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台交2015/16樂季「聲情交響」系列的第九場音樂會,曲目內容包括: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斯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1882~1971)的給鋼琴與管樂的協奏曲,以及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的第四號交響曲,本文僅評論此交響曲,該曲由客席指揮陳美安、女高音林錦如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共同演出。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素有「天堂之歌」之稱,前三樂章的鋪陳實際是為了終樂章天國的歡樂景象,對此說法,可以用另一種簡單的說明方式來表達,前三個樂章分別是描述人間的生活、歷經死亡,緩緩地超脫塵世然後進入天堂。其主旨是人必須反璞歸真才能獲得上天祝福,唯有如孩童般的單純,才有機會晉升天堂的國度。
第一樂章出現三個主題,開頭由鈴聲帶領主要的旋律亮相,並加上很多襯飾聲部的動機元素穿梭迂迴著,於指揮棒的飛舞下,其簡捷動作、清晰提示構成精彩的吸睛畫面,且讓複雜的聲部呈現出一種美妙歡愉的氣氛,最後以木管的輕巧斷音表現出可愛純真的一面。指揮很細膩的處理各個主題的特質及色彩,有著典雅、浪漫兼具純真的個性,如同作曲家賦予樂章的標題—精緻從容地(Bedächtig)。發展部中預現了天堂主題,這主題從現形到逐層拆解,甚至是扭曲變形的過程當中,一層一層地剝解開來,樂聲也在層層幻化的歷程裡,推向一個高點,接續的是兩個主題的衝突,不斷衝突對立的不協調激情下,使樂章走向熱烈的高潮。樂團在指揮細心的引導中,做出很長一段的鋪陳,步步為營地擴張,變奏與衝擊將情緒的張力提昇至高漲的境界,推出再現的主題,製造前面所沒有的飽滿景象,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大提琴圓滑吟唱的主題更為情深醉人,讓心扉充滿幸福優雅的因子。整個樂章為音符注入充滿能量的生命力,頓時喚醒聽者們心中深處的感動。
第二樂章是死亡之舞,以調高大二度並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來代表死神,奇異的琴聲搭上教會調式,製造一種非塵世且詭異的奇特聲響,在死亡的過程中,死神的目的是要帶走靈魂,琴聲藉著大跳不斷地施以誘惑。亂中有序的多樣素材混搭一起,聲部間有著混亂的交錯,形成一種矛盾感。此處的要角小提琴由於琴聲的穿透力道不足,缺乏說服力,還有許多素材混搭的聲部之間,雖是亂中有序但並非流暢自在。較為可惜之處是在樂章終結之前的再現,有些失序稍顯凌亂的跡象。與死神相對段落是明亮的蘭德勒舞曲,加上如風笛般的持續低音與馬勒維也納式的萎靡弦樂群音,是此樂章的迷人之處,弦樂群的表現亦是最佳的勝任者。
夾帶鐘聲的宗教情懷是段慢板,莊嚴且安息地娓娓道來。於安詳的氣氛裡,聲部間的逐層堆疊,使平靜中暗藏豐富的潮流瀰漫心中。馬勒的二元效應,是以人世間種種的苦痛記憶來做回應,雙簧管像首無盡的悲歌吟唱,不斷泣訴著,藉著高低音域樂器的接力方式,從高處降至谷底,一層又一層的加劇,如同跌至深淵的苦痛。宗教情懷在指揮的揮灑之下,如水流般蔓延滲透,讓人深深地感受到療癒之效,相較於對比情緒的苦痛經歷上,戲劇張力的衝擊稍嫌不足,屬較為保守的詮釋風格。雖然痛苦指數不夠強烈,至於樂曲本身的對比性算是表達清楚,亦不失樂曲的精髓本意。之後,經過塵世的種種記憶,歡樂、俚俗、苦痛等等的交換,終於敞開天堂之門,天使把人接到天堂,那個瞬間真的隨著樂聲見到天堂,令人暈眩的白光恍如置身天堂之地。
終樂章的天堂生活取自「少年魔號」曲集,樂曲分為四個段落,開頭的初臨天堂,拋棄煩擾從此過著天使般的快樂生活,令人興奮不已。第二段有著生動的牛羊叫聲,既活潑又寫實。接著是充足的生鮮魚蝦食物的誘惑,叫人心滿意足,最後在持續低音的風笛聲中,仙樂飄飄響起,天使般的聲音愉悅滿懷,充滿著歡樂情景,樂團部分在每個段落上,顯著地表現出相異的個性與特質,很容易分辨。女高音林錦如以輕柔的音色唱出天堂生活,前兩段樂曲傾向於以成人的角度來詮釋孩童的單純天真,理性勝過純真。當第三段受到美食的誘惑,她那柔美的聲音反而得到一種滿足,最終的仙樂繚繞,歌聲把大家帶往一種幸福祥和的意境,久久不去。
整體而言,指揮給予樂曲忠實且富熱情活力的詮釋風格,不僅適切地傳遞作曲家的音樂精髓,且賦予音樂讓人易於接受的感受力。樂團的賣力演出,雖非近完美之境,卻大大提升樂團的實力與經驗。樂團與客席指揮的合作模式,不只為聽眾帶來多元的曲目範疇,且能多多體驗不同指揮家的詮釋手法,受惠最深的應該是愛樂聽眾們,有著更廣泛的欣賞機會與知識的學習,也為台灣的音樂會提供更為豐富的內涵與水準。
《天使的詠唱—鋼琴傳道者魯比莫夫》
演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6/06/05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