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領域的實驗,然後呢?《照妖鏡》
12月
05
2018
照妖鏡(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2次瀏覽
蔡孟凱(藝文工作者)

2017年臺中國家歌劇院啟動駐館藝術家計畫,首屆駐館藝術家由舞蹈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擔任,2017年3月以公開甄選方式選出劇場編導王靖惇、畫家/策展人顏寧志二位年輕的七年級生。相較於前兩位駐館藝術家在舞蹈/劇場圈和表演藝術界已享有盛名,顏寧志以平面創作、設計師、策展人的身分活躍於藝文圈,在三位駐館藝術家中,顏寧志的專業領域將會和劇場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著實令人期待。

顏寧志以「視覺之眼,聽覺之耳 跨界表演計畫」為駐館主題,辦理「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作坊」與民眾互動,期待透過不同視覺、聽覺,甚或是觸覺、味覺等感官刺激,轉化為表演的各種可能。而作為駐館成果的《照妖鏡》,揉合服裝、空間、劇場表演、聲音、燈光,企圖跳脫「由文本敘事主導、觀眾與舞台演出界線明顯的戲劇傳統」【1】,而單純以不同感官的刺激與呈現,來組織成一個劇場作品。《照妖鏡》的劇情由一個情場失意空姐出發,朱家儀飾演的空姐在飛機上遇到各式各樣的旅客,飛機在遇到一陣亂流後,遁入了奇異的幻想空間,旅客紛紛化身為妖,展現各式各樣詭譎玄魅的眾生百態。而在最後一段荒誕滑稽的廣播劇中,眾妖再次現身共舞,當空姐再次睜眼,台上已空留她一人惆悵而孤寂地說出「我是鬼」。

《照妖鏡》在舞台設計、燈光和裝置的運用上確實有其獨到之處,顏寧志將其極具個人風格的圖騰設計揉入服裝、投影和互動影像,呈現色彩強烈而富有生命力的視覺風格。而抽離了文本作為敘事核心,《照妖鏡》雖然仍有基礎的劇情脈絡和明確的段落,但多半呈現意象式的演繹,透過燈光、聲響和肢體,編織出極具顏寧志風格的舞台氛圍,整個作品呈現如夜店秀場的鋪張華麗,強烈甚至俗艷的營造夢境或幻界的形象。然而,這卻也暴露出《照妖鏡》在故事內涵的貧弱,《照妖鏡》雖然透過敘事的削減來增添觀眾的想像空間,但卻忽略了文本敘事在維持作品架構和掌握表演節奏上的重要性。《照妖鏡》透過表演和燈光、多媒體的呈現大量的堆疊意象,卻未能呼應自身的故事主題,許多腳色和劇情上的設定到中後期都愈顯貧弱。例如,和朱家儀對手戲的范峻銘始終都沒有給予觀眾足夠的線索,究竟這名男子和空姐關係為何?他和空姐如何從一開始的陌生進展到最終幕廣播劇中的親密和猜疑?這些都沒有交代。最開頭的影片裝置內容與其說是「互動影像」,還更像是作品的前導預告trailer。整個作品在缺乏內涵,徒留意象反覆堆疊之後(順帶一提,節目單寫的演出長度是80分鐘,但實際呈現只有60分鐘),難免顯得故事空泛而故弄玄虛。最終幕的鬼抓人段落應該要是一個反差的高潮,在缺乏足夠鋪陳之下卻給人嘎然而止之感。

而五感工作坊所關照的「表演常常流於台詞、文本、音樂、美術與燈光。如果能加入味覺、嗅覺等其他感官,表演是不是能更滿、更大?」【2】課題,又是怎麼呈現的呢?表演藝術本就是一個綜合性的體驗,劇場作品裏頭聽覺和視覺是基本盤,但近年來試圖在作品中加入其他感官元素者也不在少數。吳文翠和梵體劇場的《我歌我茶》系列,在觀眾進場前會先請觀眾喝下劇團準備的現泡茶品,讓茶湯的暖熱和茗香做為欣賞作品的前導。慢島劇團的《薄荷、迷迭香與不知名的花》則在劇場裡種植各式香草,讓香氣盈滿表演場域。同樣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放映劇場《熱室》,則出動四十台煙霧機將觀眾包圍,甚至刻意減少劇院空調的使用以呼應《熱室》的主題。《照妖鏡》的舞台直接連結至觀眾席,呈現仿造時裝伸展台的詼諧趣味,道具的鏡面設計則讓觀眾在看見表演的同時也不時看見自己的臉龐,呼應《照妖鏡》主題中,妖物來自人心的概念。是否《照妖鏡》的表演訓練中,有運用到顏寧志在一連串五感工作坊的實驗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照妖鏡》若也有著打破感官限界的企圖,那也確實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最終還是要問,到底一個頂著駐館藝術家名號的作品,應該要在當代的藝文活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腳色?翻開國家兩廳院的駐館名錄,也都以導演、編劇、音樂家、舞蹈家為主,臺中國家歌劇院選用非表演藝術界的藝術家作為駐館創作者,確實是一大膽嘗試。然而,做為一個國家級,且已累積起自身的品牌價值和觀眾信任的表演場域,臺中國家歌劇院即便再有創新發展、發掘新秀的美意,駐館藝術家制也不應(只)是藝術家的「練習場」。再者,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甚至是燈光、視聽專業,這些戲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員,能不能也享有這個駐館藝術制的資源呢?若駐館藝術家本身是場館品牌的延伸,抑或是理念價值的體現,或許應該更經得起觀眾的檢視與審核,才能達到活絡藝文社群風氣的任務吧。

註釋

1、節目單文字

2、〈顏寧志 將五感實驗轉化為《照妖鏡》〉 http://www.npac-ntt.org/nttPost?uid=125&pid=1342

《照妖鏡》

演出|顏寧志主創
時間|2018/11/2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