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過來的夢,還是醒不來?《如夢初醒.孟麗君》
10月
01
2019
如夢初醒.孟麗君(臺北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6次瀏覽

丁家偉(表演藝術工作者)


清代陳端生的彈詞作品《再生緣》常被改編、搬演,除有京劇、豫劇、歌仔戲、布袋戲等地方劇種,亦有電影。然而,其實原作陳端生並未完整撰寫完作品的結局,這也是不同時代與不同表演團隊的編導必須面對的課題,同時也是其展現創作意識及手法的最好方式。

臺北木偶劇團的《如夢初醒‧孟麗君》,以《再生緣》為腳本進行改編、創作;並突破了原本布袋戲的搬演形式,讓演師與偶同時出現在台上,配合完整的南北管後場編制,再加上實力派的唱腔、相當劇場性的手法與場面調度以及典雅柔和的燈光畫面,希望藉由布袋戲偶的單一臉譜下,帶領觀眾審視自己所面對的,不論是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國家,重新找尋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1】

故事的主角是出生在雲南富貴人家的孟麗君,演出從一場比武招親開始,這部分也是為了彰顯布袋戲中最為精采的元素——「武戲」【2】。可惜的是,理應最為熱鬧喧嘩的過招場面,卻因掌中木偶在其舞台設計與表演形式下更加相形渺小,以及演員的表演能量不足,導致剛開演時應為精彩的武戲片段卻略顯乏力、失焦。

隨著劇情推展,原本應由皇甫少華獲得娶親名額,卻因皇戚權貴的介入,即便孟麗君曾與父親發生爭執,最終仍得下嫁他人作結。無奈下,孟麗君選擇逃家,並改扮男裝改名「酈君玉」考上狀元、當上了宰相;更在一次微服出巡時,無意間接下彩樓招親所拋下繡球,而她迎娶的對象竟是她在雲南時的義妹映雪,在相互坦誠後,兩人便以「女女」的身份下結婚。故事的最後因為先前的未婚夫皇甫少華從戰場凱旋歸來,以及孟麗君在一次與皇上交談解夢的過程中,得知孟麗君的生父懷疑「酈君玉」的身份,於是皇上欲以欺君之罪讓孟麗君賜予她的生父毒酒。在多方壓力交雜下,孟麗君不願讓生父被賜死,只好主動坦承自己的身世,並嫁給當時的皇上。

「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3】這是孟麗君準備逃婚之時,與「酈君玉」相遇在渡口所吟的詩,而這首詩成為了貫穿全場的核心。在此,我們不難發現孟麗君(亦或指涉了作者本身)並不甘心服膺於身為女性就該被他人/父權宰制的命運,所以「酈君玉」這個身份也因此誕生。對此,編導並未特別著重在性別氣質與認同的細節上,反而意圖以更宏觀的跨越性別層次,意欲討論生而為人「是否能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個人認同。

於是,《如夢初醒‧孟麗君》裡的孟麗君一次次地做出了選擇。有別於當時的女性,她想當的是一個無法被父權社會所催眠與勒索的人,無論是逃婚,甚至是改扮男裝等決定,彷彿都活出了自我,也很認真地追尋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除了增添了一些多元成家(女女婚姻)的色彩之外,整個作品的走向其實仍與原著陳端生所撰寫的原著形影不離,那《如夢初醒‧孟麗君》又如何能稱得上是「如夢初醒」呢?或者,其所欲「醒」的為何?結局的安排,是否又將乍現啟蒙的概念再次沉睡呢?

一顆碩大的月亮、六面可移動式的景片以及六組漂流木所組成的舞台,在演出一開始時,由演員將六組漂流木往下舞台推組成一個大型半圓的圍場,頗有中國古時的勾欄看台意蘊,也明顯地劃分出觀眾及表演者之間的距離。

從勾欄內回到其外的現實,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女權運動,開始關注並且爭取女性應有的權利;但進展始終緩慢,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社會上仍存在著許多女性物化、職場歧視、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其實多數人依舊習慣活在父權社會的結構底下,而那些爭取平等的人們,一直以來所嚮往的平等世界,彷彿仍在遙遠的夢想當中。於是,我們像孟麗君一樣,最終仍得臣服於道德與父權的束縛,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現實中拼搏、逆流前進,猶如被囚禁在舞台上漂流木所構築的圍籬,更如同遭遇規律週期的月相變化,困頓而感到無助。

因此,在勾欄外的我們或創作者們,看待《如夢初醒.孟麗君》時,到底是一個醒過來的夢,還是在夢裡始終醒不來?


註釋

1、見《如夢初醒‧孟麗君》節目冊中的節目介紹。

2、同前註。

3、劇中台詞。

《如夢初醒.孟麗君》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19/09/21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