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焦劇場裡的自由與非共時性《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
9月
05
2023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14次瀏覽

文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多重時空的散焦劇場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以下簡稱《秘密行動》)由四組創作者:導演李憶銖和演員戴華旭,導演林季鋼和演員黃緣文、李文媛,導演吳暋泓和演員王言煥、陳顥仁,以及翠斯特(孟昀茹)自導自演。在濕地五樓「紅樹林」——雙主場的展演空間,共同詮釋郭宸瑋的第二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劇本首獎作品《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1】

複數角色的全獨白劇本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註明不限演員人數,但必須三人以上,劇作者希望跳脫二元,作為複雜化的開始。整齣戲都是個人獨白,沒有對話,共有六個角色。衝撞總統府的砂石車司機、府前憲兵、22K社畜店員、總統套房的房務員、被性騷擾且開除的試用期職員、補習班的血汗助理教師。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當角色越是想要透露內心的痛苦,語言就越來越破碎,最終只能反覆說出簡單的詞語,例如數字或指令。

角色和角色相互不認識,也沒有真正相遇。從衝撞總統府的砂石車司機為開端,有衝撞事件的當事人、被衝撞的守衛,還有剛好騎車經過的路人,彷彿是事件時空切片下偶然的人物。角色各自的身份、處境看似不同,卻都是努力掙扎而身不由己,深陷在強烈的窒息感之中,困在相似而巨大的時代氛圍與社會脈絡之下。底層的意義已經改變,當代都市的底層人物,是在勞動階級中相對高薪的卡車司機、日日出奢華場所的房務員、背負龐大學貸的22K社會新鮮人、被兵變的憲兵⋯⋯恰好是這些人物,也不必然是這些人物,似乎人人都是這個時代的小人物。

多主場的複數展演空間

演出地點在濕地五樓的紅樹林,是雙主空間的展演場所,還有兩條聯通道、數個小隔間和玻璃隔間的露台。就劇場空間來說,雖然坪數不小,表定可容納四十至六十名觀眾。實際上,因為空間分割、隔間複雜,如何創造表演區位、引導觀眾動線,對團隊來說是一項課題。《秘密行動》的表演區位散落在空間四處,牆角的巧拼堆滿布娃娃、在五樓室內騎摩托車、貼滿明星照片的走廊小房間、宛如地毯的內衣堆、台灣街頭塗鴉文字的玻璃、貼滿補習班榜單的自修室、藍白塑膠帆布的大露台、還有聲音演員隱身在牆壁中。在昏黃的霓虹燈氛圍中,創造出近現代懷舊感與當代台灣街頭的夜間氛圍。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多重時空的展演手法

《秘密行動》是以角色和演員為劃分,由四組創作者共同合作。開演前,觀眾在空間中四處遊蕩、無處落腳,近距離欣賞各場景的裝置。由戴華旭飾演的砂石車司機開場後,角色隨著劇本順序登場,觀眾四處追著演員跑,遊牧在空間之中。有趣的是,角色的獨白段落結束後,演員並未退場,而是轉到其他空間繼續發展。因此,隨著表演區位的分散,演出開始超越觀眾的視線所及,變成複數並行的多重時空。每個表演區有各自的戲劇時空,各自被觀眾圍繞。複數的表演現場和逐表演而居的觀眾,宛如運行的小行星,時而交錯、時而匯流。有限的展演空間中,戲劇時空卻逐漸複數化與膨脹。在六度分隔理論的聯想下,《秘密行動》的現場成為當代台灣的城市縮影,所有的演員與觀眾,也都是有某種必然關聯性的陌生人了。《秘密行動》的四組創作者,以演員、角色、表演區位的分工,劇本和空間性的合作串連,創造出多重戲劇時空的散焦式劇場。

散焦劇場裡的非共時性

《秘密行動》透過打破表演者與觀眾二元關係的散焦式劇場,意圖以多重時空表演和賦權觀眾遊走,建立創作與觀眾的雙重自由場域。不過,表演者們可以多地同時演出,觀眾卻不可能分身。再加上雙主空間的屏蔽特性,觀眾無論如何都會看不到部分內容,創作者和觀眾的時空並不同步。對於筆者來說,劇場最大的魅力,是觀眾和創作者共享現場性與共時性。然而,在這場觀演關係中,不是視線不良或沒看到的問題,而是觀眾註定看不到完整的作品。在這齣多重時空的劇場中,比起觀眾的觀看,表演的發生更為重要。創作者的戲劇時空,順暢而完整的流動著。而觀眾的戲劇時空,卻隨機拼貼而殘缺。只能從劇照中,彌補許多未知的場景。散焦劇場的多重戲劇時空,打開了創作的自由,賦予觀眾行動的自由,戲劇時空卻是非共時性的。

而且創作團隊與觀眾的位階並不一樣。創作者以無觀眾席、無導引的方式,希望賦權觀眾自由。但是,表演者與觀眾之間沒有視線高度差,場地分割、觀眾腹地狹小,視線遮蔽相當嚴重。當表演者在空間中不規則、頻繁的走動,觀眾的移動就會是圍觀、禮讓與疲於奔命。因此以自由為名的觀眾賦權,對筆者來說,卻是充滿現實殘酷感的自由主義。筆者在開場二十分鐘後,就在名為賦權觀眾自由的競爭中陣亡。

巨大化的歌利亞

《秘密行動》創造出情感現實、空間迷幻的迷走場域。角色的台詞本來就相當痛苦而破碎,四組團隊都採取相似的情緒寫實表演詮釋,疊加了文本中的躁鬱感、封閉性。透過裝置、塗鴉、燈光、道具建構出的迷幻空間,讓歌利亞的形象超越原本的建築物象徵意涵,更加巨大化、複數化為壓迫性的空間。而散焦式的創作模式,則直接把壓迫感升級成台北夏日的濕氣。黏膩而致命,緊緊縛住所有觀眾。創作團隊意圖直接把觀眾,捲入這場對抗巨人的共同戰爭。但可惜的是,創作形式的自由,並沒有真正賦權觀眾,獲得名為自由的武器。在最終的露台場景,也未成功翻轉氛圍。 《秘密行動》從劇本、導演到表演,都不斷再深化歌利亞的巨大與壓迫。非共時性的散焦劇場,更讓空間帶有無聲的自由主義暴力。讓名為斬殺歌利亞的屠龍行動,卻有讓歌利亞巨大化的嫌疑。

註釋

1、《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劇本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

演出|草搞場
時間|2023/07/28 19:30
地點|濕地五樓紅樹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這齣由青年劇作家郭宸瑋書寫,獲臺北文學獎首獎,而後搬上舞台的作品。——作為觀賞劇本的讀者,腦海輸出的畫面,不是依時間軸線被整合,而是在切換狀態下以一種「共時性」的畫面,出現分割時空中,這樣的設計所謂何來?
8月
08
2023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