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不動的劇場演繹《守夜者》
11月
07
2012
守夜者(李欣哲 攝,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2次瀏覽
林乃文

英文劇名叫” The lives of P”,靈感來自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do Pessoa,1888-1935),他和他虛構的 72 個異名者,和他的劇本《航海者》。在270坪大的烏梅酒廠又深又闊,兩排樑柱猶如長廊,空間後段是演員化妝室,中段由幾片白色背板和一截白色伸展組成主表演區,前段是觀眾席。戲的上半部,黑白簡潔色調,以投影、理性話語、意象式表演,模擬佩索亞禁閉的心靈空間。闖入無數佩索亞分身的分身後,進入後半部,主角移向肉身被禁閉的翁山蘇姬和王丹,革命主題淹沒了之前「靜止劇場」的概念,喧喧然的形式則搗毀了之前的哲思氛圍。

哲思式的語言充滿分析、思辯、缺乏動物性。鈴木忠志曾批判現代劇場運用太多非動物性能量,今日前衛劇場若反叛線性敘事、反叛對白式語言、反叛觀眾投射情感,而遺失了動物性能量,未能抵抗充斥現代人感官的平面聲光影音,只不過是表層的反叛。動與不動,絕非動物性有無的換喻,因為即使肢體靜止也可以很有動物性,物質和空間也可以是動物性的。

舉例來說,三名女子裹在密不透風的黑色禮服裡,端坐於舞台上,她們不是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的三女巫,也不是貝克特短劇《來去》(Come and Go)的三個女人,而是佩索亞《航海者》的三名守夜者(watcher),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她們的身體雖不動,白色背幕卻映出不安於室的影子。劇作家被她們哀悼入白色棺材內沉睡,劇中人反活生生地叨叨絮念不絕。躍動的意象比動作更有動物性。

又如梁菲倚飾演的守夜者提燈攀走在斜船板上,另一端抵著緩緩起身的陳柏廷,也是一個生動的意象,勝過千言萬語。如果動與不動的概念,可以跳脫靜止的表層意義,化為動物性的意象與聲響,那麼在劇場上就可以成立,「動即不動」,否則概念仍是概念,冰冷抽象,比古典寫實劇的社交台詞還要死氣沉沉。

看到擅長以物質、空間、表演塑造意象的莫比斯,如此焦急追問劇場的意義、市場的意義,試圖與社會對話,令人有些傷感----莫非台灣的戲劇市場已容不下純藝術的空間,讓創作者焦慮得不敢僅僅「單純」地演繹「自我」、探掘形式?革命是另一種充滿動物性能量的行動,談論革命,若僅是符號遊戲,則將比介紹佩索亞的語言還要表層。

《守夜者》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03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元素相當龐大複雜,文學家與其創作的角色、搬演的真實與虛構、反抗者的精神與生命、劇場行動的可能性…,結果很不幸的是,導演似乎無法整合駕馭本劇,破碎的片段場景將整件事越說越沈重,無法引領觀眾認識創作者對於此座迷宮的詮釋。(謝東寧)
11月
05
2012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