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元劇場的可能與限制《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
3月
23
2021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0次瀏覽

王威智(特約評論人)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後簡稱Debug)改編自同名漫畫,是台灣的「2.5次元」演出作品,意即將2次元的漫畫原作,以真人化的方式搬上舞台演出,在原生的日本次文化場域行之有年。劇情基本上圍繞在化為人形的筆電「雪見」(以及原創蟑螂角色「路易莎」)、「丹木源」——故事開場收留雪見與路易莎,也是將他們轉化成形的山櫻樹樹妖、以及在丹木源因故迎來死期後,收留他們的編輯「季莫」,這些角色上面。Debug可說走奇幻解謎路線,讓雪見和季莫搭配,一方面解開雪見在筆電時期與人類主人埋下的心結,另一方面探尋丹木源以前和人類警察「蔣嚴雪」搭檔冒險的過往。最後,故事以兩組CP團圓收場。丹木源受雪見幫助,從陰間重返人世,與轉化為土地公的蔣嚴雪相守;雪見則毫無懸念繼續待在季莫身邊。

劇情之外,Debug最顯明的元素有二。一為BL,雖然原漫畫家nyaroro在訪談表示,不認為自己的作品是BL。不論原著如何,Debug舞台劇版除了路易莎之外,全部角色設定上皆為男性,由男演員演出,充滿熱情互動,角色形象塑造亦大多有明確類型參照,比方說雪見就是高冷傲嬌個性,其冰封的內心注定會被熱血笨蛋季莫融化。如此具體可見粉紅泡泡的發展,要觀眾不認為是BL,似乎有點不太容易?像這般角色互動的公式化發展,雖然只能說是種約定成俗的共識,不過劇情鋪陳採用這類公式,從與讀者/觀眾建立關係的層面來說,卻是相當快速有效的手法。如果觀者有這些前備知識,應該就不會太需要擔心劇情發展或角色關係超出預期,BL也就成為觀看的重點趣味所在。

第二,本劇台詞的編寫加入了頗為大量、日本動漫迷應該都不會太陌生的作品名台詞或場景,從《JOJO的奇妙冒險》、《庫洛魔法使》到近期的《鬼滅之刃》等等。對白中玩梗的時機,大概亦為觀眾席傳來笑聲的時間點。從劇場性的角度來看,這些動漫梗帶來的效果,打破了鏡框空間,跳出故事外,直接和觀眾溝通。這些動漫梗對於角色塑造、劇情推進等面向,可以說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夠宅的觀眾應該會看得很開心,事實上觀眾席也確實反應不錯。也只有前述兩個元素綜合起來,各種非現實正常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太會說的羞恥台詞與肢體互動,像是話講一講就要去摸對方頭之類的動作,才能夠結合如此奇幻的劇情開展而成立。大量跟隨對話進行的配樂雖然略顯干擾,但旋轉舞台與投景等視覺效果,則替場景塑造提供頗為動人的景觀。以娛樂性來說,Debug有著值得肯定的成果。在此前提上,回到2.5次元與動漫次文化等元素與劇場的關係,後續希望提出更進一層討論。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攝影唐健哲)

本劇實際演出的感覺,套用《咒術迴戰》的術語來說,即是「領域展開」的感覺十分明顯。舞台上空的景片,於演出開始時,以漫畫動起來的投影,迅速讓觀眾察覺本劇與漫畫、動畫之間的特殊關係。2.5次元以「真人」追求「虛構」角色的貼切再現,但又無關現實世界邏輯的劇場形式,可以透過視覺效果立刻表現出來,如此美學的立場宣示相當高明。單就此手法,加上角色顏色各異的頭髮,或者像丹木源那樣紅白相間,明顯已經不是現實世界的衣物形式,都已經足夠提醒觀眾,這是漫畫原著、超脫現實邏輯的2.5次元作品。如此框架,搭配偶爾具體演出的動漫梗,比方說角色拿出魔杖搭配魔法陣,會相當有趣。

然而台詞之間反覆穿插跟劇情其實無關的各式梗,以劇場本位來看,就是另一回事。Debug的領域是御宅族的領域。玩梗,特別主要以日本動漫梗作為表演手法,雖是種刺激,不過同一種套路反覆出現在全劇對白裡,就可能出現審美疲勞。如此方式深刻劃定出一群能解讀這些資訊的日本動漫宅,演出效果也與觀眾有多大程度接收到各種梗有關。是否創作群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2.5次元觀眾與台灣的日本動漫宅可能是高度重疊的兩個族群,或者根本為同一群人?當代台灣漫畫的發展確實深受日本影響,可是既然原作是台灣漫畫作品,有沒有可能,有一些支持台漫、卻不怎麼懂日本動漫的觀眾,走進了劇場?動漫的御宅族並非鐵塊一塊,哪些梗對哪些人有用,值得思考。

Debug的改編,看起來與漫畫家nyaroro有一定程度的互動。節目冊的訪談裡,漫畫家和編劇就引用動漫或文化梗一事,即出現一些有趣的討論,如到底該用什麼時期的梗。漫畫家不少考量點頗有道理,只是看來不太有回饋到編劇的書寫中。而召喚與劇情其實無甚關連的文化元素,雖然可以視為是種粉絲服務,不過如此刻意引入、外部日本的次文化元素,讓本劇有相當明顯的次文化泡泡,在高度滿足一群人之餘,亦可能產生出不小的排他效果。

請別誤會,此處並非要預設什麼文化本質主義,也不認為推廣2.5次元有標準答案可言。將話說清楚一些,引用日本動漫文化梗的疑慮來源,來自本劇的台詞設計,其讓角色的狀態有時游移於2.5次元與3次元之間。為了將原著故事交代完整,本劇不少時刻主要交由角色描述來交代劇情資訊,過去發生了什麼,或再來需要做什麼。場上角色之間不見得有什麼具體交集的對話,比較像像說書人,變成寫實主義式,單用嘴巴講話的表演狀態。在這樣有些流水帳的台詞裡面,穿插動漫梗,與其說有插科打諢的效果,不如講是用來填補台詞及演出渲染力的不足。

從這角度來說,Debug的內在美學邏輯,其實是在2次元的類型角色與劇場寫實主義式的血肉角色之間擺盪。季莫是個熱血到可說近乎平板的角色,幾乎沒有任何潛層的內心情緒可供挖掘;但是與他相映襯的蔣嚴雪,雖然劇情描述仍說是熱血角,卻沒有什麼明顯的類型感,差不多只是個性普通、有人味、略為立體的角色。而丹木源在劇本安排上,就有極明顯的個性差異和情緒轉折,演員的駕馭很出色,只是因此出現的結果,丹木源反而比較像在進行cosplay的真實人類角色。

重點不在為什麼出現這種角色塑造的張力,某方面當然可以用原作如此來解釋。不過本劇已經對於原作有頗大幅度的剪裁,去掉不少角色內心想法與日常互動,僅保留最重點的場景、調整敘事順序與擴充結局。其中用意,應該不離追求更鮮明的戲劇效果,以及更明確的大團圓感。漫畫到2.5劇場的差異,很大部分自然源自篇幅與時間跨度的問題,將紙本畫面轉換為劇場調度的重組無可避免。原著僅有兩本漫畫,說起來似乎沒有長到難以濃縮在一齣戲裡?只不過本作的定位在一開始就已經選擇是御宅向,所以將蟑螂轉為萌妹子,也增添了眾多次文化梗,以表演效果為考量。Debug是面向御宅族的好看作品,假如將更多時間留給讓各角色有更明確互動,讓立體度可以更統一一些,本劇不知道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Debug-筆電的使用手冊-》

演出|三點水製藝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21/03/13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