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跨越與融合的旅程《搖滾芭比》英語版
7月
30
2018
搖滾芭比英文版(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1次瀏覽
吳政翰(駐站評論人)

由約翰.卡梅隆.米切爾(John Cameron Mitchell)編劇、史蒂芬.特拉斯克(Stephen Trask)作詞作曲的音樂劇《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首演至今二十年,巡演及重製的足跡早已踏遍世界多國。韓國於2005年獲得韓語版授權演出,並於2017年也推出了英語版,由韓裔美籍的百老匯演員Michael K. LEE擔綱演出主角海德薇格。此次兩版皆受邀來台演出,不僅完整呈現了劇作精神,也成功打造出現場魅力,將「音樂劇」這個結合唸唱敘事及在場能量的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劇情自始至終都環繞著主角海德薇格,幾乎整場下來都是他的現身說法,一開始從自己的生平講起,延伸到了生命中的多種旅程,歷經了多層的跨越。性別從男人到女人、名字從韓瑟到海德薇格、國家從德國柏林到美國堪薩斯、情人從路德到湯米,這一路下來,不僅是他/她的愛情之旅,也是認同追尋和自我成長之旅。於是,跨越,成了全劇的核心精神,呈現於國族、性別、狀態、愛情等面向,也體現在結合故事與現場、唸白與歌唱的音樂劇形式上。就敘事層面來看,不論人物構成、探討主題、故事走向或展演形式,看似游離散焦,實則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舞台,便成了主角海德薇格多段歷程的中介點,讓他得以超脫於故事之外,將自己的經歷化為一段段的展演,尤其是他以殊異的身份和扮相,早已被社會異化成一個始終被觀看、始終在扮演的客體。這齣音樂劇讓整個劇情藉由主角口中「發生」在舞台上,讓舞台上不僅是演唱會,也是說書場;他是舞台上的敘事者,也是生活的表演者。

就音樂劇構作的角度來看,《搖滾芭比》的歌曲類型大多是「故事型歌曲」及「劇內型歌曲」(diegetic song),也就是說,時而歌曲的內容就在講故事,時而劇中演唱就是在現場演唱,有別於一些其他音樂劇中常見「歌唱是講話」的方式,這樣著重觀眾存在與現場展演的歌曲類型,也在在呼應了劇本幾乎以獨角貫穿、單人相聲的敘事方法。從開場不久的《愛的起源》(The Origin of Love)帶出了全劇精神,到了《憤怒的一吋》(The Angry Inch)啟動了轉折,再到《邪惡小鎮》點下了一絲的溫暖,趨近劇末,以《邪惡小鎮》再現(reprise)反轉了前曲也給了自我救贖,不僅整體曲目安排呼應了主戲結構,而且簡單而有力,層次和調性豐富,雜揉華麗動感的龐克搖滾和浪漫溫暖的老式情歌,可見演唱會的氣派,也見小酒館的幽靜。

此版演出中,台上有五人的現場樂隊,加上多媒體影像,時而隨著主戲增加氛圍,時而即時投影來改變視角,時而影中圖樣呼應歌詞,像是MV一般,讓整齣戲的演唱會感更加強烈。舞台中央擺了一台老舊的貨櫃露營車,側邊及後方都滿佈著成堆成群的廢棄車輛,一方面交互掩映出一種華麗的頹敗,以及崩解中產社會價值的想望,另一方面,點明了海德薇格終其一生漂泊流蕩的行動,也暗示了其被社會流放、無法定位自我的處境。

演員Michael K. LEE所演繹的海德薇格,除了造型上美豔之外,肢體大多時候並未妖豔外放或過度表演,而是內斂溫和,誠懇穩健,別有韻味。演員同時也大量與現場觀眾互動,打破了所謂「第四面牆」,在開場不久後就走下舞台,揭露字幕的存在,途中引導觀眾跟著台上一起唱,甚至某刻還將手上的啤酒往前排觀眾噴灑,像是成了演唱會搖滾區的「福利」。這些巧思,拉近了跟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加確立了整場演出演唱會的敘事形式,以及在場表演性。

因此,這齣音樂劇的成功,部分也歸功於表演者與觀眾的親密距離,能讓表演者直接地傳遞展演能量,也能讓觀眾能更加同理體認劇中人的處境。除了憑藉演員的個人魅力之外,演出中也將原劇許多部分都轉換成台灣語境,特別是開場沒多久,就以相當親近的語彙讓觀眾多了不少熟悉感,例如以徐若瑄、李玟、湯包、廣源良、Made in Taiwan等人物或文化詞彙來貼近觀眾,以之前在台中歌劇院演出過的劇目《向左走向右走》營造出了時間上的熟悉感,並植入「台中洲際棒球場」、「台中夏綠地公園」等地點,搭建起展演與空間的關係,讓台中歌劇院的空間更加「台中」,讓在場觀眾的體驗也更加在場。這些文化用語上的調整,不是以往諸多外來演出中常見的幾句「你好」、「謝謝」、「我愛台灣」而已,而是經過更深一層的轉譯策略思考,不僅可見字幕譯者(顏志翔)下足了工夫,更可見得演員求好心切的用功程度。

整體來說,這齣韓製英文版的音樂劇《搖滾芭比》之所以能夠大放異彩,並非止於歌曲動人而已,必須種種敘事層面的兼顧及扣合,不論劇本內容、曲目編排或展演形式,才是演出能夠打破地域框架、跨越文化藩籬的關鍵,也是一齣音樂劇能夠深得人心、傳唱永恆的起點。

《搖滾芭比》

演出|Michael K. LEE、J-Min
時間|2018/07/2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令筆者極為讚賞的地方是現場的樂團,樂團的音樂可以將演員的情緒帶入,而且也可以看現場的狀況做些微調,但是可能是現場的音響沒有調好,有時筆者覺得樂團的音響會蓋過演員的聲音。(陳宜嬪)
4月
18
2013
在《搖滾芭比》中,多媒體影像(MV形式)與音樂融合,有燈光配合劇情場景、轉換,肢體與戲劇融合等,統整出豐富的劇場效果。並運用臺灣人懂得「台式幽默」作為台詞,確實更深入觀眾的心。(黃宛茹)
4月
17
2013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