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親密的練習《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1月
27
2014
超親密小戲節(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2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超親密小戲節是台灣少數以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為策展的戲劇節,形式以偶及物件為主,同時依據不同的藝術家而融合不同形式的挑戰。其主要文案為「走路看戲,看戲走路」,明確標榜這是一個在城市漫步的看戲小旅行;乍聽之下,倒相當適合筆者所選擇的大稻埕區。

然而,當涉及到特定場域表演時,這次的演出就得從三個層次來觀看。首先是每個作品與最大場域,即大稻程的關係;為什麼是這三個作品在這個區域演出,其主題內容或形式是否符合大稻埕的特質呢?

《日常生活》是來自香港劉銘鏗的作品,他在一張大桌上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巨型的手作繪本,內容描述原本看似美好的日常生活,卻慢慢崩毀的過程。全劇沒有一句台詞,書上也沒有任何文字;觀眾透過觀看,而變成一個在心裡默默說給故事給自己聽的說書人。導演翻閱書本的同時,輔以小型手電筒營造的光影氛圍,及現場音樂來烘托故事情節。紙本的氣味,片刻的閱讀時光,大稻埕的手工感連結的頗親密。

《鉛筆旅行》導演姜睿明將其旅行中蒐集來的鉛筆作為創作主題與工具,透過幻燈片與現場手寫或繪圖的拼貼投影,構築並再現他一段段的記憶旅程。旅行,看似相當符合小戲節的主文案;鉛筆,也和大稻埕人味的質地相符。只是整個作品僅止限於表面的點到為止,關於鉛筆旅行帶來的更深刻意義並未加以描繪。其所選擇的程現形式,略微冷調,則又與大稻埕質感有點背道而馳。

《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故事是一個投訴客棧的旅人,在睡覺時碰上女鬼的故事。貌似台灣布袋戲的手杖偶,和偶然聽起來很像台語的潮州話,現場立即配音的有趣畫面,再再都與大稻埕的歷史風味不謀而合。因此,即使故事簡單出奇,完全是民間傳奇故事的老梗,卻反而是出現在這個區域最對味的結合。

而從第二個層次來觀看,小戲節所選擇的演出場域皆為定義上的非劇場空間,每個創作者如何運用各自的主要場域(即表演空間),是否賦予空間新定義;且內容形式必須是在此空間獨有,特殊場域表演一詞的意義才能完全成立。就這個層次而言,在大稻埕區的三個作品裡,並未成功。它們皆依然採取一般劇場黑盒子的觀賞概念,表演本身與空間的運用並沒有突破性和獨特性。

最後的一個觀看層次,是旅行路線的場域運用。小戲節是一個由導遊領著觀眾三進三出的小旅行,出發前,帶著購票時附帶的看戲護照,和三個物件,分別是:一張幻燈片、一小節切斷的鉛筆,和一個手工摺疊紙藥包。這個小旅行,就從工作人員蓋上第一個印章開始。

從A點到B點,再從B點到C點,導遊利用我們手上的兩樣物件,為觀眾簡單導覽了大稻埕這個環境的街道或歷史,僅僅鉛筆這個物件的說明,是與下一個演出內容相關,這點倒有點可惜。目前小戲節安排的導覽僅提供了最大場域(即大稻埕)的單一資訊,然場域與場域間的銜接性,尤其是心理上的,卻未被處理。在小旅行裡,若能潛移默化幫助觀眾從一齣戲結束的消化,引導到下一齣戲即將開始的心情,除了能縮短場域間的斷裂性,同時,觀看的對待也將大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所謂「特定場域表演」的精神才算是完整的處理。

《第五屆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的每個作品都維持小戲節慣有的手工、細膩和親密感。純粹就觀戲經驗而言,倒也舒服自在。但若論特殊場域表演的形式與精神,確實還有一小段距離得追逐。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5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URS155、Le Zinc 洛酒館 、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