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抱之後,再見之前《Before We Say Goodbye》
12月
01
2021
Before We Say Goodbye(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1次瀏覽

陳沛妤(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此檔演出是丞舞製作團隊第四號長篇作品,由藝術總監蔡博丞編舞,集結十位舞者及多位長者的生命故事,將作品分為告別、空城、眷戀、血脈、鑿光、窒溺、傘下、美錯、悔夢、樂園等十個篇章,以詩集的方式貫穿整場演出。

人生的歷程中,親情、友情及愛情,是填充生命的養分,情感連結的產生、消逝更是輪迴裡的常態。面對各種形式產生的關係,「擁抱」可以是喜悅、鼓勵、安慰、和解,亦或是不捨、難過、悲痛等等,無論哪種情緒,「擁抱」是人與人心臟最接近的動作,心跳的律動讓情感的交流更趨於真實,故在告別之前,我會選擇贈予最真誠的擁抱。而,「告別」這個議題往往顯得沉重,甚至苦情,但是我覺得這個作品,顛覆了以往人們對於告別的認知。

編舞者使用光澤鮮明的色彩來塑造不同於往常氛圍。以和煦的包裝紙,輕輕裹覆著這五味雜陳的人生課題。整體的色調告訴觀眾「告別」不該只是沉悶的,它同時也囊括著許多的美麗溫度。從文宣設計就看到蝴蝶駐足於舞者們的臉上——蝴蝶是被各種天敵捕食的對象,位於食物網的底層,那樣的美麗卻也脆弱,而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故我將每個段落視為一隻蝴蝶的成形過程,從毛毛蟲成為蝴蝶後就離去了,扣回「在告別之前」的核心主題。


Before We Say Goodbye(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血脈」這個段落,是我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個生理上的真實關係,使得肢體間互相流動的語彙,更加靠近人心。兩位舞者以紅色的線連接彼此,時而疏遠時而親近,彼此牽引、伴隨,卻又能同時展現兩者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身體特質,表演者的詮釋中帶有濃稠的情感,也展現血液裡不可分割的關係。「心有所向,身知所往,心有所依,始終如一。」作為該段落的詩篇,至當不易。「悔夢」則是給初來乍到的後輩一個警示,在搖擺、晃蕩,選擇與被選擇之間,舞者的肢體勾勒出生活的無奈,許多迫不得已、不得不爾的狀態,使我產生共鳴,與之感慨。然,在投影動畫出現後,我開始產生許多疑問,動畫設計的效果是否僅能如此直白的呈現?動畫設計與整場作品之美感大相逕庭,被迫出戲的感覺,著實扼腕。而,以老者作為詩集的終曲,也似乎太理所當然。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老者與生命的告別,這是生而為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但「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我認為與生命的告別,不應該只聚焦於老年——人類因為一場疫情可以被改變時代,那,做為告別之前的結語,以生命的有限性收尾就過於馬虎。我思考著:老人出現的意義僅是扣回到「集結多位長者故事的歷程」,實質上,老人肢體的展現是被美化過、包裝過,令整個結尾煽情,抹除了最後的想像空間。

不過,曾經歷與親人分離,是來不及的再見,未盡的告別;在心情尚未平復的狀態下,這場演出,仍讓我獲得一些寬慰與和解。很多未盡的話語、未盡的事宜,就像肢體的展現,稍縱即逝(即使在科技的幫助下得以保存,那也失去了初次展現的真實),依然能在心裡留下雋永的片刻,並將片刻化作念想,細細回味。透過這場演出,讓我在未盡的告別裡擁抱,再見之前是擁抱之後。

《Before We Say Goodbye》

演出|丞舞製作團隊
時間|2021/10/21 19: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