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元劇場的可能與限制《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
3月
23
2021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7次瀏覽

王威智(特約評論人)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後簡稱Debug)改編自同名漫畫,是台灣的「2.5次元」演出作品,意即將2次元的漫畫原作,以真人化的方式搬上舞台演出,在原生的日本次文化場域行之有年。劇情基本上圍繞在化為人形的筆電「雪見」(以及原創蟑螂角色「路易莎」)、「丹木源」——故事開場收留雪見與路易莎,也是將他們轉化成形的山櫻樹樹妖、以及在丹木源因故迎來死期後,收留他們的編輯「季莫」,這些角色上面。Debug可說走奇幻解謎路線,讓雪見和季莫搭配,一方面解開雪見在筆電時期與人類主人埋下的心結,另一方面探尋丹木源以前和人類警察「蔣嚴雪」搭檔冒險的過往。最後,故事以兩組CP團圓收場。丹木源受雪見幫助,從陰間重返人世,與轉化為土地公的蔣嚴雪相守;雪見則毫無懸念繼續待在季莫身邊。

劇情之外,Debug最顯明的元素有二。一為BL,雖然原漫畫家nyaroro在訪談表示,不認為自己的作品是BL。不論原著如何,Debug舞台劇版除了路易莎之外,全部角色設定上皆為男性,由男演員演出,充滿熱情互動,角色形象塑造亦大多有明確類型參照,比方說雪見就是高冷傲嬌個性,其冰封的內心注定會被熱血笨蛋季莫融化。如此具體可見粉紅泡泡的發展,要觀眾不認為是BL,似乎有點不太容易?像這般角色互動的公式化發展,雖然只能說是種約定成俗的共識,不過劇情鋪陳採用這類公式,從與讀者/觀眾建立關係的層面來說,卻是相當快速有效的手法。如果觀者有這些前備知識,應該就不會太需要擔心劇情發展或角色關係超出預期,BL也就成為觀看的重點趣味所在。

第二,本劇台詞的編寫加入了頗為大量、日本動漫迷應該都不會太陌生的作品名台詞或場景,從《JOJO的奇妙冒險》、《庫洛魔法使》到近期的《鬼滅之刃》等等。對白中玩梗的時機,大概亦為觀眾席傳來笑聲的時間點。從劇場性的角度來看,這些動漫梗帶來的效果,打破了鏡框空間,跳出故事外,直接和觀眾溝通。這些動漫梗對於角色塑造、劇情推進等面向,可以說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夠宅的觀眾應該會看得很開心,事實上觀眾席也確實反應不錯。也只有前述兩個元素綜合起來,各種非現實正常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太會說的羞恥台詞與肢體互動,像是話講一講就要去摸對方頭之類的動作,才能夠結合如此奇幻的劇情開展而成立。大量跟隨對話進行的配樂雖然略顯干擾,但旋轉舞台與投景等視覺效果,則替場景塑造提供頗為動人的景觀。以娛樂性來說,Debug有著值得肯定的成果。在此前提上,回到2.5次元與動漫次文化等元素與劇場的關係,後續希望提出更進一層討論。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本劇實際演出的感覺,套用《咒術迴戰》的術語來說,即是「領域展開」的感覺十分明顯。舞台上空的景片,於演出開始時,以漫畫動起來的投影,迅速讓觀眾察覺本劇與漫畫、動畫之間的特殊關係。2.5次元以「真人」追求「虛構」角色的貼切再現,但又無關現實世界邏輯的劇場形式,可以透過視覺效果立刻表現出來,如此美學的立場宣示相當高明。單就此手法,加上角色顏色各異的頭髮,或者像丹木源那樣紅白相間,明顯已經不是現實世界的衣物形式,都已經足夠提醒觀眾,這是漫畫原著、超脫現實邏輯的2.5次元作品。如此框架,搭配偶爾具體演出的動漫梗,比方說角色拿出魔杖搭配魔法陣,會相當有趣。

然而台詞之間反覆穿插跟劇情其實無關的各式梗,以劇場本位來看,就是另一回事。Debug的領域是御宅族的領域。玩梗,特別主要以日本動漫梗作為表演手法,雖是種刺激,不過同一種套路反覆出現在全劇對白裡,就可能出現審美疲勞。如此方式深刻劃定出一群能解讀這些資訊的日本動漫宅,演出效果也與觀眾有多大程度接收到各種梗有關。是否創作群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2.5次元觀眾與台灣的日本動漫宅可能是高度重疊的兩個族群,或者根本為同一群人?當代台灣漫畫的發展確實深受日本影響,可是既然原作是台灣漫畫作品,有沒有可能,有一些支持台漫、卻不怎麼懂日本動漫的觀眾,走進了劇場?動漫的御宅族並非鐵塊一塊,哪些梗對哪些人有用,值得思考。

Debug的改編,看起來與漫畫家nyaroro有一定程度的互動。節目冊的訪談裡,漫畫家和編劇就引用動漫或文化梗一事,即出現一些有趣的討論,如到底該用什麼時期的梗。漫畫家不少考量點頗有道理,只是看來不太有回饋到編劇的書寫中。而召喚與劇情其實無甚關連的文化元素,雖然可以視為是種粉絲服務,不過如此刻意引入、外部日本的次文化元素,讓本劇有相當明顯的次文化泡泡,在高度滿足一群人之餘,亦可能產生出不小的排他效果。

請別誤會,此處並非要預設什麼文化本質主義,也不認為推廣2.5次元有標準答案可言。將話說清楚一些,引用日本動漫文化梗的疑慮來源,來自本劇的台詞設計,其讓角色的狀態有時游移於2.5次元與3次元之間。為了將原著故事交代完整,本劇不少時刻主要交由角色描述來交代劇情資訊,過去發生了什麼,或再來需要做什麼。場上角色之間不見得有什麼具體交集的對話,比較像像說書人,變成寫實主義式,單用嘴巴講話的表演狀態。在這樣有些流水帳的台詞裡面,穿插動漫梗,與其說有插科打諢的效果,不如講是用來填補台詞及演出渲染力的不足。

從這角度來說,Debug的內在美學邏輯,其實是在2次元的類型角色與劇場寫實主義式的血肉角色之間擺盪。季莫是個熱血到可說近乎平板的角色,幾乎沒有任何潛層的內心情緒可供挖掘;但是與他相映襯的蔣嚴雪,雖然劇情描述仍說是熱血角,卻沒有什麼明顯的類型感,差不多只是個性普通、有人味、略為立體的角色。而丹木源在劇本安排上,就有極明顯的個性差異和情緒轉折,演員的駕馭很出色,只是因此出現的結果,丹木源反而比較像在進行cosplay的真實人類角色。

重點不在為什麼出現這種角色塑造的張力,某方面當然可以用原作如此來解釋。不過本劇已經對於原作有頗大幅度的剪裁,去掉不少角色內心想法與日常互動,僅保留最重點的場景、調整敘事順序與擴充結局。其中用意,應該不離追求更鮮明的戲劇效果,以及更明確的大團圓感。漫畫到2.5劇場的差異,很大部分自然源自篇幅與時間跨度的問題,將紙本畫面轉換為劇場調度的重組無可避免。原著僅有兩本漫畫,說起來似乎沒有長到難以濃縮在一齣戲裡?只不過本作的定位在一開始就已經選擇是御宅向,所以將蟑螂轉為萌妹子,也增添了眾多次文化梗,以表演效果為考量。Debug是面向御宅族的好看作品,假如將更多時間留給讓各角色有更明確互動,讓立體度可以更統一一些,本劇不知道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1/03/13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
《換/幻妻》讀劇導演藉由聲音、身體、影像與聲響的調度,將本劇對於婚姻的討論從個人感情層面拉到社會層面,揭露了婚家持續作為勞動力再生展機制的困境,以及其與跨國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全球勞動分工共享的底層邏輯。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