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喜愛表演藝術的為人父母者,一定都曾在小小孩開始牙牙學語或搖晃學步的時候,就在盤算幻想著哪一天可以帶小孩進劇場一起看表演,甚至還有點迫不及待。但台灣多數的兒童劇場,多是故事情節導向、以語言推動行動的形式,通常也要四五歲以上才能真正欣賞理解箇中趣味;鮮少有針對學齡前的幼兒所設計的演出。因此,致力幼兒戲劇的發展、以「玩」帶領幼兒認識世界的不想睡遊戲社的出現,也就格外令人期待。
一進場坐定就看到一名蘑菇褲裝演員,以口笛的變化聲與其十隻彩襪腳趾頭的簡單互動,慢慢吸引小小孩的注意與笑。在這個暖場之後,演員在輕快諧趣的手風琴與木琴聲中,與簡單的生活道具(拼布百衲被)展開奇想般的肢體動作變化探索。
圓形氈毹即是表演場域,場中有一棵大樹,枝葉向四方延展。下半段,演員坐在樹下,身後突然多出了一雙手,在四隻手的滑稽表演之後,樹幹中冒出另一名小蘑菇演員,接著展開兩人的互動。過程中幾無語言,只有在彼此模仿與抗拒模仿的動作中,重複簡單的「一樣」、「不一樣」單詞。結尾是另一小高潮,地上出現螢火蟲般忽明忽滅的小光點,二人與光點追逐嬉玩著,接著在「收起來」、「打開」、「收起來」的口令動作中,全場的光也隨之開闔明暗,最後的一聲「收起來」,燈暗,像是進入夢鄉的時間到了,四十分鐘的演出也在此結束。
舞台場景皆為布料製成(大樹、枝葉、毯子、被單),繽紛色彩中又有手作感的質樸。整個演出也呈現這種家常織品般的舒適溫暖與活潑細膩。因為不倚賴語言文字,音樂與肢體成了意義與情緒傳達的主要工具。台下的兩名樂師留意場上的變化,以木琴、烏克麗麗、鍵盤(與鍵盤變化出來的其他音色)等製造音效與旋律,聲音的層次變化與舞台的顏色一樣繽紛,但又恰如其分、不喧賓奪主。
排隊進場前即看到許多小小孩都還吸著奶嘴、甚至坐在推車內。脫鞋進場後,只見各色圓點不織布坐墊散落各處,各人擇一圓點席地而坐。大人可將小孩擁入懷中共同盤坐觀賞;有些小小孩或爬行或蹣跚站立,偶爾隨著場上變化手舞足蹈,形成既親密又有趣的另類景觀。
演出以身體與聲音的探索與表現為主,不以語言主導行動,真的很適合火星文階段的幼兒觀賞。小小孩個個興味盎然、目不轉睛,反而是較大的孩子(如我帶來的將滿四歲的小觀眾)偶爾還會出現不耐煩的反應;大孩子已不屬於這個表演所訴求的年齡層了:適合1-4歲,節目單上如是說。反倒是大人如我,旁觀幼兒被簡單的小動作逗樂,從中竟感受並回歸到生命之初那種單純的發現的喜悅。
《奌奌子》
演出|不想睡遊戲社
時間|2014/07/17 10:0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5展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