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童話》:無需言語的童話
8月
02
2023
老虎童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Brian Hartle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觀賞《老虎童話》(Tiger Tale)前,我粗略地觀察觀眾組成,多是小孩和家長,但也有不少未攜親眷,純粹前來欣賞演出的觀眾。我好奇會是什麼形式的演出,能面對這年齡層跨度大的觀眾群。事實證明,面向親子的表演或許無需過多言語,也能讓各類的觀眾從中體會別樣的況味。

 《老虎童話》勾勒的,是一個近乎失去親密的三口之家,在「老虎」的闖入之後所發生的變化。起初,三位舞者扮演的爸爸、媽媽和女兒之間的家庭交流,僅限於重複的動作和僵直的肢體碰觸,當女兒用黑色顏料為自己畫上老虎的條紋時,她母親極力清除這異於常人的表徵。灰色調的衣著和機械化的問候,為這家庭染上冷淡、不近人情的印象,家人間互動模式像是將日常化為待辦事項的冰冷。由鋼管和彈力繩構成的舞台上此時宛若牢籠,情感或肢體皆受到壓抑。不過,當空間開始瀰漫橘子香氣,扮演爸爸的舞者以身著橘色西裝的「老虎」徘徊在觀眾席周遭,從金屬和繩索的空隙再次翻入舞台後,打亂舊有的秩序之後,原先的家庭氛圍開始改變。


老虎童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這隻「老虎」意味著什麼,又或是為何母親極力排斥父女以黑色顏料塗抹於臉,這展現老虎的表徵的動作蘊含的野性、不安與家庭秩序的衝突從何而來皆非《老虎童話》需要處理的問題。或許,積極地為眼前所見皆賦予意義,對這部作品來說並非首要之事,它採用舞蹈,而非言語作為意圖的媒介,讓意義不那麼輕易被說出,而是能讓每雙眼睛擁有自己的視角,無論觀看、聆聽、體驗,甚至嘻笑,皆成為與演出相遇的可能路徑。對我而言,使用身體而以非言語面對觀眾,是《老虎童話》能向各年齡層觀眾開放的原因之一,作品因此包容更多對意義的接受方式與解讀觀點。舞蹈編排所映射的家庭關係直接牽動著舞者的肢體和他們對空間的運用,在老虎進場後,更多的翻滾、跳動和幅度大的動作為這舞台添一絲混亂和活力,漸漸喚起這家庭塵封已久的親情。另外,這部作品也展現許多遊戲的特質,從老虎大方躍入觀眾席的互動橋段開始,到結束時向觀眾開放,充滿橘色塑膠球的舞台皆可發現遊戲的重要性。劇場轉換為嬉戲的空間,觀眾可短暫脫離日常,成為遊戲世界的一員。

相較於成人,孩童對遊戲的本質更為知悉,毋需多言他們便能摸索出特別的方式理解眼前的事物,他們依賴自己的感知而非他人的言語來親近這場表演。然而,遊戲的特質與劇作本身對親密關係的關切並不相悖,在輕鬆的氛圍中,觀眾還是能辨認那些創作者對冷漠家庭的描繪和修補過後的轉變,此般混雜著認真的關切,也有歡笑和愉悅的作品,對任何年齡的觀者來說都是合宜的。

《老虎童話》

演出|英國巴羅蘭特舞團(Barrowland Ballet)
時間|2023/07/13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