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時空的秘密行動《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
8月
08
2023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0次瀏覽

文 鍾喬(特約評論人)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的作者,是青年劇作家郭宸瑋:2022年,評審臺北文學獎時,讀到他這篇以後設多元敘事觀點完成的作品,心中感到驚喜與撞擊。驚喜,始於劇場與議題的選擇,在九零世代,仍具有結構性框架,這著實難能可貴,顯示個人主義「人性論」在當下有了翻轉,社會構造視野的書寫,重返劇場創作圈,值得探究;撞擊,則來自於惑問,我反覆閱讀劇本的「後設書寫」,可以理解為劇場提問之必要,也不失為經過深思的書寫策略;然而,多線索的同時展開,如何掌握主題的核心軸線,則關乎劇場與社會底層相遇時,不會因美學形式而失落觀點。

這樣的切入點,導引劇本的閱讀,涉足於跨越語言文字邊界的狀態;與此同時,劇本提供的是切換的畫面,而非脈絡化的語境。這種陵鏡式的視角,不再拘束於書寫者與觀賞者的對視關係,而是由陵鏡映現相互的關聯:簡言之,作為觀賞劇本的讀者,腦海輸出的畫面,不是依時間軸線被整合,而是在切換狀態下以一種「共時性」的畫面,出現分割時空中,這樣的設計所謂何來?

劇本分五條線索同步發生,分別為:迷失/創傷/貪腐/性騷/監聽;核心軸線擺在2014年,對當時司法及社會正義不滿,決定以卡車衝撞總統府的駭人事件。在多線索的交織下,必須透過核心命題作為劇作的驅動力,則落實於青春騷動與被性侵犯V.S兵役軍令下的制式反應,交互衝突與匯流的衝撞。而後,在能量聚集的情境下,交叉浮現外在社會與政治寓意,讓人在當代世界的內外焦慮中,衍生出集體爆發的衝撞感,最後以聖經中的大衛與歌利亞為象徵,展開一場未知的叩問:「若紅眼的巨人名為歌利亞,我發誓總有一天要成為你命運中的大衛。」

然而,這叩問如何在劇本轉化為演出時,被有機的完成,是探討這個作品的必然;換言之,導演、演員與製作團隊,如何表現這個劇本,勢將涉及以多重空間在一種流動時間內,處理演員當下發生狀態的命題;這恰也是處理個體在共同議題召喚下,產生的生存不安迸發出的戲劇表現狀態。

演出空間在「濕地」五樓,這位於中山鬧區,穿梭於夜暗燈彩滿巷弄的六條通地域,別具現代廢墟感精神與物質交纏的況味。演出發生時,觀眾須穿梭於廢棄空間的暗幽光線與界限之間,這和劇本的多線索設定,其實是一種從劇本到導演,再延伸到演員的時空想像;如果欠缺這個劇本所設定的主軸:劇場與社會的劇場疏離效果,演出可能重複後現代拼貼的形式主義再製。

但這齣戲的演出表現,很多可圈可點,其中之一是身體的敘事;特別是演司機的演員,能把一位遭受身心折磨的底層人物,不以標籤式的勞動身體和語言狀態表現出來。近觀,是歇斯底里的身體恐缺,遠觀,則以一個結構性面向下,底層的喃喃自語呈現眼前。

看這齣由青年劇作家郭宸瑋書寫,獲臺北文學獎首獎,而後搬上舞台的作品,出現在演出劇團草搞場的宣傳文案,書寫的是:

邀請四位風格殊異的導演,進行為期一年的秘密集會,多核心的劇本想像,將在四種視野下交織行動。
一個劇本,四個導演
「我們」要打倒的巨人,是誰?

四個導演,四種視野的交織,不免因穿梭而呈現散狀;但在一個多線索卻聚焦的劇本脈絡下,仍能掌握事件交織帶來的戲劇行動,只是觀者須在感知上接受這樣的結構。這完全關乎視線如何被收束的問題;但,也絕無法否認,必將出現多重視角而多重失焦的難題。因此對於劇本在演出現場的掌握,似乎成為不可避免地觀賞參照。

好像回到1980~1990年代,某個前衛小劇場時空。反抗的敘事,透過抽搐的身體,在轉瞬間切換。每一個當下,在廢墟空間一再解構,不斷崩解,又不斷搶救。這是一齣在空間中置入零碎時間的戲碼;事件,不是透過時間層面被脈絡化,日常被取消,進入一種內在的喑啞吶喊,就連卡車司機的底層也被置入暗黑空間的心底。

藉此,這齣戲被帶到內在凝視的秘密行動中。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草搞場提供/攝影蕭昇文)

這樣的劇作與演出,似乎開啟九零世代劇場人的另類視野,夾在結構性社會思維與個體人性探索的戲劇行動中,其實非常值得玩味。去年,本劇作者郭宸瑋也曾以「東南亞移動三部曲」為軸線,以讀劇方式完成多重時間在流動空間的戲劇表現。這和本劇有著內在脈絡的關連:例如,都是在社會構造與人性內化的衝撞場域中,試圖找到戲劇表現的聚焦點。這三個劇本,也分別以三種時間的戲劇性,處理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值得參照與探究。

第一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是多線條的後設性戲劇書寫。透過敘事、寓言、說唱的劇場美學途徑,引發現實介入,提供我們思索:處身在結構性問題狀態下的個體,如何不僅僅成為刻板化問題狀態下的一群人;而是有生命溫度的每一個人物。這無疑對於:移工問題被置入劇場,有著開展性的面向。至少,讀者(觀眾)是在懸念與惑問中,與劇作中的事件與人物,開啟了對話關係。

第二部,「家鴿」是生命經驗衍生的想像性寫實;以寫實主義出發,讓我們深思寫實的典型性如何被表現的問題。如果可以在溫情的探討歸屬之外,將歸宿與流離展開對比,將對劇本與演出帶來更為深刻的面向。女性需要家的歸屬,這歸屬的家,在大社會環境下如何找到自主位置的掙扎過程,其實更有典型性。這是歸宿與流離的對比。

第三部,「亡命紀事」則是敘事性身體的流動。劇中因著身分失落導致認同剝離,是開展這作品戲劇議論發生的最初動因。劇中的男角,在尋找認同之際,陷入身分的追索中;相對的,劇中的女角,在追索身分之際,陷入認同的找尋之中。個人在身分的迷惑中追問,國家在認同的途徑上,如何與邊緣個體生產法律之外的相互關切與凝視?這是本劇最核心的提問。

「劇場是一個意志與意志交流的地方」,本劇作者說。首先,是誰的怎樣的意志?又與誰的怎樣的意志產生交流呢?這是戲劇發生的原因。也因為這原因,劇場是一個當下的場域。容納了空間中的流動時間,以及時間中流動的空間。

這裡,流動成為重要的因素。因為,流動帶來觀眾對於劇場的介入;而沒有觀眾介入的劇場,幾乎不是作者的寫作與編劇方向,也成了這一系列劇作轉化為演出時,某種時空轉化元素的特質。

這應該是編劇、導演和演出團隊,共同在戲劇表現所強調的:多重視野下的交織行動。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

演出|草搞場
時間|2023/07/28 19:30
地點|濕地五樓紅樹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