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的夏夜狂想《熱天酣眠》
11月
13
2013
熱天酣眠(阮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7次瀏覽

張慧慧(文字工作者)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喜劇最難討好,非常容易演員自嗨、觀眾笑不出來,落入台上台下彷彿處在平行時空的尷尬僵局,然而,今年恰巧成軍10週年,來自嘉義的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確實讓人有真心「笑嗨嗨」的魅力。

繼2010年《民主夫妻》改編自義大利劇作家夫妻檔達利歐‧佛 (Dario Fo) 及其夫人法蘭卡‧蘭梅 (Franca Rame)的《開放配偶》,與2012年《金水飼某》改編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Molière) 的《妻子學校》之後,上週末甫結束演出的《熱天酣眠》依舊維持阮劇團一貫「改編經典,結合在地」的創作取向,改編自莎士比亞 (Shakespeare)《仲夏夜之夢》,並結合戲中戲的《西廂記》,為了貼近本土,全劇以台語演出,透過濃厚的台灣庶民氣息轉化了腳色與情節,將一西一中的經典傳統,作了極具台灣味的闡釋。

比如說,《仲夏夜之夢》裡精靈帕克的三色堇愛情魔藥,點滴在戀人們的眼皮上所造成的錯亂盲目愛情,《熱天酣眠》輕巧貼切地將之轉化成台灣在地情境的「眼睛糊到蛤仔肉」,諸如此類的情境對照與語言遊戲不勝枚舉。

此外,我也特別喜歡開演前,野台戲式的廣播開場白中,極富張力的聲音表情,對「笑」所作的多層次說明,幽默又切中要點,也預告了此劇的類型──笑鬧輕鬆的夏夜闔家歡樂小品。另一方面,本劇的成功,也歸功於演員們的節奏與收放的掌控,無論是山神公、海神媽、好爺、水水,還是零星仔、阿美、茶米、Helen,誇張卻自然的演技並行不悖,將眾神與眾人錯落交織的混亂愛情表達的非常到位。

從演出形式來看,以「夢」為主軸,所發展的兩段敘事──眾神與眾人的愛情(改編《仲夏夜之夢》)、眾人搬演的酬神戲(改編《西廂記》)皆存在於廟公之夢,真實/虛幻的迷離交錯,讓劇終時廟公長篇大論的感慨,也近似周公夢蝶「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的人生警語。

有趣的是,《熱天酣眠》處處存在著如莊周與蝴蝶的二元結構,比如夢/現實、比如眾神/眾人、比如真實/排練,最吸引人之處,是本劇能在幽微處讓兩者隱隱模糊了界線,更切合了「夢」的本質。可惜的是,兩條敘事線的關聯處較薄弱,缺少彼此對應、延展的空間,也偶爾讓我在敘事的跳接間,恍惚以為這些至少一人分飾兩角的演員們,正處於兩個毫無干涉的平行時空之中。

但總體而言,《熱天酣眠》作為阮劇團的第三號經典改編,確實展現了南台灣特有的鄉土氣息,以普世的愛情題材,不實驗、不抽象、不撲朔難解。這個熱力十足、親近大眾的嘗試,紮紮實實地保持著「返鄉作戲,讓更多人看」的初心,也讓人不禁期待他們的下一個作品。

《熱天酣眠》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3/11/09 19:30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節奏流暢,展現一種「粉青春的臺」。這使得演員能夠在此基調上更加地青春恣肆,在表達精確、轉換精準的肢體語言中,表象生猛結實卻又力道迴環柔婉、內裡精雕細琢地構築出結合臺灣在地與時下青春的繽紛風情。(張啟豐)
11月
13
2013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