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碰眼睛的光線《形式暫留&觸‧覺》
3月
25
2013
形式暫留(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6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視觸性(haptique)一詞,是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論及培根畫作中對於身體的扭曲支離,除了帶有傳統觀視法中,自主體位置對客體作外部的「視覺」觀看與呈顯外,更在色塊的推擠運用下,進一步牽動觀者的「觸覺」經驗。

大學時期主修攝影卻展開舞蹈創作的梅田宏明,說他的舞作《觸‧覺》是「用眼睛來touch光線,」對於畫家或攝影者等來說,影像創作過程的身體性投入與觀看行為之間,存有偌大拉扯;培根的筆觸,或是更後來藝術家們帶入複合媒材(mixed media)的形式創作,或都是要回應這種如梅田所指出,視覺主導性的問題:「大家把眼睛認定是用來『看』東西的器官,但基本上光線是『碰觸』著眼睛的……所以我使用可以觸碰眼睛的光線來傳達我的舞蹈概念。」

記得二00九年台北演出的《碎拍漸境》(While Going to a Condition),光線方格構成視點居中的梅田,在背幕投影、在電子聲響中,串動的破碎動作和蓄聚的身體能量,突然地在光源的環圈變換和閃滅底下,於舞台打著光屏雜訊、跳格般的影像,在當時我的眼底留下視覺與觸覺的複合感受。

這一次帶來的《觸‧覺》(Haptic, 2008)改採了紅、藍、綠等原色光線所交織構成的空間,除去數位影像設計,單純藉由光和身體的關係;反而更進一步地,突顯了梅田宏明作品中的「視─觸性」思考:身體在低限光線之中的碎拍腳步、關節、腕肘、脖頸的微小到極大、而迅速的晃動串流……,在觀者視覺的暫留間,成為整體的畫面影像,空間成為了平面,結合上電子音響,復以光線的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光所具有的波動及粒子性)敞開空間,touch觸及觀看。近幾年,在台灣常見科技空間與當代身體關係的作品,如何自數位影像的束縛裡解開的提問(如一當代舞團、如周東彥),在梅田宏明起始於影像思維的《碎拍漸境》到《觸‧覺》,可見另一種光之存有學上的辨證呈現。

反觀《形式暫留》一作,以亞洲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的舞蹈身體,台灣舞者鄭郁蓉、印度波羅多舞等的Hema Sundari Vellaluru、柬埔寨古典面具猴子角色的Rady Nget;以猴子角色始終之為框架,其中三人分據空間中的三點,或有交替,動作或暫留,隨後方影像線條維度改變,而創造出段落間差異的空間感。梅田企圖在此找尋動作系統的單位形式及其中差異(或普遍性),遂可見動力重心分別在鄭郁蓉的核心以下位置,Hema Sundari Vellaluru的足部和手勢、Rady Nget擬動物的線條。然而,動作分析與抽象化後如此,似乎反顯出動作系統難以統合於《形式暫留》中的問題;三個人各自孤立於空間、於數位影像、於音樂的三個位置,未見,譬如,梅田獨舞中經影像化、再顯出光學視觸性的作品能量╱質量。但我想這是有意思的,在創作過《碎拍漸境》、《格局N次方》、《觸‧覺》等探索個人身體動作系統的獨特創作之後,如何進一步帶入差異性的身體,是他二00八年起進行為期十年的編舞計劃“Superkinesis”,《形式暫留》已是其中第四個作品;遂令人好奇,在梅田的獨特「視」角下,終會「觸」及的會是什麼。

《形式暫留&觸‧覺》

演出|梅田宏明
時間|2013/03/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