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流轉,青澀到深刻《轉・轉》
11月
22
2021
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 轉・轉(阮劇團提供/攝影馬雨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6次瀏覽

鄭得愛(社會人士)


《轉・轉》是由阮劇團主辦「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裡「青少年劇場」的製作,歷經長達一年的集體訓練到創作,將台灣各地十三位青少年的生命故事發展成全長近八十分鐘的作品。面對這樣的合作歷程,藝術高度的追求或許並非首要,更大的考驗與提問在於:戲劇專業團隊與素人演員如何「互為主體」的彼此投入,將真實有感的生命故事,提煉為具有美學價值的劇場展演?在虛擬網絡與全球疫情打破各種疆界的時代,青世代會以何種視角,詮釋屬於他們於不同時空裡的「親身在場」?最後,為什麼我們需要「青少年劇場」,它對在地劇場生態乃至普遍觀眾群的社會影響力及意義是什麼?

首先,一進劇場所見,是由尼龍網織成的波浪狀布簾,舞台上方掛著滿滿的暖色燈泡,場上則是完全乾淨的空台,在當代爵士的背景音樂下,給人輕鬆活潑而不複雜的氛圍。演出開始,全體演員帶著滿滿的能量,用一系列詩意語言與肢體變換亮相,讓觀眾在看見演員的同時,也慢慢熟悉他們的敘事邏輯。頻繁的「直面」,使我感受到這群人很真實的意念——欲透過「表演」突破自我的強烈意圖。在導演流暢嫻熟的舞台畫面調度下,神情仍帶著些許不自信的(表演者)個體,合成為具有力道的群體,向觀眾席說著「我們在這」。

接著,以「四季」作為區隔,演出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討家庭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內容如:藍領好賭的父親、嗜酒擺爛的父親、承擔農務的母親、寵溺獨子的父母⋯⋯。這樣的主題其實是令我訝異的,一方面,發現無論大時代如何前進,「原生家庭」作為個體關照自我的起點,始終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位置。演員服裝有懷舊、有現代、有奇幻⋯⋯等不一致的選擇,語言有華語、台語、臺灣國語,更加強了時空的混雜與模糊感。另一方面,作品在結構上的策略,是分成當事人「口述歷史」、進入角色的「寫實表演」、集體演員中性的「風格化表演」三個層次,不但考驗演員切換狀態、避免節奏斷裂的能力,也必然在每段成長經歷的揭露、控訴、悼念、和解,以此時此刻的恐懼和勇敢,與過去連結。在為之動容的同時,我聯想到心理劇在悲傷輔導工作的應用——主要角色從述說到重演,往往需要引導者的專業評估及對當事人的反覆確認,好在一定的保護機制下不流於符應演出目標、再次傷害——我想,這樣的任務對於團隊中的導演/導師乃是雙重角色的一大功課,更是以個人化敘事編創「青少年劇場」所需特別留意的,若能在演出前後,給予參與者足夠支持、拖住細微的脆弱,肯定能在這名為「劇場」的魔幻時空,找到重返現實生命的積極意義。


2021嘉義小劇場戲劇節 轉・轉(阮劇團提供/攝影馬雨辰)

承接上述觀點回到戲劇情節,「自我實踐」也是極為重要的議題,特別喜歡「漫才少女」每次一點點的無厘頭穿插:合理而巧妙地搭上郵差,跟著前往日本探訪女友的旅途,在心碎分離後幫助全場跳脫低靡氣氛、笑看人生。純粹的熱情無需多言,也有如一對白色「翅膀」,可能帶著自己飛到名為夢想的彼方,甚至成為他人墜落時的輕盈陪伴。自此,戲劇進入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帶著前段故事的積累,演員們再次回到開場時的身體能量,且更為集中,用「人生選邊站」的節目設計,揭示出每個人或主動、或被動所成就的種種異同,再快節奏地連結全球化時代裡幾個重大國際衝突。當過去、現在、未來的事件交織發生,身在其中的人們,該如何解讀這些看似互不相關、沒有標準答案,卻又給人莫名熟悉感的千絲萬縷?從天而降、將人擊打伏地的滿場彩球,象徵了傷痕苦痛化為生命祝福,再隨著眾演員的起身,抬頭仰望從戲劇前段就出現的大型月亮、舞台上方發亮的玻璃鏡面球,都指向了在宇宙的流轉中,那超越物理限制、更趨永恆的時空。

觀賞自此,相信在青澀的演技中深刻回望,每位觀者總能找到某個貼近自己的共鳴處,然後驚覺自己也被轉進了更為宏觀的大敘事裡。「青少年劇場」來自不同背景之素人演員的共構,讓我看見透過藝術人文、劇場活動促成社會群體跨領域流動的可能,不僅僅是青世代表演者主動探索、思考、到行動的跨越,也使一般觀眾在掌握質樸初心的基底下,喚起對生命創造性的渴望,開始想像「自己也能做些什麼」,而更美的轉動著。

《轉・轉》

演出|草草戲劇學校青少年劇場學員
時間|2021/10/23 18: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