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過來的夢,還是醒不來?《如夢初醒.孟麗君》
10月
01
2019
如夢初醒.孟麗君(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1次瀏覽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


清代陳端生的彈詞作品《再生緣》常被改編、搬演,除有京劇、豫劇、歌仔戲、布袋戲等地方劇種,亦有電影。然而,其實原作陳端生並未完整撰寫完作品的結局,這也是不同時代與不同表演團隊的編導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也是其展現創作意識及手法的最好方式。

臺北木偶劇團的《如夢初醒‧孟麗君》,以《再生緣》為腳本進行改編、創作;並突破了原本布袋戲的搬演形式,讓演師與偶同時出現在台上,配合完整的南北管後場編制,再加上實力派的唱腔、相當劇場性的手法與場面調度以及典雅柔和的燈光畫面,希望藉由布袋戲偶的單一臉譜下,帶領觀眾審視自己所面對的,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國家,重新找尋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1】

故事的主角是出生在雲南富貴人家的孟麗君,演出從一場比武招親開始,這部分也是為了彰顯布袋戲中最為精采的元素——「武戲」【2】。可惜的是,理應最為熱鬧喧嘩的過招場面,卻因掌中木偶在其舞台設計與表演形式下更加相形渺小,以及演員的表演能量不足,導致剛開演時應為精彩的武戲片段卻略顯乏力、失焦。

隨著劇情推展,原本應由皇甫少華獲得娶親名額,卻因皇戚權貴的介入,即便孟麗君曾與父親發生爭執,最終仍得下嫁他人作結。無奈下,孟麗君選擇逃家,並改扮男裝改名「酈君玉」考上狀元、當上了宰相;更在一次微服出巡時,無意間接下彩樓招親所拋下繡球,而她迎娶的對象竟是她在雲南時的義妹映雪,在相互坦誠後,兩人便以「女女」的身份下結婚。故事的最後因為先前的未婚夫皇甫少華從戰場凱旋歸來,以及孟麗君在一次與皇上交談解夢的過程中,得知孟麗君的生父懷疑「酈君玉」的身份,於是皇上欲以欺君之罪讓孟麗君賜予她的生父毒酒。在多方壓力交雜下,孟麗君不願讓生父被賜死,只好主動坦承自己的身世,並嫁給當時的皇上。

「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3】這是孟麗君準備逃婚之時,與「酈君玉」相遇在渡口所吟的詩,而這首詩成為了貫穿全場的核心。在此,我們不難發現孟麗君(亦或指涉了作者本身)並不甘心服膺於身為女性就該被他人/父權宰制的命運,所以「酈君玉」這個身份也因此誕生。對此,編導並未特別著重在性別氣質與認同的細節上,反而意圖以更宏觀的跨越性別層次,意欲討論生而為人「是否能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個人認同。

於是,《如夢初醒‧孟麗君》裡的孟麗君一次次地做出了選擇。有別於當時的女性,她想當的是一個無法被父權社會所催眠與勒索的人,無論是逃婚,甚至是改扮男裝等決定,彷彿都活出了自我,也很認真地追尋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除了增添了一些多元成家(女女婚姻)的色彩之外,整個作品的走向其實仍與原著陳端生所撰寫的原著形影不離,那《如夢初醒‧孟麗君》又如何能稱得上是「如夢初醒」呢?或者,其所欲「醒」的為何?結局的安排,是否又將乍現啟蒙的概念再次沉睡呢?

一顆碩大的月亮、六面可移動式的景片以及六組漂流木所組成的舞台,在演出一開始時,由演員將六組漂流木往下舞台推組成一個大型半圓的圍場,頗有中國古時的勾欄看台意蘊,也明顯地劃分出觀眾及表演者之間的距離。

從勾欄內回到其外的現實,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女權運動,開始關注並且爭取女性應有的權利;但進展始終緩慢,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社會上仍存在著許多女性物化、職場歧視、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其實多數人依舊習慣活在父權社會的結構底下,而那些爭取平等的人們,一直以來所嚮往的平等世界,彷彿仍在遙遠的夢想當中。於是,我們像孟麗君一樣,最終仍得臣服於道德與父權的束縛,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現實中拼搏、逆流前進,猶如被囚禁在舞台上漂流木所構築的圍籬,更如同遭遇規律週期的月相變化,困頓而感到無助。

因此,在勾欄外的我們或創作者們,看待《如夢初醒.孟麗君》時,到底是一個醒過來的夢,還是在夢裡始終醒不來?


註釋

1、見《如夢初醒‧孟麗君》節目冊中的節目介紹。

2、同前註。

3、劇中台詞。

《如夢初醒.孟麗君》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19/09/21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