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合時宜的不屈不撓——《GG冒險野郎》
3月
1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6次瀏覽

王浩東(國立中正大學經濟學系學生)


義興閣掌中劇團本次演出《GG冒險野郎》,劇名取材自日本著名動畫《JOJO冒險野郎》,開場也沿用了日本動畫的風格,一段前導劇情加上熱血的主題曲,營造出多數年輕人喜愛的日本動畫氛圍,拉近了現代年輕人與布袋戲的距離,一舉打破年輕人對於布袋戲的刻板印象。

且這齣戲音樂的使用,有別於傳統的音樂,而是以現代樂團的演出方式將觀眾帶入布袋戲的世界,在廣大的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中,一開場便在充滿著熱血的原創搖滾樂曲以及主演令人為之屏息的搖滾嗓音與布袋戲結合下,正式開演。

劇情方面則由西方名著《唐吉軻德》改編而成,主角石志(諧音George,縮寫為GG)如同唐吉軻德一樣擁有著不被世俗所認同的瘋癲,不同於幻想自己是騎士的唐吉軻德,他幻想自己是自己創造出的布袋戲人物浪命任天俠,必須去拯救被魔王囚禁的月下公主,憑藉著強烈的正義感以及衝動滿點、全力奔向目標的傻勁,冒險過程中斬妖除魔,直到他面對魔王的手下風車(如同唐吉軻德大戰風車),他才被重重地打回了現實世界。

相對於前半部以想像與現實混合的布袋戲世界,後半部則採用電視新聞播報的方式,將主角GG帶回了現實世界。幾則短短的新聞播報,就完全反轉了觀眾原先的看戲觀點,將角色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完全切除,先前所發生的所有英雄救美、斬妖除魔這些理應備受世人讚賞的英勇事蹟,全變成了在現實中騷擾民眾、如同瘋子一般令世人無法理解的惡劣行徑——原來主角所有的努力奮鬥,在真正的現實當中,什麼都不是,原先跟在他身邊的徒弟只是逢場作戲,月下公主也完全不存在,只是用來騙取他地契的伎倆,察覺真相的他躺在病床上,回顧著自己身為布袋戲操偶師的一生,意識到浪命任天俠正是他創造出來的角色,此時他醒悟了,卻並沒有像唐吉軻德因此抑鬱而終,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帶著內心對布袋戲的熱切,進行最後一次的反抗。

唐吉軻德的幻想以及內心強烈的正義感,飽受人們的嘲笑鄙視,原因乃是他在那已經沒有騎士職業的年代的不合時宜,但仍舊貫徹著自己的信念,不受他人惡言以及異樣眼光影響,堅持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對社會。這樣的精神,如同本齣戲中的主角,回到現實後仍重新振作起來,以自己在他人眼裡或許荒謬至極的方式,想盡辦法去反抗大企業拆遷孤兒院,在世俗眼光裡,他或許只是一個頑固、面對強權不知何時停手、不知命運是什麼的瘋老頭,但在這紛擾的世界中,誰不想要拋開一切,真真切切地做一次自己?在與拆遷孤兒院的怪手對決時,他說:「絕世武功就在我們的手掌心」,再次化身成浪命任天俠,直到最後一刻仍英勇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這無法改變的命運。

劇中的主角之於孤兒院拆遷,如同於現實中的布袋戲之於社會變遷,在現代影視蓬勃發展、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年代,本劇的主角也同時反映出了布袋戲操偶師在面對當今社會布袋戲的態度——就算不被他人看好,就算改變不了整個世界戲劇演變的趨勢,也仍要用自己的雙手,以操縱布袋戲偶的方式,奮力對抗著這樣的現象,試圖重振布袋戲的輝煌,或許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就如同劇中主角GG在最後一刻所領悟到的,「絕世武功就在我們的手掌心」,操偶師仍努力不懈地利用掌上的絕世武功,不屈不撓地,支撐著布袋戲的存續。

《GG冒險野郎》

演出|義興閣掌中劇團
時間|2022/2/19 14:30
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眾人都把目光放在GG種種奇言異行上並撻伐他時,卻無人檢討這樣的社會現象背後的病灶究竟為何,這樣的跡象放到現今社會仍舊是適切的。當大眾集中火力砲轟某些事件的結果時,卻鮮少有人探討事件成因
7月
05
2023
金光戲所有「不合時宜」表演元素,用來作為主角GG的後設視角,可謂完全合理,也讓真實社會與人物內心的表演語彙做了很好的區隔。而面對金光布袋戲(劍俠)「不合時宜」,並不以訕笑自嘲來做結,即使犧牲生命,仍堅守著心中的俠義與正義,這又何嘗不是給予金光布袋戲堅定溫柔的回眸與支持?(許美惠)
3月
29
2021
此次創作意識及編劇技法的躍進,讓寄身於石志、象徵不合時宜的兩大元素——「俠客精神(價值觀)」及「金光布袋戲(藝術形式)」,透過角色的自我覺醒,一次進行雙重回春,有效證明原本自成奇幻體系的金光布袋戲美學邏輯,也可以拿來討論時事議題、承載當代情感。(許天俠)
3月
29
2021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