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串連的當代新創《情書》
10月
30
2013
情書(二分之一Q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2次瀏覽
林立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

1/2Q劇團在以往幾個作品中,將裝置藝術安插於崑劇的傳統表演之中,在兩個差異甚大的質地之間,1/2Q劇團幾乎能做到將「異」之間,巧妙的結合,並融會出一種迥然不同的新風貌。《情書》重演,過去的觀眾所期盼大概是從最初的實驗到今天的演出的差異性,因未觀看過《情書》最初的演出狀況,於是我不作此論,而是希望從傳統至當代的差異,以及再度演出後的導演手法呈現等,進行討論,並簡單的談論關於此改編的優點與其可能的缺失部分。

傳統崑劇演出,折子戲通常僅用簡單的一桌二椅,並以演員的身段表示場地的轉換,原劇〈樓會〉、〈拆書〉、〈空泊〉、〈錯夢〉這些折子,場地轉換上其實非常的繁複,包括西樓、于府官衙與船泊之地之間的轉換,在傳統的演出中,是利用桌椅的位置改變與身段的變化,進行整個劇內寫實空間的虛擬。然而1/2Q將崑劇演出放置到了實驗劇場,但其本質是不變的,劇本依舊,演唱依然,但場地的轉換,甚至是虛幻的場景,皆由現代劇場技術執行,並結合戲曲演員的肢體進行演繹與呈現。然而,現代進入傳統,傳統嵌入現代,必定有其不妥適之處與突兀之處,身段的程式化開始需要因應現代劇場的影響而改變,如我個人認為,其中〈錯夢〉、〈空泊〉演繹之時,出現了如乾冰、狗吠、雞鳴等,破壞了觀眾在觀看傳統戲曲中較能夠自行想像的空間,而演員所作之身段意義也不是那麼的具有想像空間了,反而失去了傳統崑曲演繹的美感,較顯得突兀。雖說如此,在於裝置藝術的載卡多與現代版的一桌二椅,其違和感較低,且巧妙的融入在整齣戲劇之中,而此裝置與演員之身段結合,造成了另一種風貌,於〈樓會〉的演出時,于叔夜與穆素徽二人的談情調笑,藉由推移載卡多上的木板,並藉由帳幕與光映的投射,兩人在裡頭竊竊私語,更是讓人想入非非,甚是巧妙。

檢場人於劇中,並不再只是單純的檢場人。1/2Q特別喜歡這樣的運用。在《亂紅》這個作品之中亦是如此。而《情書》中的檢場人,像是兩雙觀看的眼睛,進行著檢場的動作外,他們也帶有著「戲」的成分。在場景的轉換之間,他們像是觀看這個故事情節,不同角度的主要帶領者。開場女檢場看著書箋,暗示著故事的開始。〈錯夢〉的男女檢場拿起交通指揮棒,把男主角帶向夢境的隱喻,亦是導演手法上非常趣味且精妙之處。

〈空泊〉、〈錯夢〉的新變在於兩折交錯演出,非是〈空泊〉而〈錯夢〉,這樣的交疊演出,也顯現出導演手法之高明處,打破劇本及舊有的演出形式。男主角作夢,女主角則在男主角錯夢之夜,苦苦的等待在清冷的河畔,因而錯過了追回女主角的時機。而加入這折的演出,讓整齣《西樓記》的演出,感到略顯清苦,但僅只苦於此,卻「暖熱」於他處。崑劇《西樓記》中的折子,雖然是非常好看且精彩的段落,但因為屬才子佳人戲,對於時常觀看現代劇場作品的觀眾而言,稍嫌「嬌冷」,然而,在〈錯夢/空泊〉一折,則利用了較熱鬧的形式進行演出呈現,其中較為特別的是加入了布袋戲的部分,而崑唱依舊(鴇母、素徽等,皆由演員在幕後唱曲),讓夢與現實之間能夠明顯地被區分出來。布袋戲的效果十足並誇張,讓整個較為冷清的唱段熱鬧了起來(其中布偶潑酒,是真有水潑向觀眾),除此之外,這裡的背景音樂也加入了拍點較大的現代音樂,雖在崑曲演出背景中,顯得較為突兀,但因為布袋戲的介入與其本身之元素影響下,反而模糊掉了現代音樂加入的突兀感。

劇種融合從《亂紅》中的崑曲融合歌仔調,即可見導演之企圖,然而布袋戲的融合,亦是讓觀眾為之驚艷,冷戲熱炒的結果將整齣戲的喜劇性又添增了許多。從節奏音樂以及燈光,皆能感受到現代感之濃厚,而後來的劇情發展能夠發現導演對於對白之加以詮釋運用,「要謝幕才見得著了!」這句話在前一段演出中,經由文豹說出的對白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空泊/錯夢〉的演出之後,導演有意識的在結尾加上了鴇母發現素徽未寄出的信箋的情節,並再由鴇母口中說出:「要謝幕才見得著了!」這句話,讓結局(謝幕)走回原有的大團員的結局,讓所有演員齊聚一台,實在是非常有趣且巧妙。

雖然《情書》這個作品僅是演出「折子」,但卻非只是折子這樣的簡單,在劇情的添加後,整齣戲像是捨掉旁支末節的「迷你版」《西樓記》,然而,《情書》這個作品儼然成為劇本走向僅著重於男女主角身上的「小串本」。

《情書》

演出|1/2Q劇場
時間|2013/10/26 19:30
地點|嘉義縣民雄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現代裝置藝術元素的融入對整齣戲靜謐嫻雅的基調並不十分侵略,本質上仍是把傳統戲舞台的寫意觀念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象徵手法,體現為「質」與「質」的交流,是立意上的創新而非形式上的簡單組合,從中切實看到了傳統戲與當代前衛藝術於觀念上融合的可能性。(楊純華)
10月
23
2013
儘管具備武作之形,《文王食子》終究是極重抒情的大文戲。論文戲,除卻雕琢與情節呼應的身段演繹,藉由唱唸和面表,構築與身段形式同在的真實情感基底,應是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核心。
11月
18
2024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
11月
14
2024
長久以來臺灣京劇人才青黃不接,本以為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沒料到近十多年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湧現出一波波優秀的後浪,而前浪們也溫柔地為後浪推波助瀾,期待前浪、後浪共同為臺灣的京劇之海激發出更多的浪潮。
11月
13
2024
當傳習藝生多半亦有歌仔戲、客家戲演員身份,也顯現出在現今戲曲環境下,北管藝師無法以北管演出作為全職之問題,那麼未來北管戲傳習計畫是否成為僅是一門演員訓練課程?
11月
13
2024
今次為第八屆,筆者在同一場次中,觀賞了慶美園亂彈劇團新秀張雅涵主演的《洛花河》暨正明龍歌劇團新秀張燕玲主演的《韓信設窖安軍心》兩齣折子戲。
11月
12
2024
本劇可見劇團在親子劇的用心之處,以臺灣地景為故事地、融合原漢兩族的神話故事,音樂曲調以輕快帶有童謠的趣味讓聽覺性相當悅耳動聽,主演的口白方面也充分表現各個角色的特質差異
11月
11
2024
發自庶民性的市場空間表演雖未必不好,還原來自民眾純然的欣賞習慣也有道理,但總期盼能朝向精緻度更顯著的面向提升。就演出內容而言,除了延續過往擅長的《白馬風雲傳》系列連本戲之外,建議劇團應可大膽創作新的故事劇本,嘗試新的表演模式
11月
11
2024
在一個結合異國史詩、舞蹈和新馬戲的舞台上,短短的四十分鐘演出,許多元素如東南亞舞蹈特有尖頂頭飾、面具,柬埔寨的木琴、皮鼓,以及各種高難度的馬戲特技,帶給觀眾許多新奇的感受。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