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下的新嘗試《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4月
04
2017
87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2次瀏覽
王瀚億(台灣藝術大學學生)

 「WeArt-表演藝術平台」是一個融合跨領域表演的創作團體,以跨領域藝術(inter-disciplinary art)的合作機制,發展出回應我們存在的空間與居住場域的表演藝術形式,破除生活空間與舞台空間的藩籬,挖掘城市空間中的美與歷史價值,直接將都市空間作為我們創作與演出的介面。透過打破空間的疆界以不同形態的演出方式,期待演出與觀眾能跨越那被制約的空間,讓整個演出可以更直接且深刻的完成與觀眾的對話溝通。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是由董桂汝邀約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一同合作的戲劇表演節目。用民宅來當作表演的場域,來探討居民的商業買賣行為,尤其是「人」與「空間」透過商品傳遞背後何種更深涵義的連結,形成了何種微妙的共生關係。

觀眾們走進公寓欣賞演出時,是滿心的好奇與期待。演出是從頂樓的小餐敘開始,一個自稱QR code的女子,她的聲音打破了正在聊天的觀眾,將觀眾從現實拉到表演的劇情中,演員從樓頂走到一戶民宅中,坐在沙發上好像回到家一樣。QR code小姐帶我們到「販賣甜美的甜點師傅」家的廚房,甜點師傅從房間跳向他熟悉的舞台~廚房,是一個不大的空間,甜點師邊跳著舞,邊介紹如何做甜點,Q小姐則化身成為甜點師的雙手,將條列式的食譜用舞蹈串聯起來:

1、準備材料把材料先秤好、量好,Q小姐與甜點師的互動,甜點師代表一種美好的表象與Q小姐現實狀況,倆者表演有強烈的對比。

2、砂糖加入蛋中,打發,動作的同時,甜點師將鋼盆的畫面轉化成肢體,從手指到全身彷彿看到蛋與砂糖打發的過程,是那麼的甜美有律動,Q小姐則是努力的操作著過程。

3、加麵粉繼續打,甜點師流動的肢體動作有了改變,但是仍然優雅。Q小姐一樣慌忙地把步驟做完。

4、麵糊倒入烤模中。

5、進入烤箱完成,烤蛋糕的味道慢慢傳了過來。

這些製作蛋糕的程序,清楚的透過演出者的表演,寫實的展現給觀眾。

接著「販售數字的保險員」西裝筆挺的端著一盤美味可口的杯子蛋糕,那浮誇的話語與誇張的手勢動作,就是一個專業的業務員,他一字一句的在為觀眾洗腦。保險員在玻璃門上寫下一串一串的數字,好像人生被數字化一樣,隨時都有危機,在剎那間有一個衝動,想去跟他買保險。當保險員請我們看電視保險的介紹時,電視螢幕上出現了一個自拍的女子,從臉、手到腳到裙底風光,身體的的細節透過手機自拍傳到螢幕上,再從螢幕轉到現場,她展現自己身體每一個動作,都展現十足女人的一面,沒有語言透過自拍和現場電視畫面,讓我們瞬間成了演出的一部分,這是一個「販賣遐想的性感女子」從電視到現實的演出,演出者從遠到近距離的面對面,雖然她不說話,但觀眾都知道她在賣甚麼,這神秘的Q小姐唱著歌走了出去。她在專注跳舞同時還要講出一堆台詞,對於一個舞者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度,而一個音樂家要演出跟音樂無關的腳色,也是需要許多不同專業的能力。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演出場地,基本上不是劇場,而是一個人的家,在家中演出要克服燈光和舞台的限制問題,尤其音樂表演者必須當自己的音控師,現場也沒有專業音響,表演者是用日常生活的小音響來表現。《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它也反映出一種「時代趨勢」,當代藝術的內在與外在,透過越來越多不同素材(媒介)的展現,已逐漸轉變,而這影響的層面,不只發生在創作者與表演者,更涵蓋了觀眾與評論者。

表演者不再只是表演者,表演者必須自己燈控和音控,舞者需要演戲說話,演員需要跳舞,演奏員須要演戲,連觀眾也是整齣劇的一部份。過去的表演者所秉持的「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理念,而現今在消費主義掛帥的當代社會裡,則淪為一種遙不可期的高調。在這轉變之下,對於有票房或是銷售壓力的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項挑戰,因此為了吸引新的觀眾群,當代表演藝術的趨勢,也必須朝向創意與多元化的視野,才能與觀眾、評論者保持「抗衡」的狀態不被淘汰。我們可以在《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中,藉由編舞家整合跨文化音樂與發揮創意的方法,反思其效果與功能。

《民宅劇場—現正販賣中》

演出|WeArt表演藝術平台工作室
時間|2017/03/18 14:30
地點|台南市育平八街32號6樓之25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人們對「家」的安全保障場域,營造販售人類在「恐懼」與「防範未然」的情況下,幾乎人人皆有一份最空虛、最無感的保單,反諷恐懼其實才是人們願意消費的動機,家的佈局只是更凸顯物質滿足的假象。(石志如)
3月
25
2017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