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實驗:巧化概念,無傷大雅《情書》
10月
23
2013
情書(二分之一Q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5次瀏覽
楊純華(特約評論人)

此前觀賞二分之一Q的《亂紅》,便驚豔於這齣經由《桃花扇》點染而出、在與歌仔戲的際會中不緊不慢敷演李香君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的實驗崑劇。雖則歌仔戲活潑濃烈的風神氣魄一時左右了舞臺焦點,然而經由一番「調配」,崑、歌亦自有其格,相得益彰,是一齣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這次二分之一Q的二號作品《情書》甫一重演,便尤其使人好奇其最初實驗的形貌,更甚者,以冀從端倪中或多或少見出「崑」質異變的脈絡。

《情書》只有四折,、、、,也是崑劇舞臺上常演的戲目。「折子戲」的精義,乃在於提取本戲中一個折目,在表演、身段、唱腔等等舞臺藝術上千錘百鍊而成精品,以至精品折子戲能夠隨著世代盛演不衰,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并不十分著意折子前後劇情邏輯,只管滿心滿意追隨演員於舞臺上的流轉、與其一同呼吸的忠實觀眾。而崑劇中的折子,更是精緻當中的精緻。

《情書》雖則取出了《西樓記》的四折戲文,亦保留了原本的大部份文辭,卻也并未十分恪守「折子」的精義所在。當然,于叔夜(楊汗如飾)的滿腔疏淡與穆素徽(凌嘉臨飾)的一身軟媚亦自有一番迷濛特色。只是在這短小的四折當中,觀眾也不必十分在意那種本質上的精緻了,反而得以從別的地方處處見出驚喜。

其一於劇情上。由於提取了原本于叔夜穆素徽因一紙空書匆忙錯身的「插花」情節,留作全劇懸念,以此串聯四折,而使原本沒頭沒尾也相對各自獨立的幾個折目由此打了個劇情上的「圓場」。若已知道《西樓記》原本形制的龐大,便會對這一故意錯置劇情結構的「巧思」會心一笑,也可原宥懸念揭示時劇情的某種輕描淡寫、以至薄弱了;而改編中這種對於經典革制的大膽與用心,比如傳統戲如何考量并吸收現代劇場的觀演習慣,是否也暗示了二分之一Q最初實驗的端緒呢?

《情書》另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舞台上擺放了當代藝術家施工忠昊的裝置藝術作品「載卡多」。傳統戲「移步換景」的觀念在這裡落實為「布景幻一」,在拆裝組合之下,「載卡多」以一體之軀既可為樓臺、又可當床帳、進可作蓬船、退可化門旗,相當自由地詮釋了《西樓記》所涉大大小小的地理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現代裝置藝術元素的融入對整齣戲靜謐嫻雅的基調並不十分侵略(兩位換景演員也十分注意與兩位主角的身段銜接,上場下場過渡自然),本質上仍是把傳統戲舞台的寫意觀念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象徵手法,體現為「質」與「質」的交流,是立意上的創新而非形式上的簡單組合,從中切實看到了傳統戲與當代前衛藝術於觀念上融合的可能性。

至於布袋戲的加入,也是遵從原本一折的基調所做的合理誇大。崑劇中一折,焦點始終在于叔夜身上,夢中鴇母、丫鬟、酒客、穆素徽三組人物的相繼出現,都是虛晃一招,是于叔夜內心的映襯。而將這虛晃的幾組人馬布偶化之後,夢中的倒錯顛亂將更加鮮明,然又不致全亂。劇中布偶仍是與于叔夜款款對唱,只在偶爾沒有唱段的間隙之下才耍出調皮的布袋戲身段,博得靜中一鬧,剋制中不乏野趣。

二分之一Q善於遊走「崑」與「非崑」的模糊地帶,實驗迄今,已不僅止於舞臺上新制與古典的並置交錯,更在多方向上勇於將現代劇場的諸多創新元素融入「崑」質,而觀察其最初的實驗——二號作品《情書》的形貌,則能對其創新實驗的脈絡有一層更深的體會。

《情書》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3/10/2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2館 果酒禮堂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這個作品僅演出折子,但卻非只是折子這樣的簡單,在劇情的添加後,整齣戲像是捨掉旁支末節的「迷你版」《西樓記》,著重於男女主角身上的「小串本」。(林立雄)
10月
30
2013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