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日」貼近土地的發聲練習:2020年仲夏的音樂節,部落唱什麼歌,編織怎樣的夢?(下)
8月
18
2020
Buklavu部落展演 (施靜沂提供/攝影施靜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0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仲夏星樂--山谷音樂節

演出:飛魚雲豹音樂工團主辦

時間:2020/07/31-08/02 19:00-21:00

地點:花蓮銅門部落

Buklavu部落巡禮&部落展演

演出: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時間:2020/08/01 18:00-20:30

地點:台東武陵部落


以部落為主體的每場音樂節,或因世代、族群及文化、人際脈絡等差異,無論活動調性、節目與演出陣容都有所不同;若一瞥「Buklavu部落展演」與「仲夏星樂-山谷音樂節」二者,便可見到當代原民樂舞的不同光譜與面貌,既涵蓋華語流行音樂、原住民傳統樂舞、傳統樂器表演及族語歌,也可見到嘻哈、電音、饒舌等元素,被大量且具巧思地編織到新一代的原創樂舞作品中。

話雖如此,這些演出者仍有些許共通點;那就是雖然與金曲獎有所淵源,但卻在別的樂舞創作競技場上嶄獲佳績。比如受邀於「Buklavu部落展演」壓軸的2.0樂團及受邀「仲夏星樂-山谷音樂節」演出的Lowking姚宇謙及Mani,分別獲得2019「海邊的孩子Wawa no Liyal」【1】的優勝大獎、媒體評審團大獎及PASIWALI創作賞;於「Buklavu部落展演」演出的Salaw則曾以「嘻哈原舞」蔚為話題,顯見這些樂舞比賽確實發揮了發掘年輕樂舞創作者的功能,使其得以進一步在部落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但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兩場音樂節不同在哪裡?筆者在接連參與的路上,又感受到怎樣的殊途同歸?

Buklavu部落展演

接續白天武陵青少規劃執行的部落巡禮而展開,在歷時約兩小時半的表演中,文化團的布農耆老用宏亮蒼勁的嗓音,以誇功宴(Malastapan)【2】的歌曲祈福開場,並於此節奏下說出中文祝福及接下來把舞台讓給年輕人的話;而接棒的東布青、Salaw、黑白配、Triple C 古典組合、2.0樂團等演出者,有不少是武陵部落的青年或其他部落的布農族,他們從母體文化出發的同時,也走上破框之路,嘗試駕馭所喜愛的嘻哈、饒舌、電音等風格。

以活動主持人小骨頭來說,他與部落的樂團古典組合除了進行嘻哈樂舞的創作表演外,其創作曲〈Sima Saikin〉也是活動主題曲。其編曲運用抒情hiphop元素,歌詞則回扣自我追尋與成長的主題,並在中文歌詞融入布農族語關鍵字:

「Sima Saikin  tukun su nang」(我是誰?你叫什麼名字?)

「Bunun tu uvaz」(布農的孩子。)

無論在MV或現場合唱,武陵青少都以夢幻磁性的嗓音及流暢旋律,使聽眾在耳濡目染下學會幾個族語單字,並體會年輕族人自我追尋與成長路上的風景。

除了主題曲之外,黑白配樂團也是武陵青年組成,帶來的歌曲同樣緊扣「我是誰」的哲學母題,於其男聲渾厚、女聲清亮的和聲中,成長路上的認同困境與掙扎呼之欲出,也隱含如何在當代成為布農人的思索:

「我曾經遺忘自己的身分,讓我在自我認同的路上迷惘,當我不想再對自己說謊;眼睜睜地看著前方,找尋自我的方向,勇往直前,成為布農驕傲的青年」

若對布農族音樂稍有研究便會發現,武陵部落的樂舞耕耘並非近幾年才開始,著名音樂人王宏恩也來自武陵,且早在2000年就出道,其作多回扣傳統布農文化;但編曲、節奏感和把族語編織為歌詞的方式,則與年輕一輩不太一樣。

Buklavu部落巡禮&部落展演 音樂會主持人小骨頭與武陵部落的孩子(施靜沂攝影、提供)

仲夏星樂--山谷音樂節

在太魯閣部落的山谷音樂節,則更能感受到不同世代的原創原民樂舞,因並置綻放而碰撞的火花。今年山谷音樂節的主持人是太魯閣藝術家冬東.侯溫,部落耆老的表演和駐地紮根的兒路藝術工寮演出在第一天;筆者參與的第三天,則有箇中翹楚的桑布伊和阿爆開場、壓軸,並由年輕一點的太魯閣族歌手Lowking姚宇謙和排灣族歌手Mani曾妮撐起中場的表演。Lowking帶來的歌曲均收錄於其今年年初發行的新專輯《散步到地平線》。他的〈靈鳥Sisil〉配合台上乾冰,創造出十足魔幻感,彷彿在閱讀原住民奇幻小說,書中講述獵人走入森林打獵的故事。而Lowking這個名字也如歌手和主持人所言,攸關太魯閣獵人文化與勇敢精神,而在獵人文化中,Sisil鳥擔綱為獵人報訊的角色;透過鳥鳴及飛行方向,獵人便能率先得知此行是否有好的收穫。

在筆者聽來,這首歌以「電氣音色」、「流行藍調」等元素打造的魔幻森林,可謂把傳統狩獵文化進行新的哲學與文化詮釋,或也象徵原住民走進當代後的打獵,已從在森林獵取動物的肉,往當代社會甚至全球網路社群的魔幻森林拓展;那如假似真,真假莫辨的奇幻感也像極了當代社群網絡給人的感受,行走其中的獵人必須亦步亦趨才不會淪為獵物。但無論身處怎樣的森林,靈魂、泛靈信仰的面向都不該被忘卻;原住民藝術家也像極了他們的祖先,持續朝身體力行、身心合一邁進;在以嶄新的形式淬鍊靈魂和身心的同時,也與這個世界展開深度的連結與溝通。

Lowking第二首歌〈踏土〉,則是歌手為了懸置已久之亞泥與部落的土地糾紛而寫。相較於〈靈鳥Sisil〉彷彿獵人走進魔幻森林,〈踏土〉則是在看似輕快的節奏中,以類菸嗓的低音詮釋難說出口的沉重,並運用饒舌、族語和國語混搭,反覆傳達並強調獵人、族人的憤怒及共同守護部落土地的決心:

「土地的呼吸,山林的悲鳴,傳不進,商人的嘴眼裡。」

Bhangi binaw! Qtai binaw! (給我聽啊!看清楚啊!)


Ida nami nii kmlawa hini kmlawa hini(我們可是一直一直守在這裡! 守著這片山林)【3】

在Bhangi binaw! Qtai binaw! (給我聽啊!看清楚啊!)、kmlawa hini(守著這片山林)一次次如山谷回音繚繞般的饒舌與藍調中,折射出的,是那關乎原住民傳統領域的難題;這懸置的原住民轉型正義、被剝奪的生活領域,的確就像一個難解的謎,令族人難以從泥淖中脫身,像極了國家與財團的獵物。同時,〈踏土〉的詮釋也讓人想起上個世紀下半葉,黑人歌手以藍調唱出悲情與苦悶的創作,因而直觀上也散發另類的復古感。

除了太魯閣族獵人後裔的吶喊與對生命的探究,排灣族女聲可謂這場部落音樂會的亮點。新生代女聲曾妮身穿美麗的南排灣族服現身,一首首翻唱在賓茂和平和部落學到的排灣族族語歌謠;她格外乾淨渾厚的嗓音,溫柔詮釋排灣族流轉繚繞的情感質地,然因筆者不熟稔排灣族語,因而只得於其中一首中文的版本中,稍稍穿越語言與古老排灣族的藩籬,進入那深深深幾許的美麗迂迴:

緊緊擁抱著,我不會再害怕;你牽著我的手,唱我最愛的歌;……人生沒有沮喪,哪來的憂傷,我要學會飛翔,逆風而上。⋯⋯好想靠在你身旁,聽我輕輕歌唱,你是我最遙不可及的夢想。

新生代排灣族歌手曾妮(施靜沂攝影、提供)

相較下,以又帥又美勁裝出場的阿爆則以女王氣場登台,收錄於她《kinakaian 母親的舌頭》專輯的〈1-10〉雖以簡單的族語單字與電音的節奏感構成,但相當適合作為不同族群認識排灣的入門歌;當我們在歡樂搖擺的節奏下,跟著爆姐用族語唱數一到十,彷彿音樂節就地化身沉浸式族語教學現場;在上過課後也終於有點信心,排灣族族語單字雖然有許多都很長,但或許只要有心,並沒有那麼遙遠與困難。

在今年的山谷音樂節中,筆者在看到節目安排時曾揣想,金曲歌王會為太魯閣族的部落音樂節帶來什麼歌?令人有些驚喜的是,桑布伊除了幾首經典的卑南族古調外,此次還以未發表的華語情歌,在找回懷舊深情自己的同時,也與觀眾開啟熱情互動,使人瞬間彷彿回到那個把英文關鍵字LOVE、BEAUTY融入中文歌,就是一種時尚的年代:

你的笑容你的純真,深深打動我封閉已久的心。鼓起勇氣約你看場電影,你說你沒有時間課業太忙。過了很久我才知道,像我這樣的男孩,你是不會喜歡。

……以為我會因為你,放棄放縱的心,內心好想告訴你,你是我的唯一,OH MY LOVE,告訴你,SO BEAUTY,你是我的最愛。

回首這兩天參加的音樂節,眼見布農族的年輕人把族語關鍵字和嘻哈節奏巧妙融入中文歌;再聽見卑南族的桑布伊除了渾厚又震懾人心的卑南古謠翻唱,還透過融入英文單字的中文情歌,重新詮釋自己年輕時代的創作;顯見無論過去或現在,原住民樂舞創作者似乎都對語言的流行相當敏感,在不同社會氛圍下,總能在自己的創作與表演中混搭不同語言與文化,直接且有力地回應並再現那個時代人們的追求與關注。

註釋

1、海邊的孩子自2008年發起,是阿美族歌手舒米恩帶著部落Pakalongay階級的青少年展開傳統文化訓練的營隊;2016年起轉型為「原」創音樂者的平台,致力於發掘後輩原住民音樂人才,並使其有機會被更多人聽見。資料來源:海邊的孩子官網。

2、誇功宴是過往布農族獵人出草凱旋而歸後,在慶功宴上以小米酒輪杯,介紹自己並誇耀自身戰功的儀式與歌謠。

3、資料來源:《散步到地平線》音樂專輯。

《Buklavu部落巡禮&部落展演》

演出|I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
時間|2020/08/01 18:00-20:30
地點|台東武陵部落

《仲夏星樂--山谷音樂節》

演出|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時間|2020/07/31-08/02 19:00-21:00
地點|花蓮銅門部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排觀戲行程時,腦海中首先浮現如此疑問;後來發現部落音樂節的目的似非商業行銷,而更注重文化推廣,甚至有些場次不售票便可自由參與。⋯⋯或許由於搭建在部落的舞台較回歸具有生活感的唱歌、聽歌或跳舞,故與流行音樂界常透過商演塑造「偶像」、鞏固鐵粉,並拉開偶像與粉絲的模式不太一樣。然而,原住民族日和這類音樂節之間,其實存在著怎樣的關聯與對話?(施靜沂)
8月
17
2020
安排觀戲行程時,腦海中首先浮現如此疑問;後來發現部落音樂節的目的似非商業行銷,而更注重文化推廣,甚至有些場次不售票便可自由參與。⋯⋯或許由於搭建在部落的舞台較回歸具有生活感的唱歌、聽歌或跳舞,故與流行音樂界常透過商演塑造「偶像」、鞏固鐵粉,並拉開偶像與粉絲的模式不太一樣。然而,原住民族日和這類音樂節之間,其實存在著怎樣的關聯與對話?(施靜沂)
8月
17
2020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