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親密的練習《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1月
27
2014
超親密小戲節(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2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超親密小戲節是台灣少數以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為策展的戲劇節,形式以偶及物件為主,同時依據不同的藝術家而融合不同形式的挑戰。其主要文案為「走路看戲,看戲走路」,明確標榜這是一個在城市漫步的看戲小旅行;乍聽之下,倒相當適合筆者所選擇的大稻埕區。

然而,當涉及到特定場域表演時,這次的演出就得從三個層次來觀看。首先是每個作品與最大場域,即大稻程的關係;為什麼是這三個作品在這個區域演出,其主題內容或形式是否符合大稻埕的特質呢?

《日常生活》是來自香港劉銘鏗的作品,他在一張大桌上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巨型的手作繪本,內容描述原本看似美好的日常生活,卻慢慢崩毀的過程。全劇沒有一句台詞,書上也沒有任何文字;觀眾透過觀看,而變成一個在心裡默默說給故事給自己聽的說書人。導演翻閱書本的同時,輔以小型手電筒營造的光影氛圍,及現場音樂來烘托故事情節。紙本的氣味,片刻的閱讀時光,大稻埕的手工感連結的頗親密。

《鉛筆旅行》導演姜睿明將其旅行中蒐集來的鉛筆作為創作主題與工具,透過幻燈片與現場手寫或繪圖的拼貼投影,構築並再現他一段段的記憶旅程。旅行,看似相當符合小戲節的主文案;鉛筆,也和大稻埕人味的質地相符。只是整個作品僅止限於表面的點到為止,關於鉛筆旅行帶來的更深刻意義並未加以描繪。其所選擇的程現形式,略微冷調,則又與大稻埕質感有點背道而馳。

《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故事是一個投訴客棧的旅人,在睡覺時碰上女鬼的故事。貌似台灣布袋戲的手杖偶,和偶然聽起來很像台語的潮州話,現場立即配音的有趣畫面,再再都與大稻埕的歷史風味不謀而合。因此,即使故事簡單出奇,完全是民間傳奇故事的老梗,卻反而是出現在這個區域最對味的結合。

而從第二個層次來觀看,小戲節所選擇的演出場域皆為定義上的非劇場空間,每個創作者如何運用各自的主要場域(即表演空間),是否賦予空間新定義;且內容形式必須是在此空間獨有,特殊場域表演一詞的意義才能完全成立。就這個層次而言,在大稻埕區的三個作品裡,並未成功。它們皆依然採取一般劇場黑盒子的觀賞概念,表演本身與空間的運用並沒有突破性和獨特性。

最後的一個觀看層次,是旅行路線的場域運用。小戲節是一個由導遊領著觀眾三進三出的小旅行,出發前,帶著購票時附帶的看戲護照,和三個物件,分別是:一張幻燈片、一小節切斷的鉛筆,和一個手工摺疊紙藥包。這個小旅行,就從工作人員蓋上第一個印章開始。

從A點到B點,再從B點到C點,導遊利用我們手上的兩樣物件,為觀眾簡單導覽了大稻埕這個環境的街道或歷史,僅僅鉛筆這個物件的說明,是與下一個演出內容相關,這點倒有點可惜。目前小戲節安排的導覽僅提供了最大場域(即大稻埕)的單一資訊,然場域與場域間的銜接性,尤其是心理上的,卻未被處理。在小旅行裡,若能潛移默化幫助觀眾從一齣戲結束的消化,引導到下一齣戲即將開始的心情,除了能縮短場域間的斷裂性,同時,觀看的對待也將大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所謂「特定場域表演」的精神才算是完整的處理。

《第五屆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的每個作品都維持小戲節慣有的手工、細膩和親密感。純粹就觀戲經驗而言,倒也舒服自在。但若論特殊場域表演的形式與精神,確實還有一小段距離得追逐。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5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URS155、Le Zinc 洛酒館 、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