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祭憶中的身體銘刻《火祭-烙印》
4月
29
2024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4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火祭-烙印》是由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與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傳承自劉鳳學老師開啟的「尋找消逝的舞跡」計畫。

黑暗中,散發著紅光的長竹竿圍成圈,象徵點燃火種,儀式開始。領唱者的歌聲響起,引領觀者進入屬於撒奇萊雅族的故事。舞者們身穿族服,手牽手交叉依序輕快地走出,動作型態以踏步、屈身、擺手、小跳躍為主。由古牧特.法拉(魏光慶)飾演的火神,站立在舞台正中央的高台上,俯瞰著族人。

舞作以引〈訊息、火〉、序幕〈吟〉、第一幕〈聚、懼〉、第二幕〈煉-五色昇華〉、第三幕〈禱-歸靈〉、第四幕〈重生之歌〉所組成,並搭配樂手與歌者;由此結構和內容可以看出舞作《火祭-烙印》提取了撒奇萊雅族「火祭」與「祖靈祭」兩種儀式的部分,並以此為基底重新創作詮釋。舞作裡,大面積純色且鮮艷的布塊與輕紗,隨著舞者的揮舞或身體的動律,除了帶有某種火的意象,亦為舞台創造了繽紛的視覺感官。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在原民的文化復振裡,相關祭儀的重現或者重建是很重要的一環,關係著族人對自身族群的共同想像與如何認同己身身份,同時亦透過文化復振的過程,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和主體性。撒奇萊雅族在正名過程中,以阿美族作為對照的他者之眼光,突顯自身族群的獨特性和歷史事件。此一歷史眼光亦呈顯於舞作《火祭-烙印》裡,舞劇的敘事結構特別突顯戰役對生活的破壞與對失去的影響,以及回歸祖靈與五種色彩(紅、白、綠、黑、藍)對撒奇萊雅族的特殊意義。

另一方面,身為漢人的我,在觀看原民文化之時,不可迴避地帶有面對並試著去靠近他文化的眼光,並且藉由人類學中「南方」的眼光,看見不同文化間多重交織的複雜性與內部異質性的理解。於此,《火祭-烙印》的觀看不僅只於揭曉島嶼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文化獨特性,亦具反思傳統祭儀於當代劇場的展演與詮釋。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一個族群的文化內涵和特徵。《火祭-烙印》的演出中使用多首以族語演唱的歌曲,甚為優美,然而當段落轉換成以大提琴、鈴鼓為主的器樂曲或電子音樂時,確有種分離不連貫之感。或許,若能截取族語連續大二度接大跳音程的語言特性,將之轉化變形添入器樂的旋律或節奏型態,配以多層次的主題旋律、織體配置,那麼視覺與聽覺的文化融合亦或更具完整性。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究竟,該以文化容器的概念,使身體成為涵納差異的載體,亦或是複製差異;換句話說,舞者身體展演,是要走向以舞團自有的身體訓練體系為主體,而後撿選各族群的動作形態特點為輔,或是另一方法路徑,深入成為各族群的身體特色,將之複製到展演的身體中。

《火祭-烙印》

演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時間|2024/04/0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