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實驗:巧化概念,無傷大雅《情書》
10月
23
2013
情書(二分之一Q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5次瀏覽
楊純華(特約評論人)

此前觀賞二分之一Q的《亂紅》,便驚豔於這齣經由《桃花扇》點染而出、在與歌仔戲的際會中不緊不慢敷演李香君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的實驗崑劇。雖則歌仔戲活潑濃烈的風神氣魄一時左右了舞臺焦點,然而經由一番「調配」,崑、歌亦自有其格,相得益彰,是一齣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這次二分之一Q的二號作品《情書》甫一重演,便尤其使人好奇其最初實驗的形貌,更甚者,以冀從端倪中或多或少見出「崑」質異變的脈絡。

《情書》只有四折,、、、,也是崑劇舞臺上常演的戲目。「折子戲」的精義,乃在於提取本戲中一個折目,在表演、身段、唱腔等等舞臺藝術上千錘百鍊而成精品,以至精品折子戲能夠隨著世代盛演不衰,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并不十分著意折子前後劇情邏輯,只管滿心滿意追隨演員於舞臺上的流轉、與其一同呼吸的忠實觀眾。而崑劇中的折子,更是精緻當中的精緻。

《情書》雖則取出了《西樓記》的四折戲文,亦保留了原本的大部份文辭,卻也并未十分恪守「折子」的精義所在。當然,于叔夜(楊汗如飾)的滿腔疏淡與穆素徽(凌嘉臨飾)的一身軟媚亦自有一番迷濛特色。只是在這短小的四折當中,觀眾也不必十分在意那種本質上的精緻了,反而得以從別的地方處處見出驚喜。

其一於劇情上。由於提取了原本于叔夜穆素徽因一紙空書匆忙錯身的「插花」情節,留作全劇懸念,以此串聯四折,而使原本沒頭沒尾也相對各自獨立的幾個折目由此打了個劇情上的「圓場」。若已知道《西樓記》原本形制的龐大,便會對這一故意錯置劇情結構的「巧思」會心一笑,也可原宥懸念揭示時劇情的某種輕描淡寫、以至薄弱了;而改編中這種對於經典革制的大膽與用心,比如傳統戲如何考量并吸收現代劇場的觀演習慣,是否也暗示了二分之一Q最初實驗的端緒呢?

《情書》另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舞台上擺放了當代藝術家施工忠昊的裝置藝術作品「載卡多」。傳統戲「移步換景」的觀念在這裡落實為「布景幻一」,在拆裝組合之下,「載卡多」以一體之軀既可為樓臺、又可當床帳、進可作蓬船、退可化門旗,相當自由地詮釋了《西樓記》所涉大大小小的地理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裝置藝術元素的融入對整齣戲靜謐嫻雅的基調並不十分侵略(兩位換景演員也十分注意與兩位主角的身段銜接,上場下場過渡自然),本質上仍是把傳統戲舞台的寫意觀念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象徵手法,體現為「質」與「質」的交流,是立意上的創新而非形式上的簡單組合,從中切實看到了傳統戲與當代前衛藝術於觀念上融合的可能性。

至於布袋戲的加入,也是遵從原本一折的基調所做的合理誇大。崑劇中一折,焦點始終在于叔夜身上,夢中鴇母、丫鬟、酒客、穆素徽三組人物的相繼出現,都是虛晃一招,是于叔夜內心的映襯。而將這虛晃的幾組人馬布偶化之後,夢中的倒錯顛亂將更加鮮明,然又不致全亂。劇中布偶仍是與于叔夜款款對唱,只在偶爾沒有唱段的間隙之下才耍出調皮的布袋戲身段,博得靜中一鬧,剋制中不乏野趣。

二分之一Q善於遊走「崑」與「非崑」的模糊地帶,實驗迄今,已不僅止於舞臺上新制與古典的並置交錯,更在多方向上勇於將現代劇場的諸多創新元素融入「崑」質,而觀察其最初的實驗——二號作品《情書》的形貌,則能對其創新實驗的脈絡有一層更深的體會。

《情書》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3/10/2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 果酒禮堂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這個作品僅演出折子,但卻非只是折子這樣的簡單,在劇情的添加後,整齣戲像是捨掉旁支末節的「迷你版」《西樓記》,著重於男女主角身上的「小串本」。(林立雄)
10月
30
2013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