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裡販售的人生價值《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3月
25
2017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WeArt表演藝術平台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0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穿越熱鬧的安平運河區,轉個彎進入安靜的育平八街,不若以往進入劇場前的人潮喧鬧,這場《民宅劇場---現在販賣中》委身在一處住宅公寓裡發表,僅開放十五位觀眾觀賞。早在臺灣1980年代的小劇場運動開啟顛覆官方版的制式場館,以更具自由、無拘束的觀念性導向,將觸角伸入開放性空間與私人場域進行展演。我們(WeArt)表演藝平台工作室,這次發起的「民宅劇(聚)場」可以說是幾個延續臺灣小劇場精神之一的團隊,從當代展演現象反思,進而推出「舞者宅在家、觀眾宅在家、音響宅在家、全世界宅在家、加一加在家就是劇場」的實驗精神,重新定義場域、觀者、行為的關係。

首先所有觀眾在警衛室「點名」取票,並被告知前往等待區等候觀賞。觀者自行搭電梯至頂樓等待區,製作人董桂汝抱著女兒與觀眾寒暄問暖,還提供自家種的洛神茶與餅乾招待,就怕觀眾在頂樓枯等,猶如屋主邀請客人來家做客般親切。但究竟創作者想要在家販賣什麼?從在頂樓的交陪,其實早已透露一二。

《現正販賣中》一開始由代表商品資訊、便利查詢等概念所發展的虛擬「QR Code」小姐(張婷詠飾)以性感、神秘又挑逗的言說,引領觀眾進入所謂「販售」世界裡的資訊如何被看透,如何成為人類行動下無法隱藏的虛擬證據,從QR Code小姐的自述,不斷提升虛擬資訊在現實生活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事實,而這事實也將從虛擬的需求轉為真實的慾望。

從頂樓走下樓梯後,原來這是一處真實的住家,所有佈置都是原來的擺設。筆者一進客廳,視線立即停留在廚房的料理台旁第二位表演者(李佩璇飾演甜點師),觀者隨性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佩璇開始對著觀眾進行一堂甜點教學課。由手機行動喇吧放送輕鬆的輕音樂,結合佩璇的舞蹈與烘培專長,優雅的肢體動作猶如甜點魔術師,將奶油、砂糖、雞蛋、麵粉等透過教學步驟,一一變化出味道層次。從廚房烤箱傳來的奶香氣味,最後填滿了視覺與味覺感官的聯覺(Synesthesia)效應。

甜點師向觀眾提問:「甜點是需要?還是奢侈?」在這問題的背後牽涉到:甜點的價值、甜點與精神「匱乏」的相關、甜點與現實本位的猶疑(滿足口慾後,是解決問題還是逃避問題?)。創作者並不打算交代這段販售「撫慰人心」的結論,她把問題丟給觀眾,讓「家」成為「美食購物平台」,反思在家「販售甜點」,是否成為家人、朋友釋放壓力與心靈告解的重要媒介。而甜點師販售的就不是簡單的「是需要?還是奢侈?」的一塊蛋糕了。

第三位出場的保險員(楊智博飾演),以家庭直銷會的方式,跟現場人客推銷保險單,楊以極為快速及誇張的語調,再搭配以節拍器越來越快的聲響為背景,一開場就讓觀眾有點措所不及,猶如拍賣會現場的緊張感。楊首先計算作為人的經濟淨值與消費指數,再以一串公式解說勞資(年資概算數字)與生命(年齡)的價值參數,作為人在存有時的「保值」概念具體化,以一張保險單呼應上一位甜點師提出「吃(看)得到,感受(享用)得到的幸福」。

在這段演出中夾帶著一次中場休息,楊拿著杯子蛋糕請每一位人客享用(直銷會常有的手段),然後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說:「蛋糕是必須還是奢侈品?短暫的心靈滿足卻降低了個人經濟淨值。」(觀眾對於這段話的反應很有趣,有人選擇繼續吃,有人遲疑了一下…)保險員以販售虛擬數字與未來願景,對短暫物質滿足提出其相對的重要性。此段創作者透過人們對「家」的安全保障場域,營造販售人類在「恐懼」與「防範未然」的情況下,幾乎人人皆有一份最空虛、最無感的保單,反諷恐懼其實才是人們願意消費的動機,家的佈局只是更凸顯物質滿足的假象。

第四位出場的是一位存在於網路虛擬視頻的紅衣女子(八娜娜飾演)。女子以手機錄像功能用藍牙發送至客廳的電視機,使視頻呈現零時差的播放。從電視螢幕裡,出現從腿部、胸部、頸部至臉部的近距離鏡頭捕捉,以粗糙若隱若現的手動操作,隱喻部分當代網路名人以類似手法,製造「偷窺」後的網路流量與觀賞次數統計,並邊緣了宅族的道德與窺視心理行徑。

八娜娜以行為藝術的方式,透過藏於鏡頭後的展示(販售)身體,再慢慢轉移至實境場域,鏡頭時而轉向自己,時而轉向觀眾,最後鏡頭停留在觀眾處。八娜娜此時也出現在客廳,並以嬌作姿態撫摸空酒杯、身體,再透過眼神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這位紅衣女子在家販售的是「臉、肉、笑、氛圍、曖昧、行為、虛榮與假裝,就是不賣愛」【1】。

這段演出只有行為沒有語言,在十幾分鐘的安靜觀看下,卻讓我不寒而慄。也許是生活中,出現太多這樣的自拍影像,讓我們麻痺無感了。鏡頭其實是一把隱形的獵槍,它投射出背後操弄者的意識形態,在家販售自己的形象與氣質也許只是個幌子,這把槍最終是露出其本性,從它獵殺的行動反映這世代一種嗜血性的病態,透過鏡頭生吞活剝一個人的自尊。

一場在家的販售過程,在QR Code小姐整場串連之下,將四個原本獨立的文本在同一場域完成,姑且不論串連的過程是否不夠流暢,就單從整個製作過程欲營造在家看戲的舒適感,猶如每個家庭裡的稚子都會扮演些許角色,扮戲給家人看的美好餘韻,在這次展演也讓筆者回憶起過往兒時的童趣。也許是帶著這樣的生活經驗,「家」同時也是多數成員共同生活的載體,QR Code小姐就像家裡那位什麼都知道,有著高度敏覺度與豐富資料的媽媽,甜點師就像家中最浪漫、最愛吃甜食的姊妹,保險員就像是對數字的精打細算的哥哥,而紅衣女子就像電視節目,播放著置入性行銷與電視台的意識形態。

我們(WeArt)表演藝平台工作室,透過與民宅媒合製作的《現在販賣中》,從深入對「家」與「販賣交易」背後的探討,深化了劇場展演的深度,同時提供當代觀賞演出更親民更舒適的方式,回歸表演藝術最初出現在家中客廳的美意。走出客廳,每位觀眾以其慣習跟在場表演者及其餘觀眾互道再見,或許看演出可以這麼的自然,從客廳開始,從生活談起。

註釋

1、引自節目冊解說。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演出|WeArt表演藝平台工作室
時間|2017/03/19 14:30
地點|台南市育平八街32號6樓之25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反映出一種「時代趨勢」,當代藝術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媒介)的展現,已逐漸轉變,而這影響的層面,不只發生在創作者與表演者,更涵蓋了觀眾與評論者。(王瀚億)
4月
04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