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迷宮般的劇場叩問《守夜者》
11月
05
2012
守夜者(李欣哲 攝,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8次瀏覽
謝東寧

「劇場在今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於「華山藝術生活節」推出的新作《守夜者》,大膽提出了這個嚴肅的問題。我們不妨先來檢視此時此刻在台灣,劇場還可以存在的理由,官方的文創?劇團的票房?小眾實驗的相濡以沫?文青們的精神澡堂?戲劇學者們的職場?…不幸地,在這樣一個整體環境氛圍之下,劇場最無法談論的,就是反省其環境結構,甚至是劇場本身,劇場是否仍然擁有那古老的精神力量,是否能尋回其連結社會的行動力?

《守夜者》靈感來自葡萄牙國寶級的文學家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於1913年發表之唯一的一部劇本《航海者》(The Mariner),原劇中只有三位喃喃自語的不動女子,在深夜守著古堡裡的一副棺木,她們在等待一位航海者,三位女子一直說話,話題近乎虛無飄渺,這個劇本被視為佩索亞獨特的「靜止戲劇」(static drama),劇中沒有任何行動,也缺乏任何推動角色行動的事件。

導演張藝生找來香港新文本劇作家馮程程,將這個「不動」的劇本,連結佩索亞與其一生所創造的72 名「異名者」(虛擬的小說作者,但卻如真實般存在於佩索亞的生活之中),及緬甸人權鬥士翁山蘇姬,中國六四流亡民運人士王丹,來討論這三位女子(或者佩索亞、翁山蘇姬、王丹三人),如何在囚禁之地(稿紙、監獄、劇場)進行一場關於「動與不動」的辯證。

舞台幾乎將整個華山烏梅酒廠刷白敞開,舞台後方左右放置演員的化妝台與服裝衣架,劇場本身成為一座大舞台,到底上演的是真實還是虛構?甚至三座可以移動的方盒,與舞台深處的白幕上出現的科技影像,也在演出開場時,演員的燈亮、燈暗指示中,以電玩遊戲畫面玩弄虛實。而中間的一條垂直白走道,配合倉庫廠房中的橫向樑柱,成為簡潔並意象集中的空間,舞台設計曾文通的功力,著實迷人。

演員的組合也非比尋常,幾乎都有肢體訓練方面的專長,包括舞者楊維真、默劇演員姚尚德、鈴木忠志訓練法陳柏廷、陳祈伶、優劇場身體訓練梁菲倚、演員洪珮菁及幫阿喀郎舞團工作的德籍擊樂專家Coordt Linke。集合了這批身體性強大的演員,想必是要聯手抵抗那不動如山的文字,如何將這些文字「意念」,轉換成為劇場中的當下身體性「表現」。

整體元素相當龐大複雜,文學家與其創作的角色、搬演的真實與虛構、反抗者的精神與生命、劇場行動的可能性…,加上又是一個多媒體科技案,還要處理那更專業的數位技術。結果很不幸的是,導演似乎無法整合駕馭本劇,破碎的片段場景將整件事越說越沈重,特別是迷人的作家佩索亞,包括劇作家都一起鑽進了那座迷宮,花相當大的篇幅仍然無法引領觀眾,認識創作者對於此座迷宮的詮釋,後段關於翁山蘇姬與王丹的部份,又太過表面簡單,僅僅用歷史影片、當事人的詩句、話語、歌謠,以及兩段直白的面具暴力之舞、與時事批判RAP合唱來表現,而最後不免流俗地,用人物訪問影像來展示,當今社會中「可能」正在進行的行動。

問題不在於文章開頭所說的「嚴肅的提問」,這部分要大力地讚賞,並且是所有劇場相關工作者,必須在今天思考的問題。也不在於美學設計層面或導演功力,莫比斯作品無論內容、形式的質感,在台灣劇場界一直屬於上乘,筆者認為問題在於,創作者對於劇場演出的「認知」上。

一. 劇場的溝通對象:《守夜者》像一篇張藝生寫給臺灣劇場的一封信,對象不是一般普羅大眾,因為其中有太多需要辨別的符碼,從語言的構成、影像的取材、所描述的對象、及舞台意象…等,取不到通行證者,立即被排拒在門外。

二. 身體性的缺席:導演在整齣戲中,充滿了精神性的辯證,大部份依靠的是語言,所以即使是擅長於肢體的演員在整齣劇中,除了姚尚德偶爾的逸出,大部份的身體都被鎖在精神的形式中(干擾因素尚有,影像科技的強迫力量,與演員透過麥克風所發出的平版語調),甚至連國際級的擊樂手Coordt,其充滿身體性的擊樂能量,也並無特別精彩之處,於是,身體性是否真的是導演認為的劇場重要構成?又如何才能構成呢?

「劇場在今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光是這個質問,就值得劇場人走進劇場看《守夜者》了,只不過,如果能夠讓一般普羅大眾都願意思考這個問題,那劇場才真正是,必須確實存在之社會公器。

《守夜者》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03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名女子裹在密不透風的黑色禮服裡,她們的身體雖不動,白色背幕卻映出不安於室的影子,躍動的意象比動作更有動物性。動與不動的概念,跳脫靜止的表層意義,化為動物性的意象與聲響,那麼在劇場上就可以成立。(林乃文)
11月
07
2012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