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迷宮般的劇場叩問《守夜者》
11月
05
2012
守夜者(李欣哲 攝,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8次瀏覽
謝東寧

「劇場在今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於「華山藝術生活節」推出的新作《守夜者》,大膽提出了這個嚴肅的問題。我們不妨先來檢視此時此刻在台灣,劇場還可以存在的理由,官方的文創?劇團的票房?小眾實驗的相濡以沫?文青們的精神澡堂?戲劇學者們的職場?…不幸地,在這樣一個整體環境氛圍之下,劇場最無法談論的,就是反省其環境結構,甚至是劇場本身,劇場是否仍然擁有那古老的精神力量,是否能尋回其連結社會的行動力?

《守夜者》靈感來自葡萄牙國寶級的文學家佩索亞(Fernando Pessoa),於1913年發表之唯一的一部劇本《航海者》(The Mariner),原劇中只有三位喃喃自語的不動女子,在深夜守著古堡裡的一副棺木,她們在等待一位航海者,三位女子一直說話,話題近乎虛無飄渺,這個劇本被視為佩索亞獨特的「靜止戲劇」(static drama),劇中沒有任何行動,也缺乏任何推動角色行動的事件。

導演張藝生找來香港新文本劇作家馮程程,將這個「不動」的劇本,連結佩索亞與其一生所創造的72 名「異名者」(虛擬的小說作者,但卻如真實般存在於佩索亞的生活之中),及緬甸人權鬥士翁山蘇姬,中國六四流亡民運人士王丹,來討論這三位女子(或者佩索亞、翁山蘇姬、王丹三人),如何在囚禁之地(稿紙、監獄、劇場)進行一場關於「動與不動」的辯證。

舞台幾乎將整個華山烏梅酒廠刷白敞開,舞台後方左右放置演員的化妝台與服裝衣架,劇場本身成為一座大舞台,到底上演的是真實還是虛構?甚至三座可以移動的方盒,與舞台深處的白幕上出現的科技影像,也在演出開場時,演員的燈亮、燈暗指示中,以電玩遊戲畫面玩弄虛實。而中間的一條垂直白走道,配合倉庫廠房中的橫向樑柱,成為簡潔並意象集中的空間,舞台設計曾文通的功力,著實迷人。

演員的組合也非比尋常,幾乎都有肢體訓練方面的專長,包括舞者楊維真、默劇演員姚尚德、鈴木忠志訓練法陳柏廷、陳祈伶、優劇場身體訓練梁菲倚、演員洪珮菁及幫阿喀郎舞團工作的德籍擊樂專家Coordt Linke。集合了這批身體性強大的演員,想必是要聯手抵抗那不動如山的文字,如何將這些文字「意念」,轉換成為劇場中的當下身體性「表現」。

整體元素相當龐大複雜,文學家與其創作的角色、搬演的真實與虛構、反抗者的精神與生命、劇場行動的可能性…,加上又是一個多媒體科技案,還要處理那更專業的數位技術。結果很不幸的是,導演似乎無法整合駕馭本劇,破碎的片段場景將整件事越說越沈重,特別是迷人的作家佩索亞,包括劇作家都一起鑽進了那座迷宮,花相當大的篇幅仍然無法引領觀眾,認識創作者對於此座迷宮的詮釋,後段關於翁山蘇姬與王丹的部份,又太過表面簡單,僅僅用歷史影片、當事人的詩句、話語、歌謠,以及兩段直白的面具暴力之舞、與時事批判RAP合唱來表現,而最後不免流俗地,用人物訪問影像來展示,當今社會中「可能」正在進行的行動。

問題不在於文章開頭所說的「嚴肅的提問」,這部分要大力地讚賞,並且是所有劇場相關工作者,必須在今天思考的問題。也不在於美學設計層面或導演功力,莫比斯作品無論內容、形式的質感,在台灣劇場界一直屬於上乘,筆者認為問題在於,創作者對於劇場演出的「認知」上。

一. 劇場的溝通對象:《守夜者》像一篇張藝生寫給臺灣劇場的一封信,對象不是一般普羅大眾,因為其中有太多需要辨別的符碼,從語言的構成、影像的取材、所描述的對象、及舞台意象…等,取不到通行證者,立即被排拒在門外。

二. 身體性的缺席:導演在整齣戲中,充滿了精神性的辯證,大部份依靠的是語言,所以即使是擅長於肢體的演員在整齣劇中,除了姚尚德偶爾的逸出,大部份的身體都被鎖在精神的形式中(干擾因素尚有,影像科技的強迫力量,與演員透過麥克風所發出的平版語調),甚至連國際級的擊樂手Coordt,其充滿身體性的擊樂能量,也並無特別精彩之處,於是,身體性是否真的是導演認為的劇場重要構成?又如何才能構成呢?

「劇場在今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光是這個質問,就值得劇場人走進劇場看《守夜者》了,只不過,如果能夠讓一般普羅大眾都願意思考這個問題,那劇場才真正是,必須確實存在之社會公器。

《守夜者》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03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名女子裹在密不透風的黑色禮服裡,她們的身體雖不動,白色背幕卻映出不安於室的影子,躍動的意象比動作更有動物性。動與不動的概念,跳脫靜止的表層意義,化為動物性的意象與聲響,那麼在劇場上就可以成立。(林乃文)
11月
07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