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動心靈的馬勒四號《天使的詠唱—鋼琴傳道者魯比莫夫》
7月
07
2016
魯比道夫(鵬博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4次瀏覽
羅文秀(音樂工作者)

國台交2015/16樂季「聲情交響」系列的第九場音樂會,曲目內容包括: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斯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1882~1971)的給鋼琴與管樂的協奏曲,以及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第四號交響曲,本文僅評論此交響曲,該曲由客席指揮陳美安、女高音林錦如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共同演出。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素有「天堂之歌」之稱,前三樂章的鋪陳實際是為了終樂章天國的歡樂景象,對此說法,可以用另一種簡單的說明方式來表達,前三個樂章分別是描述人間的生活、歷經死亡,緩緩地超脫塵世然後進入天堂。其主旨是人必須反璞歸真才能獲得上天祝福,唯有如孩童般的單純,才有機會晉升天堂的國度。

第一樂章出現三個主題,開頭由鈴聲帶領主要的旋律亮相,並加上很多襯飾聲部的動機元素穿梭迂迴著,於指揮棒的飛舞下,其簡捷動作、清晰提示構成精彩的吸睛畫面,且讓複雜的聲部呈現出一種美妙歡愉的氣氛,最後以木管的輕巧斷音表現出可愛純真的一面。指揮很細膩的處理各個主題的特質及色彩,有著典雅、浪漫兼具純真的個性,如同作曲家賦予樂章的標題—精緻從容地(Bedächtig)。發展部中預現了天堂主題,這主題從現形到逐層拆解,甚至是扭曲變形的過程當中,一層一層地剝解開來,樂聲也在層層幻化的歷程裡,推向一個高點,接續的是兩個主題的衝突,不斷衝突對立的不協調激情下,使樂章走向熱烈的高潮。樂團在指揮細心的引導中,做出很長一段的鋪陳,步步為營地擴張,變奏與衝擊將情緒的張力提昇至高漲的境界,推出再現的主題,製造前面所沒有的飽滿景象,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大提琴圓滑吟唱的主題更為情深醉人,讓心扉充滿幸福優雅的因子。整個樂章為音符注入充滿能量的生命力,頓時喚醒聽者們心中深處的感動。

第二樂章是死亡之舞,以調高大二度並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來代表死神,奇異的琴聲搭上教會調式,製造一種非塵世且詭異的奇特聲響,在死亡的過程中,死神的目的是要帶走靈魂,琴聲藉著大跳不斷地施以誘惑。亂中有序的多樣素材混搭一起,聲部間有著混亂的交錯,形成一種矛盾感。此處的要角小提琴由於琴聲的穿透力道不足,缺乏說服力,還有許多素材混搭的聲部之間,雖是亂中有序但並非流暢自在。較為可惜之處是在樂章終結之前的再現,有些失序稍顯凌亂的跡象。與死神相對段落是明亮的蘭德勒舞曲,加上如風笛般的持續低音與馬勒維也納式的萎靡弦樂群音,是此樂章的迷人之處,弦樂群的表現亦是最佳的勝任者。

夾帶鐘聲的宗教情懷是段慢板,莊嚴且安息地娓娓道來。於安詳的氣氛裡,聲部間的逐層堆疊,使平靜中暗藏豐富的潮流瀰漫心中。馬勒的二元效應,是以人世間種種的苦痛記憶來做回應,雙簧管像首無盡的悲歌吟唱,不斷泣訴著,藉著高低音域樂器的接力方式,從高處降至谷底,一層又一層的加劇,如同跌至深淵的苦痛。宗教情懷在指揮的揮灑之下,如水流般蔓延滲透,讓人深深地感受到療癒之效,相較於對比情緒的苦痛經歷上,戲劇張力的衝擊稍嫌不足,屬較為保守的詮釋風格。雖然痛苦指數不夠強烈,至於樂曲本身的對比性算是表達清楚,亦不失樂曲的精髓本意。之後,經過塵世的種種記憶,歡樂、俚俗、苦痛等等的交換,終於敞開天堂之門,天使把人接到天堂,那個瞬間真的隨著樂聲見到天堂,令人暈眩的白光恍如置身天堂之地。

終樂章的天堂生活取自「少年魔號」曲集,樂曲分為四個段落,開頭的初臨天堂,拋棄煩擾從此過著天使般的快樂生活,令人興奮不已。第二段有著生動的牛羊叫聲,既活潑又寫實。接著是充足的生鮮魚蝦食物的誘惑,叫人心滿意足,最後在持續低音的風笛聲中,仙樂飄飄響起,天使般的聲音愉悅滿懷,充滿著歡樂情景,樂團部分在每個段落上,顯著地表現出相異的個性與特質,很容易分辨。女高音林錦如以輕柔的音色唱出天堂生活,前兩段樂曲傾向於以成人的角度來詮釋孩童的單純天真,理性勝過純真。當第三段受到美食的誘惑,她那柔美的聲音反而得到一種滿足,最終的仙樂繚繞,歌聲把大家帶往一種幸福祥和的意境,久久不去。

整體而言,指揮給予樂曲忠實且富熱情活力的詮釋風格,不僅適切地傳遞作曲家的音樂精髓,且賦予音樂讓人易於接受的感受力。樂團的賣力演出,雖非近完美之境,卻大大提升樂團的實力與經驗。樂團與客席指揮的合作模式,不只為聽眾帶來多元的曲目範疇,且能多多體驗不同指揮家的詮釋手法,受惠最深的應該是愛樂聽眾們,有著更廣泛的欣賞機會與知識的學習,也為台灣的音樂會提供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水準。

《天使的詠唱—鋼琴傳道者魯比莫夫》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6/06/05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