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他者,如何可能?《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6月
15
2017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3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在水源劇場成為水源劇場以前是什麼地方呢?」

「…在兵役處大禮堂成為兵役處大禮堂以前是什麼地方呢?」

「…水稻町在1907年以前成為水稻町是什麼地方呢?」

「…在漢人圈地成為公館以前是什麼地方呢?」

「在公館以前是什麼地方呢?」

演出開始的時間模糊,似乎從一團人暖身打鬧開始。又似乎從李銘宸拿起麥克風一連串上述的歷史回溯開始。但他說,當他唱起《大海》,田孝慈與吳立翔躺在台上,才是真正的開始。關於時間,好像有個顯而易見的標準,但生命的時間感卻沒個定數。「時間」是默默計畫想要處理的大哉問,除了計畫從2013年到2017年的今天,一路行來,走在時間上是必然。但余彥芳與默默計畫的成員們,有一個更大的目標:他們試圖在形式的框架下描摹並刻畫「時間」的樣子,甚至企圖完成推翻此一框架的理想。(如節目單所言)

於是,在《時間沈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中,時間的描摹有各種。先是上述對於水源劇場、公館的歷史追溯,除了資訊上的,李銘宸最後也提示,也許在更早以前,我們只是這個地方、荒野漫草上的動植物共存著,就像現在共處一室。對於歷史原先只是資訊式的深遠追溯,被他最後這麼一提,焦點似乎一下落在自己身上,像是提醒著:我們都知道事物皆有歷史,但你可以想像作為那些時候的人事物而存在嗎?

繼續,圍繞著時間與時間感的命題。舞台光影襯托著田孝慈與吳立翔瑣碎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兩人關係和存在輪廓似乎在時間的消磨下,開始消融,顯得軟爛。無謂的話語,透過廣播喧囂著各種虛無,教育的、社會的、日常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片渾沌,除了心中暗自讚嘆吳立翔模仿各種廣播電台的口技,以及他與李銘宸穿脫衣服的默契,此外,大概除了模糊瑣碎,還是模糊瑣碎。混噩之中,林素蓮竟唱起了《快樂天堂》:

「告訴你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個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像人間一樣的忙碌擾嚷/ 有哭有笑當然也會有悲傷/ 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

那大概是八、九零年代電視節目上常會聽到的一首歌吧。雜音混濁的音景下,林素蓮孤獨且清晰的歌聲,讓時空突然有了具體的焦點,《快樂天堂》的陽光與希望,扎扎實實地與當下的渾噩氛圍拉出一個時間的縱深與時代對比,心頭也刺了一下。接著,鄭皓以數字作為理解的方法,將人的一生、人類的歷史與世界、宇宙的時間作為對比。似乎,那些心頭上刺著的,又可以因為人類存在的短淺而不值一提。又或者,更清楚所謂人生的意義嗎?不知道。因為就在鄭皓講完那一大串對比人類與宇宙的時間後,眾人離去,林素蓮被單獨留了下來,焦慮、躁動的舞著,一種意識或思考被啟蒙後的孤獨感隱隱浮現。但就像鄭皓說的,如果以一年作為是生命世界的進程,人開始有意識,不過是這一年已經要過到除夕夜將近午夜的事了,這是多麼巨大的微不足道啊。最後,大概作品的結構某種程度上也被賦予一種「時間」,以曾歆雁與其他人的老去、病痛、死亡作結。

但是,回頭看看,時間觀點的跳躍為的是什麼?難道描摹各種客觀時間與心理時間只是為了「再現」時間嗎?那麼對於勞委會主委潘世偉對關廠工人的絕食抗議不聞不問只說了「有啊,我都有默默在關心…」提出反諷的計畫初衷與「默默計畫」走到今日,又有何干?其實,時間感的跳躍,不過是試圖進入或成為他者而已。也就是先前所說:我們都知道事物皆有歷史,但你可以想像作為那些時候的人事物而存在嗎?如果潘世偉可以試圖進入絕食一週的關廠工人時間感,那麼,他還會說「我都有默默在關心」嗎?

在此,時間或事件的跳躍,成為一個引子,讓主觀時間得以試圖進入他者時間。而舞台上顯而易見的接觸即興,則是一個透過表演,實踐我與他者關係的具體形式。無論在吳立翔與田孝慈的雙人,或是曾歆雁的獨居者與狗,都可以看見人作為物,為他者所使用的橋段,但其中關係卻有著不一樣的存在狀態。田孝慈與吳立翔原本看似處於同一空間,無論是否同一人,田孝慈卻在某個瞬間成為物的狀態(馬桶),兩人動作看似黏膩、難分難捨,卻實則有些冷漠。讓我想到英年早逝的日本插畫家,石田徹也,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疏離卻相互使用的關係。但進展到曾歆雁的獨居者與狗,其他表演者作為門把、椅子等物,卻反而相互支持、承接、關注、傾聽著曾歆雁動態,互動之間透露著完滿感,即便最後獨居者死去,也依舊被關注著,雖然默默。甚至最後一段,表演者們直接進入觀眾席,成為老者、病者,可能是你我身旁的某一人,也試圖刻畫著表演者成為他者,以及作為觀眾的我們與他者的關係。但這一小段,不知因為作品結構和時間未能有效支持,而讓試圖走進觀眾的他者,難以散發有效的感染力。

默默計畫一路行來,對於台灣歷史與社會的關心不曾少過。表演藝術之於社會能做的是什麼?余彥芳與默默成員們應該也一路思索著。2017年的默默,只是以一個最基本的關懷出發,我與他者,如何可能?也許尚未走到成為他者,但也試圖碰觸並進入他者,透過時間感的跳躍作為引子、接觸即興作為我與他者關係的理形實踐。然而,是否完成默默們試圖「推翻此一形式框架的理想」,也許還有一段路可以走。先不論劇場作為表達形式和觀演關係而言,僅以為此形式指的是接觸即興的身體,那麼默默的我與他者,實則實踐著接觸即興自70年代被發明以來,所秉持著的重要精神:容許差異的平等(但容許的範圍,則是另一個因時因地需檢視的問題),以及實踐上的重要內涵:支持、承接、傾聽。但若無反向或另一股力量的辯證,推翻似乎難以成立。不過無論如何,試圖進入或成為他者(無論人或物),已經是余彥芳與默默成員們在社會關懷上踏出溫柔的一步,透過身體、接觸、傾聽、支持與信任,碰觸、進入、動態調度我與他者。

《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余彥芳
時間|2017/6/3 19:30
地點|台北室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