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不動的劇場演繹《守夜者》
11月
07
2012
守夜者(李欣哲 攝,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7次瀏覽
林乃文

英文劇名叫” The lives of P”,靈感來自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do Pessoa,1888-1935),他和他虛構的 72 個異名者,和他的劇本《航海者》。在270坪大的烏梅酒廠又深又闊,兩排樑柱猶如長廊,空間後段是演員化妝室,中段由幾片白色背板和一截白色伸展組成主表演區,前段是觀眾席。戲的上半部,黑白簡潔色調,以投影、理性話語、意象式表演,模擬佩索亞禁閉的心靈空間。闖入無數佩索亞分身的分身後,進入後半部,主角移向肉身被禁閉的翁山蘇姬和王丹,革命主題淹沒了之前「靜止劇場」的概念,喧喧然的形式則搗毀了之前的哲思氛圍。

哲思式的語言充滿分析、思辯、缺乏動物性。鈴木忠志曾批判現代劇場運用太多非動物性能量,今日前衛劇場若反叛線性敘事、反叛對白式語言、反叛觀眾投射情感,而遺失了動物性能量,未能抵抗充斥現代人感官的平面聲光影音,只不過是表層的反叛。動與不動,絕非動物性有無的換喻,因為即使肢體靜止也可以很有動物性,物質和空間也可以是動物性的。

舉例來說,三名女子裹在密不透風的黑色禮服裡,端坐於舞台上,她們不是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的三女巫,也不是貝克特短劇《來去》(Come and Go)的三個女人,而是佩索亞《航海者》的三名守夜者(watcher),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她們的身體雖不動,白色背幕卻映出不安於室的影子。劇作家被她們哀悼入白色棺材內沉睡,劇中人反活生生地叨叨絮念不絕。躍動的意象比動作更有動物性。

又如梁菲倚飾演的守夜者提燈攀走在斜船板上,另一端抵著緩緩起身的陳柏廷,也是一個生動的意象,勝過千言萬語。如果動與不動的概念,可以跳脫靜止的表層意義,化為動物性的意象與聲響,那麼在劇場上就可以成立,「動即不動」,否則概念仍是概念,冰冷抽象,比古典寫實劇的社交台詞還要死氣沉沉。

看到擅長以物質、空間、表演塑造意象的莫比斯,如此焦急追問劇場的意義、市場的意義,試圖與社會對話,令人有些傷感----莫非台灣的戲劇市場已容不下純藝術的空間,讓創作者焦慮得不敢僅僅「單純」地演繹「自我」、探掘形式?革命是另一種充滿動物性能量的行動,談論革命,若僅是符號遊戲,則將比介紹佩索亞的語言還要表層。

《守夜者》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03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元素相當龐大複雜,文學家與其創作的角色、搬演的真實與虛構、反抗者的精神與生命、劇場行動的可能性…,結果很不幸的是,導演似乎無法整合駕馭本劇,破碎的片段場景將整件事越說越沈重,無法引領觀眾認識創作者對於此座迷宮的詮釋。(謝東寧)
11月
05
2012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