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映照:探尋內心深處的舞動《發現之地》
11月
24
2024
發現之地(藝術報國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5次瀏覽

文 高苡倢(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學生)

由七首非語言的詩所組成,由藝術總監陳柏潔編創的《發現之地》探索人類普遍的生命課題,結合編舞者自身生命經驗,以另一種視角重新審視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將那些難以言說的微妙情感呈現給觀眾,並鼓勵觀眾在這場探索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軌跡。

光影交錯的煙霧與雷射光,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氛圍,象徵著內心混沌與探索的渴望。白色煙霧在黑暗中緩緩湧出並逐漸擴散,神秘而夢幻,伴隨著鋼琴如流水般輕柔的音樂響起,光影的變化描繪強化故事的氛圍。兩道雷射藍光從上方打下來,向外延展,彷彿在無序的混沌中尋找方向。隨後,光線增加至四道,排列成一個少了一條邊的星星形狀,象徵內心的破碎與重構。當燈光再次亮起時,雷射光轉成水平藍紫色光線,情感基調彷彿描繪了從迷茫到清晰的過渡。接著,雷射光再次落下為一束束直立的光。左上舞臺上方藍光從一個點延伸為線,再拓展為一個方形,浮現在觀眾的頭頂上方。抬頭仰望間,雲朵或煙霧的景象柔和地飄浮在空中,彷彿觸手可及,有種夢幻般的親密感。這一刻,不僅是視覺的驚艷,更是情感的觸動,讓人沉浸於如夢似幻的情境之中。光影設計在舞作中不僅是舞臺的點綴,更是情感與象徵的媒介。從混沌到清晰,從破碎到重構,這些變化暗喻了角色在內心旅程中的自我探索與發現,也引領觀眾開始自己的心靈旅程。


發現之地(藝術報國提供/攝影林峻永)

光與舞者的身體動作交織,構築出舞臺的視覺層次與情感連結,增強了畫面張力與情感深度。特別是在第四首詩〈映照〉中,水聲環繞著舞臺,營造出靜謐而深邃的氛圍,象徵著內心深處的平靜與探索。女舞者低姿態立於舞臺中央,手持手電筒朝著後方照射,光線在舞臺上描繪出一道拋物線,宛如情感的投射,直指另一名穿著貼身膚胎的女舞者肢體上,形成兩個富有層次感的圓形光圈。編舞者巧妙地利用光與影,結合舞者身體動態,將動作與空間進行層次化處理,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覺與情感體驗。相似地,下一段一名女舞者手持手電筒照向另一位舞者,兩人彼此距離慢慢貼近,此時投射的光只照到身體的部分部位,像是用光線在細膩地觸碰對方,通過光影傳遞。編舞者利用光線來表現人物間的情感流動,不僅突出了光影的層次感,也深化人物之間的聯繫與互動,讓光影成為情感的延伸與表達的媒介。最後,對光的渴望與追尋推向情感的高潮。一名舞者朝著光的方向在地上掙扎著,似乎被光吸引著,渴望靠近光源,又彷彿在努力突破某種無形的束縛,象徵著人內心對希望的渴望與對限制的抗爭。

音樂轉為雨聲後,手電筒光束投向中間的舞者,但光線卻不停閃爍,舞者在原地跳躍,視覺上彷彿被電擊般顫動,動作如同一段重複的暫停與播放,既突顯了動作的機械感,又帶來一種不安的律動,像是身體被無形的力量操控,無法擺脫束縛。編舞者將舞作內在的情感衝突與掙扎具象化地呈現出來。燈光與動作相輔相成,使舞者的表演更具戲劇性,舞者穿著膚色舞衣,弱化了衣物的存在感,突顯出光影效果,使觀眾更聚焦於光束與身體的互動。膚色的舞衣給人一種自然、裸露的感覺,象徵著舞者無防備的狀態,將內心的情感裸露在觀眾面前。


發現之地(藝術報國提供/攝影林峻永)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手電筒光束的聚焦,不僅建構出獨特的視覺空間,更成為角色間情感互動的重要媒介。舞者與光束的交融,使肢體動作被賦予新意義,從觸碰的細膩到掙扎的張力,光影巧妙地引導觀眾感受角色內心的微妙變化,甚至讓人於光影的流動間映照出自身的情感共鳴。作品中光影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舞臺語彙,也深化生命議題的詮釋,讓觀眾在虛實交錯的氛圍中,完成了一場觸及心靈的探索之旅。

《發現之地》

演出|藝術報國
時間|2024/10/2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