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領域的實驗,然後呢?《照妖鏡》
12月
05
2018
照妖鏡(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0次瀏覽
蔡孟凱(藝文工作者)

2017年臺中國家歌劇院啟動駐館藝術家計畫,首屆駐館藝術家由舞蹈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擔任,2017年3月以公開甄選方式選出劇場編導王靖惇、畫家/策展人顏寧志二位年輕的七年級生。相較於前兩位駐館藝術家在舞蹈/劇場圈和表演藝術界已享有盛名,顏寧志以平面創作、設計師、策展人的身分活躍於藝文圈,在三位駐館藝術家中,顏寧志的專業領域將會和劇場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著實令人期待。

顏寧志以「視覺之眼,聽覺之耳 跨界表演計畫」為駐館主題,辦理「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作坊」與民眾互動,期待透過不同視覺、聽覺,甚或是觸覺、味覺等感官刺激,轉化為表演的各種可能。而作為駐館成果的《照妖鏡》,揉合服裝、空間、劇場表演、聲音、燈光,企圖跳脫「由文本敘事主導、觀眾與舞台演出界線明顯的戲劇傳統」【1】,而單純以不同感官的刺激與呈現,來組織成一個劇場作品。《照妖鏡》的劇情由一個情場失意空姐出發,朱家儀飾演的空姐在飛機上遇到各式各樣的旅客,飛機在遇到一陣亂流後,遁入了奇異的幻想空間,旅客紛紛化身為妖,展現各式各樣詭譎玄魅的眾生百態。而在最後一段荒誕滑稽的廣播劇中,眾妖再次現身共舞,當空姐再次睜眼,台上已空留她一人惆悵而孤寂地說出「我是鬼」。

《照妖鏡》在舞台設計、燈光和裝置的運用上確實有其獨到之處,顏寧志將其極具個人風格的圖騰設計揉入服裝、投影和互動影像,呈現色彩強烈而富有生命力的視覺風格。而抽離了文本作為敘事核心,《照妖鏡》雖然仍有基礎的劇情脈絡和明確的段落,但多半呈現意象式的演繹,透過燈光、聲響和肢體,編織出極具顏寧志風格的舞台氛圍,整個作品呈現如夜店秀場的鋪張華麗,強烈甚至俗艷的營造夢境或幻界的形象。然而,這卻也暴露出《照妖鏡》在故事內涵的貧弱,《照妖鏡》雖然透過敘事的削減來增添觀眾的想像空間,但卻忽略了文本敘事在維持作品架構和掌握表演節奏上的重要性。《照妖鏡》透過表演和燈光、多媒體的呈現大量的堆疊意象,卻未能呼應自身的故事主題,許多腳色和劇情上的設定到中後期都愈顯貧弱。例如,和朱家儀對手戲的范峻銘始終都沒有給予觀眾足夠的線索,究竟這名男子和空姐關係為何?他和空姐如何從一開始的陌生進展到最終幕廣播劇中的親密和猜疑?這些都沒有交代。最開頭的影片裝置內容與其說是「互動影像」,還更像是作品的前導預告trailer。整個作品在缺乏內涵,徒留意象反覆堆疊之後(順帶一提,節目單寫的演出長度是80分鐘,但實際呈現只有60分鐘),難免顯得故事空泛而故弄玄虛。最終幕的鬼抓人段落應該要是一個反差的高潮,在缺乏足夠鋪陳之下卻給人嘎然而止之感。

而五感工作坊所關照的「表演常常流於台詞、文本、音樂、美術與燈光。如果能加入味覺、嗅覺等其他感官,表演是不是能更滿、更大?」【2】課題,又是怎麼呈現的呢?表演藝術本就是一個綜合性的體驗,劇場作品裏頭聽覺和視覺是基本盤,但近年來試圖在作品中加入其他感官元素者也不在少數。吳文翠和梵體劇場的《我歌我茶》系列,在觀眾進場前會先請觀眾喝下劇團準備的現泡茶品,讓茶湯的暖熱和茗香做為欣賞作品的前導。慢島劇團的《薄荷、迷迭香與不知名的花》則在劇場裡種植各式香草,讓香氣盈滿表演場域。同樣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放映劇場《熱室》,則出動四十台煙霧機將觀眾包圍,甚至刻意減少劇院空調的使用以呼應《熱室》的主題。《照妖鏡》的舞台直接連結至觀眾席,呈現仿造時裝伸展台的詼諧趣味,道具的鏡面設計則讓觀眾在看見表演的同時也不時看見自己的臉龐,呼應《照妖鏡》主題中,妖物來自人心的概念。是否《照妖鏡》的表演訓練中,有運用到顏寧志在一連串五感工作坊的實驗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照妖鏡》若也有著打破感官限界的企圖,那也確實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最終還是要問,到底一個頂著駐館藝術家名號的作品,應該要在當代的藝文活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腳色?翻開國家兩廳院的駐館名錄,也都以導演、編劇、音樂家、舞蹈家為主,臺中國家歌劇院選用非表演藝術界的藝術家作為駐館創作者,確實是一大膽嘗試。然而,做為一個國家級,且已累積起自身的品牌價值和觀眾信任的表演場域,臺中國家歌劇院即便再有創新發展、發掘新秀的美意,駐館藝術家制也不應(只)是藝術家的「練習場」。再者,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甚至是燈光、視聽專業,這些戲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員,能不能也享有這個駐館藝術制的資源呢?若駐館藝術家本身是場館品牌的延伸,抑或是理念價值的體現,或許應該更經得起觀眾的檢視與審核,才能達到活絡藝文社群風氣的任務吧。

註釋

1、節目單文字

2、〈顏寧志 將五感實驗轉化為《照妖鏡》〉 http://www.npac-ntt.org/nttPost?uid=125&pid=1342

《照妖鏡》

演出|顏寧志主創
時間|2018/11/24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