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親密的練習《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1月
27
2014
超親密小戲節(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2次瀏覽
劉容君(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超親密小戲節是台灣少數以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為策展的戲劇節,形式以偶及物件為主,同時依據不同的藝術家而融合不同形式的挑戰。其主要文案為「走路看戲,看戲走路」,明確標榜這是一個在城市漫步的看戲小旅行;乍聽之下,倒相當適合筆者所選擇的大稻埕區。

然而,當涉及到特定場域表演時,這次的演出就得從三個層次來觀看。首先是每個作品與最大場域,即大稻程的關係;為什麼是這三個作品在這個區域演出,其主題內容或形式是否符合大稻埕的特質呢?

《日常生活》是來自香港劉銘鏗的作品,他在一張大桌上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巨型的手作繪本,內容描述原本看似美好的日常生活,卻慢慢崩毀的過程。全劇沒有一句台詞,書上也沒有任何文字;觀眾透過觀看,而變成一個在心裡默默說給故事給自己聽的說書人。導演翻閱書本的同時,輔以小型手電筒營造的光影氛圍,及現場音樂來烘托故事情節。紙本的氣味,片刻的閱讀時光,大稻埕的手工感連結的頗親密。

《鉛筆旅行》導演姜睿明將其旅行中蒐集來的鉛筆作為創作主題與工具,透過幻燈片與現場手寫或繪圖的拼貼投影,構築並再現他一段段的記憶旅程。旅行,看似相當符合小戲節的主文案;鉛筆,也和大稻埕人味的質地相符。只是整個作品僅止限於表面的點到為止,關於鉛筆旅行帶來的更深刻意義並未加以描繪。其所選擇的程現形式,略微冷調,則又與大稻埕質感有點背道而馳。

《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故事是一個投訴客棧的旅人,在睡覺時碰上女鬼的故事。貌似台灣布袋戲的手杖偶,和偶然聽起來很像台語的潮州話,現場立即配音的有趣畫面,再再都與大稻埕的歷史風味不謀而合。因此,即使故事簡單出奇,完全是民間傳奇故事的老梗,卻反而是出現在這個區域最對味的結合。

而從第二個層次來觀看,小戲節所選擇的演出場域皆為定義上的非劇場空間,每個創作者如何運用各自的主要場域(即表演空間),是否賦予空間新定義;且內容形式必須是在此空間獨有,特殊場域表演一詞的意義才能完全成立。就這個層次而言,在大稻埕區的三個作品裡,並未成功。它們皆依然採取一般劇場黑盒子的觀賞概念,表演本身與空間的運用並沒有突破性和獨特性。

最後的一個觀看層次,是旅行路線的場域運用。小戲節是一個由導遊領著觀眾三進三出的小旅行,出發前,帶著購票時附帶的看戲護照,和三個物件,分別是:一張幻燈片、一小節切斷的鉛筆,和一個手工摺疊紙藥包。這個小旅行,就從工作人員蓋上第一個印章開始。

從A點到B點,再從B點到C點,導遊利用我們手上的兩樣物件,為觀眾簡單導覽了大稻埕這個環境的街道或歷史,僅僅鉛筆這個物件的說明,是與下一個演出內容相關,這點倒有點可惜。目前小戲節安排的導覽僅提供了最大場域(即大稻埕)的單一資訊,然場域與場域間的銜接性,尤其是心理上的,卻未被處理。在小旅行裡,若能潛移默化幫助觀眾從一齣戲結束的消化,引導到下一齣戲即將開始的心情,除了能縮短場域間的斷裂性,同時,觀看的對待也將大大的不同。更重要的,所謂「特定場域表演」的精神才算是完整的處理。

《第五屆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的每個作品都維持小戲節慣有的手工、細膩和親密感。純粹就觀戲經驗而言,倒也舒服自在。但若論特殊場域表演的形式與精神,確實還有一小段距離得追逐。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5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URS155、Le Zinc 洛酒館 、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