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擁抱之後,再見之前《Before We Say Goodbye》
12月
01
2021
Before We Say Goodbye(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6次瀏覽

陳沛妤(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此檔演出是丞舞製作團隊第四號長篇作品,由藝術總監蔡博丞編舞,集結十位舞者及多位長者的生命故事,將作品分為告別、空城、眷戀、血脈、鑿光、窒溺、傘下、美錯、悔夢、樂園等十個篇章,以詩集的方式貫穿整場演出。

人生的歷程中,親情、友情及愛情,是填充生命的養分,情感連結的產生、消逝更是輪迴裡的常態。面對各種形式產生的關係,「擁抱」可以是喜悅、鼓勵、安慰、和解,亦或是不捨、難過、悲痛等等,無論哪種情緒,「擁抱」是人與人心臟最接近的動作,心跳的律動讓情感的交流更趨於真實,故在告別之前,我會選擇贈予最真誠的擁抱。而,「告別」這個議題往往顯得沉重,甚至苦情,但是我覺得這個作品,顛覆了以往人們對於告別的認知。

編舞者使用光澤鮮明的色彩來塑造不同於往常氛圍。以和煦的包裝紙,輕輕裹覆著這五味雜陳的人生課題。整體的色調告訴觀眾「告別」不該只是沉悶的,它同時也囊括著許多的美麗溫度。從文宣設計就看到蝴蝶駐足於舞者們的臉上——蝴蝶是被各種天敵捕食的對象,位於食物網的底層,那樣的美麗卻也脆弱,而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故我將每個段落視為一隻蝴蝶的成形過程,從毛毛蟲成為蝴蝶後就離去了,扣回「在告別之前」的核心主題。


Before We Say Goodbye(丞舞製作團隊提供/攝影何肇昇)

「血脈」這個段落,是我記憶最為深刻的——一個生理上的真實關係,使得肢體間互相流動的語彙,更加靠近人心。兩位舞者以紅色的線連接彼此,時而疏遠時而親近,彼此牽引、伴隨,卻又能同時展現兩者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身體特質,表演者的詮釋中帶有濃稠的情感,也展現血液裡不可分割的關係。「心有所向,身知所往,心有所依,始終如一。」作為該段落的詩篇,至當不易。「悔夢」則是給初來乍到的後輩一個警示,在搖擺、晃蕩,選擇與被選擇之間,舞者的肢體勾勒出生活的無奈,許多迫不得已、不得不爾的狀態,使我產生共鳴,與之感慨。然,在投影動畫出現後,我開始產生許多疑問,動畫設計的效果是否僅能如此直白的呈現?動畫設計與整場作品之美感大相逕庭,被迫出戲的感覺,著實扼腕。而,以老者作為詩集的終曲,也似乎太理所當然。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老者與生命的告別,這是生而為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但「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我認為與生命的告別,不應該只聚焦於老年——人類因為一場疫情可以被改變時代,那,做為告別之前的結語,以生命的有限性收尾就過於馬虎。我思考著:老人出現的意義僅是扣回到「集結多位長者故事的歷程」,實質上,老人肢體的展現是被美化過、包裝過,令整個結尾煽情,抹除了最後的想像空間。

不過,曾經歷與親人分離,是來不及的再見,未盡的告別;在心情尚未平復的狀態下,這場演出,仍讓我獲得一些寬慰與和解。很多未盡的話語、未盡的事宜,就像肢體的展現,稍縱即逝(即使在科技的幫助下得以保存,那也失去了初次展現的真實),依然能在心裡留下雋永的片刻,並將片刻化作念想,細細回味。透過這場演出,讓我在未盡的告別裡擁抱,再見之前是擁抱之後。

《Before We Say Goodbye》

演出|丞舞製作團隊
時間|2021/10/21 19:30
地點|臺北 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