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權力、知識與瞎子摸象——《白兔紅兔》
3月
22
2024
白兔紅兔(聚思製造端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3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齣無法透露劇情的演出,究竟該如何評論?

伊朗劇作家納西姆・索萊曼波爾(Nassim Soleimanpour)受政府限制出境,因而創作了《白兔紅兔》(White Rabbit Red Rabbit)這齣2011年首演於愛丁堡,「演員一生只能演一次」【1】的作品,由演員在全然未知的情況下(只在48小時前接收必要指示),當場拿到劇本直接表演,藉此獨特形式將劇作家的聲音與思想傳達全世界,「讓劇作代替他走遍世界各地」。【2】2021年疫情期間,全球劇場紛紛關閉,面臨生存危機,《白兔紅兔》更在舞台藝術如此生死關頭的3月13日,與世界各國共130個場地串聯;此後形成某種儀式,比如聚思製造端繼去年推出兩場演出後,今年度加入身體氣象館為合作夥伴,擴大規模至12名演員的12場演出,自3月13日一路演到17日。

以上是我能寫下關於此劇的所有資訊,畢竟製作方諄諄告誡「看完戲後不可透露任何內容」,才能讓納西姆劇本設定的遊戲規則延續下去。為此,我腦中閃過評論的職業道德並衡量現實情況──難道評論也就真的不能寫了嗎?但《白兔紅兔》不正是在探討「限制、思想、自由、存在」嗎?【3】那麼,評論又能如何兩全其美?

於是,我想起了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幾名瞎子各自摸到了牆壁、繩子、扇子,卻無法拼湊出大象的真正樣貌。反向思考,想必我只要指出各種主觀且片面的觀察,確保它們互不相關,那麼或許我就能讓看過這齣戲的觀眾,得到某些(片段的)共鳴,同時讓尚未看過戲的讀者,無從得知全貌吧?!既然劇作家以他的自由突破限制,我想評論理應也該享有同樣的自由。


白兔紅兔(聚思製造端提供)

I. 故事

故事是很重要的。正如瞎子摸象帶來的啟發,我們往往透過故事認識未知國度、未知人物,並反思人生的未知難題,尋找未知的解方。此劇作的形式與標題,都展現出某種故事的迂迴,邀請觀眾主動去發現。然而,我們如何解讀故事,終究也和我們所具備的背景資訊密不可分。

即便同為亞洲,伊朗並不是多數台灣觀眾熟悉的國度。或許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是透過電影這項媒材所述說的故事,來認識伊朗:可以純樸如《天堂的孩子》、反叛如《茉莉人生》、呈現當代性別關係與知識分子面貌如《分居風暴》、《海灘的那一天》,刻劃高壓社會如《花樣足球少女》或《計程人生》等。早在納西姆之前,就有無數創作者藉由故事的力量,試圖突破國界,讓各種真實的伊朗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看見。

然而,功課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足夠?再多的背景知識,難道就真能讓我們了解一個地方?當今台灣劇場充斥著資訊焦慮,演前導聆、演後座談、創作論述⋯⋯《白兔紅兔》沒有這些需要,即便對伊朗是一張白紙,依然可以從故事中尋找與自身生命經驗的共鳴;反而是藉由劇本、演員與觀眾最真實的相遇,回歸故事原初的力量。在故事裡,沒有人會是真正「無知」的,有的只有了解對方的渴望。

II.權力關係

台上台下的觀演關係,常被形容為一種權力關係。演員是知情者,而不知情的觀眾,一旦憑著購票行為給出同意權,便只能受制於人。然而《白兔紅兔》翻轉了上述權力關係:劇作家是全知者,觀眾可以是知情者(因其可以重複觀看)或見證者,演員才是全然的無知者──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甚至連台下觀眾到底知不知情都不知道,因而在高張力又充滿危機感的身心狀態下,產生自我與角色混雜的微妙反應。字裡行間、電光火石的每一個判斷與決定,又會對接下來的演出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和處處是險境的真實人生很像。只有這種時刻才讓人感受到決定的重量。


白兔紅兔(聚思製造端提供)

III.知識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所知情的一切,只能與其他知情者共享。不知情者因而能與知情者平起平坐,抵銷知識帶來的優越感與權力位階(又或者成為秘密,形成另一種特權?)──當然,這是在我們願意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

選擇不說是為了什麼?是因為我們認同限制的必要?是因為我們尊重他人「從無知到知之」的權力?我們如何判定對知識/知情的限制,是出於善意或惡意?如果知識可以擾動、推翻抑或建立某種權力關係,我們如何確保知識的有無,不會形成另一種不平等?我們如何能夠用善意,好好運用我們被賦予的知識?

在劇場藝術持續被數位科技挑戰、質疑的年代,《白兔紅兔》既是有所本的即興演出,卻也是跨時空、跨語言串連的社會行動與行為藝術,藉由述說建立關係,再用沉默化解(可能的)不平等權力結構。除此之外,它是台上台下因為不可知而無比真實的75分鐘。


注解

1、引自聚思製造端2023年版本售票網頁。《白兔 紅兔》White Rabbit Red Rabbit

2、同上。

3、引自聚思製造端2024年3月17日臉書文章。聚思製造端 Thinkers' Studio

《白兔紅兔》

演出|聚思製造端
時間|2024/3/13-3/17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