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祭憶中的身體銘刻《火祭-烙印》
4月
29
2024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2次瀏覽

文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火祭-烙印》是由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與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傳承自劉鳳學老師開啟的「尋找消逝的舞跡」計畫。

黑暗中,散發著紅光的長竹竿圍成圈,象徵點燃火種,儀式開始。領唱者的歌聲響起,引領觀者進入屬於撒奇萊雅族的故事。舞者們身穿族服,手牽手交叉依序輕快地走出,動作型態以踏步、屈身、擺手、小跳躍為主。由古牧特.法拉(魏光慶)飾演的火神,站立在舞台正中央的高台上,俯瞰著族人。

舞作以引〈訊息、火〉、序幕〈吟〉、第一幕〈聚、懼〉、第二幕〈煉-五色昇華〉、第三幕〈禱-歸靈〉、第四幕〈重生之歌〉所組成,並搭配樂手與歌者;由此結構和內容可以看出舞作《火祭-烙印》提取了撒奇萊雅族「火祭」與「祖靈祭」兩種儀式的部分,並以此為基底重新創作詮釋。舞作裡,大面積純色且鮮艷的布塊與輕紗,隨著舞者的揮舞或身體的動律,除了帶有某種火的意象,亦為舞台創造了繽紛的視覺感官。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在原民的文化復振裡,相關祭儀的重現或者重建是很重要的一環,關係著族人對自身族群的共同想像與如何認同己身身份,同時亦透過文化復振的過程,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和主體性。撒奇萊雅族在正名過程中,以阿美族作為對照的他者之眼光,突顯自身族群的獨特性和歷史事件。此一歷史眼光亦呈顯於舞作《火祭-烙印》裡,舞劇的敘事結構特別突顯戰役對生活的破壞與對失去的影響,以及回歸祖靈與五種色彩(紅、白、綠、黑、藍)對撒奇萊雅族的特殊意義。

另一方面,身為漢人的我,在觀看原民文化之時,不可迴避地帶有面對並試著去靠近他文化的眼光,並且藉由人類學中「南方」的眼光,看見不同文化間多重交織的複雜性與內部異質性的理解。於此,《火祭-烙印》的觀看不僅只於揭曉島嶼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文化獨特性,亦具反思傳統祭儀於當代劇場的展演與詮釋。


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提供/攝影汪儒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一個族群的文化內涵和特徵。《火祭-烙印》的演出中使用多首以族語演唱的歌曲,甚為優美,然而當段落轉換成以大提琴、鈴鼓為主的器樂曲或電子音樂時,確有種分離不連貫之感。或許,若能截取族語連續大二度接大跳音程的語言特性,將之轉化變形添入器樂的旋律或節奏型態,配以多層次的主題旋律、織體配置,那麼視覺與聽覺的文化融合亦或更具完整性。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究竟,該以文化容器的概念,使身體成為涵納差異的載體,亦或是複製差異;換句話說,舞者身體展演,是要走向以舞團自有的身體訓練體系為主體,而後撿選各族群的動作形態特點為輔,或是另一方法路徑,深入成為各族群的身體特色,將之複製到展演的身體中。

《火祭-烙印》

演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時間|2024/04/0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