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仿的身體及其極限:評介2022秋天藝術節《崩—無盡之下》
十二月
0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次瀏覽

文/林宗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燈光暗去,再次亮起時已經有三位舞者以怪異姿勢貼在舞台的地板上,舞台的背板是由反光的金屬紙模塑而成,在燈光照射時會因為表面的凹凸不平,而反射出不同的光亮。三位女舞者透過重複性地大力呼吸,加上身體的蠕動,她們緩慢起身。這樣的身體姿態,很快地就讓觀者連結到一種「機械式」的人體想像——舞者透過挑戰身體的極限,就像是在「操演」身體感,也是身體本身正在「操演」。身體感要如何透過身體語彙作為中介被表現出來,以及身體本身成為主體,是如何做到那些誇張化的重複性日常動作,此兩者的辯證在整部舞作中不斷浮現。

很重要的,佈景與配樂加強了身體與環境的對照。金屬紙的物質性,讓它可以創造出一種冷酷的視線,從舞台包圍三位舞者;另一方面,一連串快節奏的鼓聲,正是在催促著舞者必須持續箭在弦上,同時也呼應了舞者不斷與地板進行密切接觸,挑戰了身體的不可能性——正是因為地板,舞者才能撐起自己的身體,甚至以關節撐起舞步(真的是拉筋要很足夠而且好痛的動作),這個舞作也才能持續下去。舞者透過擬仿「勞動」的狀態,尤其是與「不存在的東西」進行對抗,例如:與空氣拉扯、擦拭地板等,我們可以在看不見的客體中,凸顯出人的主體存在是不斷被忽視,身體是不斷被規訓的社會現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聲響的質地是來自哪裡?我們可以發現,約中段之後出現的電子樂,指向了現代社會的特性(忙碌、雜亂,卻又擁有無窮創造性)。有好幾次音樂是突然中止,留下三位舞者似乎沒有中斷的持續的他們的動作,我們可以從中一瞥人類是如何被大社會「主體話」,就算脫離了具體的外在環境,仍舊是沒有質疑的、沒有停歇的不斷維持著齒輪般的「前進」。燈光配合上聲響,我們也(不)可能嘗試建構舞作的連續性,我們受到燈光的影響,一方面對場上的舞者動作聚焦,另一方面又受到金屬紙反射回的光亮的影響,我們似乎被吸引進難以逃脫,由非人行動者協作而成的關係網絡。

舞作中最特別也最難能可貴之處,便是在如此碎片化的,難以創造出新意的重複性中,三人的連結/舞步展現了類漩渦式的狀態。兩人的舞步可能是格式化的,但是第三人出現後,我們就必須要面對其帶來的混亂與創新,也讓舞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潛在的連結性,並且感受身體的正常/不正常律動。在「身心耗盡」的社會之中,個人的、擬仿的身體是如此努力的接近社會的速度,然而,極限正是來自於身體自身的不可能性,以及,組成社群(三人)之後,自我反覆的無限迴圈就可以被打破。斷裂也是可能性出現的地方。

《崩—無盡之下》

演出|李貞葳、法庫亞.佐坦(Vakulya Zoltán)
時間|2022/11/2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一拉一扯間,折磨亦或拯救早已模糊了分界,伴隨著急促的切分音,不斷在舞台來回的拖行延續至結束。
十二月
02
2022
《崩》一言以蔽之,始終是創作者意圖展現「生」的意圖,確實是在無盡的循環律動當中,找到一股與周遭抗衡的力氣。
十二月
02
2022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三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三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三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三月
15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三月
12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三月
12
2023
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
二月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