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莎士比亞的莎劇《戰爭之王》
12月
07
2018
戰爭之王(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57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取材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大量運用多媒體科技,呈現一個多焦點、具現代意涵的演出。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將莎翁原劇大力裁剪,著重於三個國王不同的人格與治理方式。一開演螢幕投影出當今英國皇室,倒退至亨利五世的年代,為本劇的歷史作定位。導演一點也不想如實地呈現莎士比亞【1】,他以戰爭為題旨,凝視當代權力交替、訴諸大眾偷窺的慾望、與呈現歷史如何重複自身。

以莎劇為本,導演對於人性有更大的興趣,如亨利五世被質疑是否有治理能力,到積極佈局、運用策略致勝成為軍人君主,治理能力因著年歲增加,看重國家長久的利益。亨利六世軟弱無能,掙扎於基督教義的道德標準與現實世界的權力鬥爭,愈形退縮最後將權勢出讓。其面對權勢的膽怯面孔,透過投影觀眾一覽無遺。在其攝政王被陷害後,崩潰倒地在地上打滾,到最後乾脆遁入基督牧養的避世思想(以後台一群預錄的羊群呈現)。導演給理查三世最大的空間,呈現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其野心勃勃,用盡心力與殘酷手段,只為了讓自己能夠登上王位。他常走到境前,揣想自己登基的模樣;在四下無人時,自戴皇冠,並披上地毯狂喜奔跑,其野心不言自明。

亨利五世與六世組成上半場,舞台是多密室的戰情室(眾多密室也造成多焦點的效果);理查三世為下半場,舞台空間轉變為現代辦公廳的風格。能夠在四個小時搬演完三部大戲的主軸故事,除了剪裁之外,完全拜影像科技的設計與操弄,與多視角的呈現方式。每一幕場景的邊界是流動、交疊的,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主舞台上的動靜,同時還有翼幕空間與後台的變化。即時錄影與預錄影像的運用,得以推進劇情(比如舞台上亨利五世跟凱薩琳求愛,下一秒影像就呈現後者抱著嬰兒;又如以圖像說明呈現英法戰爭的動線、策略與成敗)、揭露陰謀(比如理查三世殺害亨利六世、自己的哥哥與其他人,所有殺害動作都以影像呈現)、增加視角(加冕典禮舞台上以橫側面呈現,影像以正面呈現,也放大許多細節)、與場面調度(比如英法兩國互通電話)。最棒的要屬理查三世的結尾,夜裡他獨處一室背對觀眾,舞台螢幕泛紅,過往鬼魅纏繞,面對里奇蒙的大軍氣勢,他起身跑場,身形極像匹馬,遁入後台消失於影像,也終結了他的當權人生。

所有演員有著一致的水準,尤其扮演理查三世的Hans Kesting更叫人眼睛離不開;他對於內心黑暗面描繪傳神,連一群人吃著蛋糕時,回眸看觀眾一眼,坐在席間的我難免擔心會不會所有的人被毒死。除了理查三世之外【2】,演員分演眾多角色,也造成一種普世感,好似這樣的權力交替、血腥暴力自古皆然。音樂的處理極具特色,上半場假聲男高音與長號樂隊的安排,凸顯不同的氛圍,有著畫龍點睛的曼妙;下半場一名DJ現場作音控,配合現代感的舞台,讓演出在關鍵場景有著加成的效果。

以文字語言來看,也許有人會說這完全不是莎士比亞;的確,本劇只承襲了莎翁一丁點的繁麗言詞。我無法體會英美國人聽荷蘭語表演莎士比亞是什麼感覺【3】,但對於導演的大膽與創意深感折服。得要有幾把刷子的人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挑戰莎士比亞,不以大師為戒且創下佳績,而這人就是伊沃.凡.霍夫。

註釋

1、根據演後座談,演員強調劇場不能成為博物館的觀點。

2、根據演後座談,亨利五世與里奇蒙(亨利七世)皆由演員Ramsey Nasr飾演,暗指歷史成一循環。飾演亨利六世的Eelco Smits,外加扮演亨利五世的朝中大臣格雷。

3、與我同行的美國友人於中場休息時離開,因為國家戲劇院沒有提供英文字幕。看來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壓軸戲,國際化的程度還有待商榷。

《戰爭之王》

演出|阿姆斯特丹劇團
時間|2018/12/01 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權力之名,卻造就違背自身意願、無法控制現實的結果,無能的空洞現形以後,人在戲劇裡變成更渺小的存在。這樣的隱退,如同伊底帕斯透過一連串行動,將自己推向悲劇性的結局,進而在他自己本身無法理解的情況下,揭露出命運至高無上的存在。(張敦智)
12月
10
2018
《戰爭之王》中所刻畫的每段權力結構延展與再生,並非為重審歷史或純粹超譯莎劇,而是將劇場當作一個意見現場、一個有觀眾、有民心的公開場域,從莎劇到當代政治,轉注莎士比亞對權力與人性間醜陋糾葛的觀察。(林穎宣)
12月
07
2018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