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仿的身體及其極限:評介2022秋天藝術節《崩—無盡之下》
12月
0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文/林宗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燈光暗去,再次亮起時已經有三位舞者以怪異姿勢貼在舞台的地板上,舞台的背板是由反光的金屬紙模塑而成,在燈光照射時會因為表面的凹凸不平,而反射出不同的光亮。三位女舞者透過重複性地大力呼吸,加上身體的蠕動,她們緩慢起身。這樣的身體姿態,很快地就讓觀者連結到一種「機械式」的人體想像——舞者透過挑戰身體的極限,就像是在「操演」身體感,也是身體本身正在「操演」。身體感要如何透過身體語彙作為中介被表現出來,以及身體本身成為主體,是如何做到那些誇張化的重複性日常動作,此兩者的辯證在整部舞作中不斷浮現。

很重要的,佈景與配樂加強了身體與環境的對照。金屬紙的物質性,讓它可以創造出一種冷酷的視線,從舞台包圍三位舞者;另一方面,一連串快節奏的鼓聲,正是在催促著舞者必須持續箭在弦上,同時也呼應了舞者不斷與地板進行密切接觸,挑戰了身體的不可能性——正是因為地板,舞者才能撐起自己的身體,甚至以關節撐起舞步(真的是拉筋要很足夠而且好痛的動作),這個舞作也才能持續下去。舞者透過擬仿「勞動」的狀態,尤其是與「不存在的東西」進行對抗,例如:與空氣拉扯、擦拭地板等,我們可以在看不見的客體中,凸顯出人的主體存在是不斷被忽視,身體是不斷被規訓的社會現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聲響的質地是來自哪裡?我們可以發現,約中段之後出現的電子樂,指向了現代社會的特性(忙碌、雜亂,卻又擁有無窮創造性)。有好幾次音樂是突然中止,留下三位舞者似乎沒有中斷的持續的他們的動作,我們可以從中一瞥人類是如何被大社會「主體話」,就算脫離了具體的外在環境,仍舊是沒有質疑的、沒有停歇的不斷維持著齒輪般的「前進」。燈光配合上聲響,我們也(不)可能嘗試建構舞作的連續性,我們受到燈光的影響,一方面對場上的舞者動作聚焦,另一方面又受到金屬紙反射回的光亮的影響,我們似乎被吸引進難以逃脫,由非人行動者協作而成的關係網絡。

舞作中最特別也最難能可貴之處,便是在如此碎片化的,難以創造出新意的重複性中,三人的連結/舞步展現了類漩渦式的狀態。兩人的舞步可能是格式化的,但是第三人出現後,我們就必須要面對其帶來的混亂與創新,也讓舞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潛在的連結性,並且感受身體的正常/不正常律動。在「身心耗盡」的社會之中,個人的、擬仿的身體是如此努力的接近社會的速度,然而,極限正是來自於身體自身的不可能性,以及,組成社群(三人)之後,自我反覆的無限迴圈就可以被打破。斷裂也是可能性出現的地方。

《崩—無盡之下》

演出|李貞葳、法庫亞.佐坦(Vakulya Zoltán)
時間|2022/11/2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一拉一扯間,折磨亦或拯救早已模糊了分界,伴隨著急促的切分音,不斷在舞台來回的拖行延續至結束。
12月
02
2022
《崩》一言以蔽之,始終是創作者意圖展現「生」的意圖,確實是在無盡的循環律動當中,找到一股與周遭抗衡的力氣。
12月
02
2022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