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莎士比亞的莎劇《戰爭之王》
12月
07
2018
戰爭之王(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0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阿姆斯特丹劇團《戰爭之王》取材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大量運用多媒體科技,呈現一個多焦點、具現代意涵的演出。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將莎翁原劇大力裁剪,著重於三個國王不同的人格與治理方式。一開演螢幕投影出當今英國皇室,倒退至亨利五世的年代,為本劇的歷史作定位。導演一點也不想如實地呈現莎士比亞【1】,他以戰爭為題旨,凝視當代權力交替、訴諸大眾偷窺的慾望、與呈現歷史如何重複自身。

以莎劇為本,導演對於人性有更大的興趣,如亨利五世被質疑是否有治理能力,到積極佈局、運用策略致勝成為軍人君主,治理能力因著年歲增加,看重國家長久的利益。亨利六世軟弱無能,掙扎於基督教義的道德標準與現實世界的權力鬥爭,愈形退縮最後將權勢出讓。其面對權勢的膽怯面孔,透過投影觀眾一覽無遺。在其攝政王被陷害後,崩潰倒地在地上打滾,到最後乾脆遁入基督牧養的避世思想(以後台一群預錄的羊群呈現)。導演給理查三世最大的空間,呈現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其野心勃勃,用盡心力與殘酷手段,只為了讓自己能夠登上王位。他常走到境前,揣想自己登基的模樣;在四下無人時,自戴皇冠,並披上地毯狂喜奔跑,其野心不言自明。

亨利五世與六世組成上半場,舞台是多密室的戰情室(眾多密室也造成多焦點的效果);理查三世為下半場,舞台空間轉變為現代辦公廳的風格。能夠在四個小時搬演完三部大戲的主軸故事,除了剪裁之外,完全拜影像科技的設計與操弄,與多視角的呈現方式。每一幕場景的邊界是流動、交疊的,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主舞台上的動靜,同時還有翼幕空間與後台的變化。即時錄影與預錄影像的運用,得以推進劇情(比如舞台上亨利五世跟凱薩琳求愛,下一秒影像就呈現後者抱著嬰兒;又如以圖像說明呈現英法戰爭的動線、策略與成敗)、揭露陰謀(比如理查三世殺害亨利六世、自己的哥哥與其他人,所有殺害動作都以影像呈現)、增加視角(加冕典禮舞台上以橫側面呈現,影像以正面呈現,也放大許多細節)、與場面調度(比如英法兩國互通電話)。最棒的要屬理查三世的結尾,夜裡他獨處一室背對觀眾,舞台螢幕泛紅,過往鬼魅纏繞,面對里奇蒙的大軍氣勢,他起身跑場,身形極像匹馬,遁入後台消失於影像,也終結了他的當權人生。

所有演員有著一致的水準,尤其扮演理查三世的Hans Kesting更叫人眼睛離不開;他對於內心黑暗面描繪傳神,連一群人吃著蛋糕時,回眸看觀眾一眼,坐在席間的我難免擔心會不會所有的人被毒死。除了理查三世之外【2】,演員分演眾多角色,也造成一種普世感,好似這樣的權力交替、血腥暴力自古皆然。音樂的處理極具特色,上半場假聲男高音與長號樂隊的安排,凸顯不同的氛圍,有著畫龍點睛的曼妙;下半場一名DJ現場作音控,配合現代感的舞台,讓演出在關鍵場景有著加成的效果。

以文字語言來看,也許有人會說這完全不是莎士比亞;的確,本劇只承襲了莎翁一丁點的繁麗言詞。我無法體會英美國人聽荷蘭語表演莎士比亞是什麼感覺【3】,但對於導演的大膽與創意深感折服。得要有幾把刷子的人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挑戰莎士比亞,不以大師為戒且創下佳績,而這人就是伊沃.凡.霍夫。

註釋

1、根據演後座談,演員強調劇場不能成為博物館的觀點。

2、根據演後座談,亨利五世與里奇蒙(亨利七世)皆由演員Ramsey Nasr飾演,暗指歷史成一循環。飾演亨利六世的Eelco Smits,外加扮演亨利五世的朝中大臣格雷。

3、與我同行的美國友人於中場休息時離開,因為國家戲劇院沒有提供英文字幕。看來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的壓軸戲,國際化的程度還有待商榷。

《戰爭之王》

演出|阿姆斯特丹劇團
時間|2018/12/01 14:0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權力之名,卻造就違背自身意願、無法控制現實的結果,無能的空洞現形以後,人在戲劇裡變成更渺小的存在。這樣的隱退,如同伊底帕斯透過一連串行動,將自己推向悲劇性的結局,進而在他自己本身無法理解的情況下,揭露出命運至高無上的存在。(張敦智)
12月
10
2018
《戰爭之王》中所刻畫的每段權力結構延展與再生,並非為重審歷史或純粹超譯莎劇,而是將劇場當作一個意見現場、一個有觀眾、有民心的公開場域,從莎劇到當代政治,轉注莎士比亞對權力與人性間醜陋糾葛的觀察。(林穎宣)
12月
07
2018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