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的成全《大家安靜30》
10月
31
2019
大家安靜30(春河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98次瀏覽
王佳珺(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班)

《大家安靜30》描繪了一個劇團在排練及演出《全世界都可以錯過》(後稱《全》)此劇的過程中,演員因著各自理念的碰撞、彼此間關係和感情的變化,在台前台後試圖化解衝突,卻同時也製造了更多的紛爭,甚而使混亂之火延燒到觀眾眼前,但也讓所有人都看到了表演即時性與趣味性的極致;劇團中的每一個成員終究要彼此妥協,方能讓舞台被成全。

這一個版本的《大家安靜》(Noises Off)由春河劇團創辦人郎祖筠找到大學時期的夥伴,一同重新搬演三十年前的畢業大劇,著實溫馨;但相信即便歷經多年,這群好朋友們也會為著同樣的問題而耗盡心神。再製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經典喜劇Noises Off顯然不是易事,首先要克服的即是劇本翻譯時應改動多大程度的拿捏。尤其作為喜劇,不同語境裡所能觸發的幽默歷程也會有所差異,如何在原本英文的文字架構下去形塑中文觀眾的笑點,處處是考驗。《大家安靜30》在台詞的翻譯上,很大程度使用直翻手法,展露對原劇本經典性的致敬,然而大部分演員詮釋台詞的表演卻也不會使這樣的翻譯顯得生硬,亦令觀賞時對於劇中劇《全》的情節推衍能有清晰的記憶點;另外翻譯上更接近台灣語言使用的部分,台詞呈現亦十分生動,轉換成本土日常琅琅上口的語彙,使人印象深刻,令觀眾走出劇場後也能隨手捻來數句經典台詞。創作群在台詞所費的心思是此劇裡頗為成功的部分。

《大家安靜30》亦是一部在排演上有著相當高難度的劇本,為了呈現舞台前後因各樣巧合製造的混亂,每一次的開關門都是重要的瞬間,同一時間舞台的各處都在上演著意外小劇場,此劇又是以同一劇本在三次演出中錯置了不同細節來推動劇情發展,這些種種不僅是原著劇本的精采之處,也更是難排之所在。若配合得恰當,整部劇的節奏可以使觀眾的笑聲隨著台上的吵鬧不間斷;但若有失誤,喜劇的氛圍將很難在中斷後再次輕易被營造。《大家安靜30》聚集的皆是劇場老手,如此難的劇本完成度高,令人敬佩。在劇本改動的細節中,有些部分可能是為使觀眾產生共鳴而加入了能連結台灣的元素,舉凡提及「現在臺北劇場界都……」、「這是一幢日治時期的建築」等,卻未能在演出時營造「臺北劇場界」的氛圍、佈景也無見日治色彩等,令人感覺這樣的借用並未能成功連結,反而稍有在消費與「臺灣」相關名詞的意味,節奏的推移也因為這類將原劇本轉譯到一半的元素而顯得突兀。其實以此團隊所聚集的才智資源,要讓劇本的路線與舞台的呈現能夠因搬到台灣,而有更清晰的文化氛圍塑造,甚至是在細節處安放當代議題,使得「改編」被賦予意義,作品亦得提升至下一個高度,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惟無傷大雅,整部劇依然是有滋有味。

把故事發生地點搬到了臺灣劇場界,《大家安靜30》中的角色性格也添了許多寶島風味;有趣的亦是看見一個團體裡的百樣人如何摩擦、如何撒下紛亂的火種,再看這樣一群人如何一同脫離這個自己多少都有點貢獻的困境。筆者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個部分,是作為第二幕和第三幕不換幕的過渡、冰冰姐(郭子飾)與全真一同上廣播節目的橋段,除了很好的發展了兩人先前埋下的矛盾,亦較之原著讓兩人在性格上的衝突有更多的發揮與著墨,使得第三幕兩人的爭吵更為合理順暢,是令人眼睛一亮的改編設計。

若要概括《大家安靜30》角色的重新詮釋,有的演員確實為角色注入了臺灣味道的靈魂,有的表演貼合了原劇本的性格仍經典,也有未能被分類於這兩者的,這些新的碰撞或許是有趣的部分,但這樣的組合卻也使整部劇在欣賞過程中微有顏料不勻稱地渲染著的異樣感,有飽滿亦有稀疏,作為一個整體是略有不協調的。即便是喜劇,每個被創作出來的角色應得禁得起、也值得更多的思考與琢磨,在完成每一個動作的同時也許更應花時間凝視角色本身。

無論如何,《大家安靜30》無疑是一部排得很精采的戲,不只集結了歷練多年的劇場人,整個團隊在設計如何「使人大笑」這一點上誠然煞費苦心,劇場裡的笑聲無論如何都是最好的收穫,與夥伴、與觀眾三十年後再次聚首,更是舞台上美好的心意。

《大家安靜30》

演出|春河劇團
時間|2019/09/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