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男女之間《搖滾芭比》
4月
17
2013
搖滾芭比(瘋戲樂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4次瀏覽
黃宛茹(社會人士)

一齣跨越性別、政治、國籍的《搖滾芭比》,讓我們見識到很Rock的芭比,很Rock的音樂劇。這位與眾不同的芭比,不僅是外表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她內心的探索與自我認同。原劇是由導演John Cameron Mitchell取材於真人真事執導的《性愛巴士》,於今年首度改編成中文版的《搖滾芭比》在台上演。用倒敘法敘說一位在華麗服裝背後的變性搖滾歌手,穿梭在性別、文化、感情和音樂中的自我歷程。主角從Hansel轉換到Hedwig心境的轉換、議題的探討,看似輕鬆愉悅的劇場,其實內含深意。

龐克風高跟鞋、合身亮片洋裝的豔麗主角用清亮的嗓音開場,卻是男演員呂寰宇所扮演。高跟鞋確實對於男演員是較難克服的,雖然稍不自然,但確有幾分相像。他披上一半中華民國國旗和一半美國國旗,或許暗自象徵著源自美國的故事將跨文化透過臺灣演員來詮釋。舞台兩側螢幕配合Yitzhak說明柏林圍牆背景揭開劇情,藉回溯方式,由Hedwig自敘從小到大對於角色認同的歷程。一人獨白的方式,顯現出「她」的無奈與在自我探索中追尋方向。在當時的情境下,Hedwig為了追尋愛情,做了變性手術,但這卻造成Tommy無法接受Hedwig之緣由。與Luther那一段愛情形成對比,Luther接受了Hedwig的變性,但Tommy則否定,造成了劇情張力。感受到Hedwig心中的拉鋸,該如何定位自己;一人詮釋性別的轉換,遊走在男與女間;在男扮女裝下,一邊說著年幼時光,一邊拉回現實,主角不僅是男女的轉換,呂寰宇在劇中亦是角色的轉換。除此之外,音樂劇演員還須現場演唱,對演員著實是挑戰。其他角色戲份較少,歌唱實力不在話下。主角在開始時,讓觀眾對於男生有如此清亮嗓音而驚艷,但經過一番歇斯底里,到最後回到男兒身時的演唱,倒顯得嗓音有些疲累,不禁為演員擔心長達一個月的聯演,最後是否還能完美呈現。

《搖滾芭比》異於傳統音樂劇,結合搖滾音樂與劇場的演出,打破傳統音樂劇形式,也許更能拉近劇場與一般觀眾之距離。而搖滾音樂的輕鬆,將嚴肅的議題以不同態度觀賞。既有音樂與戲劇的融合,還有跨界於各專業領域中,帶給臺灣觀眾一個全新的表演藝術洗禮。跨界著實是當代創作趨勢,但是否得當,反倒更顯其重要性。在《搖滾芭比》中,多媒體影像(MV形式)與音樂融合,有燈光配合劇情場景、轉換,肢體與戲劇融合等,統整出豐富的劇場效果。並運用臺灣人懂得「台式幽默」作為台詞,確實更深入觀眾的心。由於在小劇場裡,礙於舞台較小,使得道具不免精簡些,相同道具卻要轉換成多種用途,觀眾需要透過對劇情的理解來理解這些道具的功用。不過,精心利用舞台搭架,拉出了小劇場高低的層次感,彌補了道具上的運用。在場景轉換時,則是以多媒體、燈光和音樂來保持劇情的延續。唯演員換裝時,僅在陰暗處,沒能有地方讓演員更衣,倒是讓觀眾一覽無遺。空間上,運用巧妙的手法來呈現轉換,Tommy在隔壁開演唱會的場景,門外播放演唱會實況,Hedwig也下台與觀眾互動,拉出空間感,倒是別出心裁。音樂設計烘托劇情的高潮迭起,角色藉由音樂來抒發其情緒,又抒情,又宣洩,頗能引人入勝。流行音樂跨界戲劇《搖滾芭比》中,影像呈現與歌詞呼應,更顯相得益彰。

《搖滾芭比》是關於自我內心的衝突,情緒的紓解,還有對性別的反叛、文化差異,處處圍繞著「衝突」二字,讓劇情延續發展,不禁令人反思,性別問題在傳統思維裡,包容的程度是否仍被限制於框架之中。本劇在劇終時,Hedwig卸下一切, Tommy拋棄當初對於Hedwig變性的看法,為性別問題留下很好的出口。芭比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在舞台上呈現,讓觀眾不僅是觀賞一齣流行音樂劇,而是能有更深遠之思維。

《搖滾芭比》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3/03/21  20:0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了憑藉演員的個人魅力之外,演出中也將原劇許多部分都轉換成台灣語境,搭建起展演與空間的關係,讓台中歌劇院的空間更加「台中」,讓在場觀眾的體驗也更加在場。(吳政翰)
7月
30
2018
令筆者極為讚賞的地方是現場的樂團,樂團的音樂可以將演員的情緒帶入,而且也可以看現場的狀況做些微調,但是可能是現場的音響沒有調好,有時筆者覺得樂團的音響會蓋過演員的聲音。(陳宜嬪)
4月
18
2013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