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的成全《大家安靜30》
10月
31
2019
大家安靜30(春河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78次瀏覽
王佳珺(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班)

《大家安靜30》描繪了一個劇團在排練及演出《全世界都可以錯過》(後稱《全》)此劇的過程中,演員因著各自理念的碰撞、彼此間關係和感情的變化,在台前台後試圖化解衝突,卻同時也製造了更多的紛爭,甚而使混亂之火延燒到觀眾眼前,但也讓所有人都看到了表演即時性與趣味性的極致;劇團中的每一個成員終究要彼此妥協,方能讓舞台被成全。

這一個版本的《大家安靜》(Noises Off)由春河劇團創辦人郎祖筠找到大學時期的夥伴,一同重新搬演三十年前的畢業大劇,著實溫馨;但相信即便歷經多年,這群好朋友們也會為著同樣的問題而耗盡心神。再製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的經典喜劇Noises Off顯然不是易事,首先要克服的即是劇本翻譯時應改動多大程度的拿捏。尤其作為喜劇,不同語境裡所能觸發的幽默歷程也會有所差異,如何在原本英文的文字架構下去形塑中文觀眾的笑點,處處是考驗。《大家安靜30》在台詞的翻譯上,很大程度使用直翻手法,展露對原劇本經典性的致敬,然而大部分演員詮釋台詞的表演卻也不會使這樣的翻譯顯得生硬,亦令觀賞時對於劇中劇《全》的情節推衍能有清晰的記憶點;另外翻譯上更接近台灣語言使用的部分,台詞呈現亦十分生動,轉換成本土日常琅琅上口的語彙,使人印象深刻,令觀眾走出劇場後也能隨手捻來數句經典台詞。創作群在台詞所費的心思是此劇裡頗為成功的部分。

《大家安靜30》亦是一部在排演上有著相當高難度的劇本,為了呈現舞台前後因各樣巧合製造的混亂,每一次的開關門都是重要的瞬間,同一時間舞台的各處都在上演著意外小劇場,此劇又是以同一劇本在三次演出中錯置了不同細節來推動劇情發展,這些種種不僅是原著劇本的精采之處,也更是難排之所在。若配合得恰當,整部劇的節奏可以使觀眾的笑聲隨著台上的吵鬧不間斷;但若有失誤,喜劇的氛圍將很難在中斷後再次輕易被營造。《大家安靜30》聚集的皆是劇場老手,如此難的劇本完成度高,令人敬佩。在劇本改動的細節中,有些部分可能是為使觀眾產生共鳴而加入了能連結台灣的元素,舉凡提及「現在臺北劇場界都……」、「這是一幢日治時期的建築」等,卻未能在演出時營造「臺北劇場界」的氛圍、佈景也無見日治色彩等,令人感覺這樣的借用並未能成功連結,反而稍有在消費與「臺灣」相關名詞的意味,節奏的推移也因為這類將原劇本轉譯到一半的元素而顯得突兀。其實以此團隊所聚集的才智資源,要讓劇本的路線與舞台的呈現能夠因搬到台灣,而有更清晰的文化氛圍塑造,甚至是在細節處安放當代議題,使得「改編」被賦予意義,作品亦得提升至下一個高度,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惟無傷大雅,整部劇依然是有滋有味。

把故事發生地點搬到了臺灣劇場界,《大家安靜30》中的角色性格也添了許多寶島風味;有趣的亦是看見一個團體裡的百樣人如何摩擦、如何撒下紛亂的火種,再看這樣一群人如何一同脫離這個自己多少都有點貢獻的困境。筆者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個部分,是作為第二幕和第三幕不換幕的過渡、冰冰姐(郭子飾)與全真一同上廣播節目的橋段,除了很好的發展了兩人先前埋下的矛盾,亦較之原著讓兩人在性格上的衝突有更多的發揮與著墨,使得第三幕兩人的爭吵更為合理順暢,是令人眼睛一亮的改編設計。

若要概括《大家安靜30》角色的重新詮釋,有的演員確實為角色注入了臺灣味道的靈魂,有的表演貼合了原劇本的性格仍經典,也有未能被分類於這兩者的,這些新的碰撞或許是有趣的部分,但這樣的組合卻也使整部劇在欣賞過程中微有顏料不勻稱地渲染著的異樣感,有飽滿亦有稀疏,作為一個整體是略有不協調的。即便是喜劇,每個被創作出來的角色應得禁得起、也值得更多的思考與琢磨,在完成每一個動作的同時也許更應花時間凝視角色本身。

無論如何,《大家安靜30》無疑是一部排得很精采的戲,不只集結了歷練多年的劇場人,整個團隊在設計如何「使人大笑」這一點上誠然煞費苦心,劇場裡的笑聲無論如何都是最好的收穫,與夥伴、與觀眾三十年後再次聚首,更是舞台上美好的心意。

《大家安靜30》

演出|春河劇團
時間|2019/09/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