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流轉,青澀到深刻《轉・轉》
11月
22
2021
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 轉・轉(阮劇團提供/攝影馬雨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5次瀏覽

鄭得愛(社會人士)


《轉・轉》是由阮劇團主辦「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裡「青少年劇場」的製作,歷經長達一年的集體訓練到創作,將台灣各地十三位青少年的生命故事發展成全長近八十分鐘的作品。面對這樣的合作歷程,藝術高度的追求或許並非首要,更大的考驗與提問在於:戲劇專業團隊與素人演員如何「互為主體」的彼此投入,將真實有感的生命故事,提煉為具有美學價值的劇場展演?在虛擬網絡與全球疫情打破各種疆界的時代,青世代會以何種視角,詮釋屬於他們於不同時空裡的「親身在場」?最後,為什麼我們需要「青少年劇場」,它對在地劇場生態乃至普遍觀眾群的社會影響力及意義是什麼?

首先,一進劇場所見,是由尼龍網織成的波浪狀布簾,舞台上方掛著滿滿的暖色燈泡,場上則是完全乾淨的空台,在當代爵士的背景音樂下,給人輕鬆活潑而不複雜的氛圍。演出開始,全體演員帶著滿滿的能量,用一系列詩意語言與肢體變換亮相,讓觀眾在看見演員的同時,也慢慢熟悉他們的敘事邏輯。頻繁的「直面」,使我感受到這群人很真實的意念——欲透過「表演」突破自我的強烈意圖。在導演流暢嫻熟的舞台畫面調度下,神情仍帶著些許不自信的(表演者)個體,合成為具有力道的群體,向觀眾席說著「我們在這」。

接著,以「四季」作為區隔,演出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家庭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內容如:藍領好賭的父親、嗜酒擺爛的父親、承擔農務的母親、寵溺獨子的父母⋯⋯。這樣的主題其實是令我訝異的,一方面,發現無論大時代如何前進,「原生家庭」作為個體關照自我的起點,始終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位置。演員服裝有懷舊、有現代、有奇幻⋯⋯等不一致的選擇,語言有華語、台語、臺灣國語,更加強了時空的混雜與模糊感。另一方面,作品在結構上的策略,是分成當事人「口述歷史」、進入角色的「寫實表演」、集體演員中性的「風格化表演」三個層次,不但考驗演員切換狀態、避免節奏斷裂的能力,也必然在每段成長經歷的揭露、控訴、悼念、和解,以此時此刻的恐懼和勇敢,與過去連結。在為之動容的同時,我聯想到心理劇在悲傷輔導工作的應用——主要角色從述說到重演,往往需要引導者的專業評估及對當事人的反覆確認,好在一定的保護機制下不流於符應演出目標、再次傷害——我想,這樣的任務對於團隊中的導演/導師乃是雙重角色的一大功課,更是以個人化敘事編創「青少年劇場」所需特別留意的,若能在演出前後,給予參與者足夠支持、拖住細微的脆弱,肯定能在這名為「劇場」的魔幻時空,找到重返現實生命的積極意義。


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 轉・轉(阮劇團提供/攝影馬雨辰)

承接上述觀點回到戲劇情節,「自我實踐」也是極為重要的議題,特別喜歡「漫才少女」每次一點點的無厘頭穿插:合理而巧妙地搭上郵差,跟著前往日本探訪女友的旅途,在心碎分離後幫助全場跳脫低靡氣氛、笑看人生。純粹的熱情無需多言,也有如一對白色「翅膀」,可能帶著自己飛到名為夢想的彼方,甚至成為他人墜落時的輕盈陪伴。自此,戲劇進入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帶著前段故事的積累,演員們再次回到開場時的身體能量,且更為集中,用「人生選邊站」的節目設計,揭示出每個人或主動、或被動所成就的種種異同,再快節奏地連結全球化時代裡幾個重大國際衝突。當過去、現在、未來的事件交織發生,身在其中的人們,該如何解讀這些看似互不相關、沒有標準答案,卻又給人莫名熟悉感的千絲萬縷?從天而降、將人擊打伏地的滿場彩球,象徵了傷痕苦痛化為生命祝福,再隨著眾演員的起身,抬頭仰望從戲劇前段就出現的大型月亮、舞台上方發亮的玻璃鏡面球,都指向了在宇宙的流轉中,那超越物理限制、更趨永恆的時空。

觀賞自此,相信在青澀的演技中深刻回望,每位觀者總能找到某個貼近自己的共鳴處,然後驚覺自己也被轉進了更為宏觀的大敘事裡。「青少年劇場」來自不同背景之素人演員的共構,讓我看見透過藝術人文、劇場活動促成社會群體跨領域流動的可能,不僅僅是青世代表演者主動探索、思考、到行動的跨越,也使一般觀眾在掌握質樸初心的基底下,喚起對生命創造性的渴望,開始想像「自己也能做些什麼」,而更美的轉動著。

《轉・轉》

演出|草草戲劇學校青少年劇場學員
時間|2021/10/23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