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市民,親近市場《七里香》
10月
11
2011
七里香(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9次瀏覽
詹姆士

常常看到知名人士或是美食評論家,踅了各個國家的美麗旅棧,嚐遍各個餐廳的星級料理之後,將許多美好經歷轉化為優美文字,讓我們雖無法一一親往,但也可托福得見世界上種種的新奇事物。而在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分享之後,往往看到文章主題再次回到台灣,反思回味鄉土人情,對自己原生土地的熱愛,表露無遺;其中台灣夜市小吃,就是一個溫習的重點。

夜市文化的主題近來常在影視戲劇中出現,因為其代表的是台灣特有發展的草根文化。多年以來,不但台灣當地人民自己喜愛,來自日本、香港、大陸乃至歐美的朋友,都喜歡台灣夜市有趣的氛圍,因為在夜市可以看到從飲食衣物出發展現的台灣活力。這樣的主題,要出現在觀眾量不大的現代舞蹈舞碼之中,是非常嶄新而大膽的嘗試,對於三位年輕的編舞者許瑋玲小姐、林春輝先生、彭惠君小姐以及用故事腳本將舞蹈與戲劇聯結的陳彥壯先生,在此可為他們勇敢創新又真誠關心的努力大力鼓掌。

當我們進入夜市,琳琅滿目、草根華麗的一切開始撞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肚子餓了,開始尋找一攤又一攤讓人難以招架的美食,臭豆腐、大腸麵線、魷魚羹、水煎包、超大雞排、滷味麻辣燙、割包四神湯、果汁甜點冰品……再挑剔的人好像都能找到自己想吃的東西;便宜又好看的衣服首飾;彈珠台、套圈圈、射氣球、撈金魚等讓親子共享天倫的陽春遊戲;以至叫賣到讓人不買還覺得對不起他的“超強”日常用品。三位編舞家以自己深入的觀察,加上舞蹈上精準的訓練,夜市裡各式各樣的買賣竟巧妙地變幻為精簡俐落的現代舞蹈動作,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所需和交易過程,若非舞蹈家深刻地體驗和察覺時時刻刻的當下,哪來這麼多的美妙動作。另一個值得贊許的地方是因為舞劇本身的主題就很親民,所以我們會發現當熟悉的部份以精確的動作不斷演練時,艱澀不易消化的現代舞竟變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就像古代民間的詩經,70、80年代的民歌運動,輕易打入人心獲得共鳴,這是編舞家實驗成功的部份。

迷離抽象的現代舞蹈要搭配清楚寫實的劇場故事,這也是一項大挑戰啊!我們不知道編舞家們和壯壯先生在形成《七里香》的過程中有沒有很多爭執,但《七里香》的觀眾的確享受到一場盛宴。夜市的另一面是人情,每個攤位都有著自己特別的故事,用盡方法擠到夜市,爭一席位來做生意,不就是為了養家、為了糊口、為了夫妻情侶友伴共同的美好未來打拼,人世間的冷漠溫暖、分合無常,夜市也是一個試煉場呀!舞劇裡也看得到這些部份優美的著墨,歡喜悲傷的人生戲碼無時無刻上演著,如夢的現代舞,不也是詮釋如夢的人生很好的表演方法。

搞笑的部份大概也是該劇在現代舞裡大膽的嘗試之一。彭惠君小姐從成龍的電影汲取靈感誕生警察扒手的橋段,從扒手養成訓練、實際操作到踢到鐵板碰到警察,以舞蹈動作表達起來非常有趣;動作派的林春輝先生將警察小販的共生關係用舞蹈和戲劇融合地更恰到好處,讓觀者觀賞時可以開懷大笑;許瑋玲小姐雖然膝蓋重傷,但在戲劇台詞表現時,小露一些摹仿Hold住姐的肢體動作,除了博君一粲之外,還是掩藏不住舞蹈家的綽約風華。

在夜市裡不得不讓人省思的環境衛生問題,編舞家們也沒忘記編入舞劇,用寶特瓶形成主題的段落,就在提醒人們享受美食方便之餘,是不是也該用更文明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土地。土地,不是只靠人情去維護的,是要靠身體立行,父母教導小孩,朋友彼此提醒,享受美好的同時,也應該好好學會享受伴隨而來的責任。

全台灣大大小小的夜市,我們都看得到、感受得到滿滿人情美味的《七里香》;周杰倫的《七里香》,在iPad裡偶爾轉到;有氣質的文藝知青可能再翻翻席慕容女士的《七里香》;肢體音符的《七里香》,看完後、錯過後真的好像只能回味。然而,再回到肢體音符編舞家、舞者、腳本編者等等所有努力的藝術家們,也許正開始走出一條現代舞不一樣的路,帶領起一種新的風潮,其所表現的人文《七里香》,拉近現代舞與民眾之間的關係,但又用與街舞不同的方式,同樣地引起觀眾的共鳴,貼近民眾、親近市場,不代表沒有省思的深度。

《七里香》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1/10/0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次演出主題清楚,可惜藉夜市呈現人生百態,對生命歷練不夠豐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掌握不易,而少了他們近看夜市人生的觀點。(徐開塵)
10月
10
2011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