不合時宜的冒險才是心中最溫柔的正義《GG冒險野郎》
3月
29
2021
GG 冒險野郎(大稻埕戲苑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71次瀏覽

許美惠(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3月19日的夜晚,在大稻埕永樂廣場上演的是大稻埕戲苑青年戲曲藝術節(簡稱青藝節)的節目,來自南部義興閣掌中劇團名為《GG冒險野郎》的金光布袋戲。劇名自帶金光戲性格,演出地點在戶外廣場搭台,並沒有先做太多功課,帶著休閒的心情以及對金光布袋戲充滿聲光娛樂效果的「刻板印象」前往觀賞。

開演得很搖滾,出場得很金光,年輕的主演王凱生背著電吉他站在側台,每個角色輪番上場時轉頭就能見他開口道白,看上去如此年輕的主演「卻」說著沒有讓人感到不適的流利台語,一時之間覺得這彷彿才是整場表演中最使人意外的驚喜。跟隨著主角「GG」飆車出場,行俠仗義嚴懲負心漢、立志打倒魔尊迎回王國繼承人月下公主,闖進了城堡竟遇上了假公主真公關,倉皇而逃吃下的妙藥原來卻是烤蚵仔……一切好像有點弦外之音的場景顯得有點無厘頭,卻又在金光戲的大前提下覺得也沒什麼奇怪的,似乎是一齣頗具現代形式的金光布袋戲,但在原有的劍俠套路中加入了許多當代議題的作品。

而接著,GG在小孩的求助下,義無反顧地隻身大戰魔王,各式魔幻表現盡皆出籠,以為將要戰勝而達戲劇高潮之際,主角突然被重擊落敗了,整台子氣氛急轉,竟然在廣場拉出了一陣沉寂——

這陣沉寂的氣氛,完全翻轉了觀看的視角。GG漂浮在幻夢之境,有節奏地一件一件被褪去俠客的外衣……他是誰?舞台出現了電視新聞場景,剛才GG帶著大家走過的世界,都有了另一番詮釋——原來我們以為行俠仗義的劍俠GG,只是寄附在自己創造的角色中、已然落拓的布袋戲主演石志。在現實人生中受傷又無力對抗社會現實的石志,半顛半狂地遁入自身創造的角色GG之中,創作者與角色之間共用的俠義之心,不會因為此時你是誰而改變,最終GG為了實踐心中正義,飛蛾撲火,也算得上是求仁得仁。當代的創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默默實踐了追求正義的理想,表達了對社會的關懷,也暢快地享受了自己的中二精神。


GG 冒險野郎(大稻埕戲苑提供/攝影陳宥崧)

「戲曲現代化」一直是現代戲曲工作者揮不去的焦慮,為了找尋現代觀眾有共鳴的切入點,創新形式、拓展題材,因此跨界改編屢見不鮮,從既有的經典文本來改編,比起完全原創自是多了一份依靠,比較能夠保障戲劇要表達的內涵,但跨文化之間需要轉譯(例如不同國家的文本如何用能夠對應的文化模式來表現)、不同故事載體的表現語彙也各自不同(例如小說轉成劇本,情節剪裁及人物對話可能需有結構上的相應調整才能表現相近的情感),或者是不同表演形式所重視的呈現面向各自不同(例如戲曲比起現代戲劇更需保留給演員寫意的歌舞表演空間來呈現內心情感), 因此我們在觀看跨界改編時經常會面臨到各種統稱為「水土不服」的不適現象,例如翻譯照演、刻意呈現異國文化表現而失卻自身特色等等。

然而可喜的是《GG冒險野郎》並沒有令人明顯感覺水土不服改編現象。或許從戲劇顧問游富凱的導讀中可以了解團隊有意為之的用心:「《GG冒險野郎》改編自唐吉軻德的故事,但我們無意重新詮釋一個「布袋戲版」的唐吉軻德,而是取其人物精神與部分小說情節,將時空挪至時下臺灣社會,透過事件連結現代社會議題,包括居住正義、土地開發和環境汙染等,其中也夾雜臺灣生猛的本地文化與獨特地景風貌。然而,這裡會遇到的問題是,布袋戲是否有能力作寫實的表演?布袋戲是否能夠承載現實議題與當代情感?」

僅抽取著作的精神與部分情節來發展文本,進而跳脫了原故事對於表達創作意念所產生的魔考,是最關鍵的因素。功不可沒的編劇寫出了穿梭在傳統金光戲與當代性議題的文本;導演賦予了「台中台」豐富的表現層次,讓觀眾隨著場景進出人物的內心情境;音樂設計烘托氣氛外,更能深刻抒發人物內心的情感轉折;隨著石志一腳踢開後台,我們才發現這麼複雜的場面調度僅用了四名操偶師來完成;主演各具特色又悅耳的音色口白使人動容;演出團隊的整體表現,實為可圈可點。

他們打造了一個場景發生在臺灣西海岸鄉下、毫無違和感的《唐吉軻德》版本,金光戲的舞台融合了現代劇場的美學,也和諧共生;金光戲所有「不合時宜」表演元素,用來作為主角GG的後設視角,可謂完全合理,也讓真實社會與人物內心的表演語彙做了很好的區隔。而面對金光布袋戲(劍俠)「不合時宜」,並不以訕笑自嘲來做結,即使犧牲生命,仍堅守著心中的俠義與正義,這又何嘗不是給予金光布袋戲堅定溫柔的回眸與支持?儘管劇情因為有太多無法割捨的軸線,而略顯駁雜,將居住正義化約為官商勾結也顯有些力道不足,石志的人生際遇礙於篇幅也較難深刻描摩,但都無損於其作為一跨界改編難能可貴的作品,對於游富凱提問的「布袋戲是否有能力作寫實的表演?布袋戲是否能夠承載現實議題與當代情感?」以表演藝術而言,「能否」應該界定在與觀眾溝通的可行性上,這次的實驗結果,即便沒有一步到位,也確實開啟了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青藝節自2014年開辦,應該是臺灣最早關注青年戲曲人才創作並提供演出平台的藝術節,至今年已是第八屆。雖然近幾年各單位都紛紛開始針對青年戲曲人才培訓挹注經費,相較之下青藝節的經費也不算最多,但在規劃理念上是刻意符合各劇種表演生態,又位於兵家必爭的指標之地戲窟大稻埕,因此受邀團隊無不卯足全力、暗中較勁。主辦單位長遠的深耕意圖帶動團隊良性的競爭與交流平台,相信未來有更多的戲曲團隊,會在此實驗、創新且永續發展。

《GG冒險野郎》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1/03/19 19:00
地點|大稻埕永樂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眾人都把目光放在GG種種奇言異行上並撻伐他時,卻無人檢討這樣的社會現象背後的病灶究竟為何,這樣的跡象放到現今社會仍舊是適切的。當大眾集中火力砲轟某些事件的結果時,卻鮮少有人探討事件成因
7月
05
2023
此時他醒悟了,卻並沒有像唐吉軻德因此抑鬱而終,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帶著內心對布袋戲的熱切,進行最後一次的反抗。(王浩東)
3月
17
2022
此次創作意識及編劇技法的躍進,讓寄身於石志、象徵不合時宜的兩大元素——「俠客精神(價值觀)」及「金光布袋戲(藝術形式)」,透過角色的自我覺醒,一次進行雙重回春,有效證明原本自成奇幻體系的金光布袋戲美學邏輯,也可以拿來討論時事議題、承載當代情感。(許天俠)
3月
29
2021
陳錫煌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戲齣的傳承,所培育的青年演師與樂師組成漸形完整,前、後場演出表現亦可圈可點,唯若能於團員穩定的基礎上,增添主演唱曲功力的提升,則於傳統布袋戲的完整度來說,更是無懈可擊!
2月
20
2025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
2月
09
202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