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歷史與文化的對話嘗試《大山客》
8月
15
2024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2次瀏覽

文 吳承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三年級)

《大山客》是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於2024年推出的年度作品,由旅法台籍編導薛如今執導。由獲獎無數、演員實力雄厚的榮興劇團搭配新銳作家,期望能對客家傳統戲有新的詮釋與突破。

《大山客》探討了客家人、平地漢人、原住民、日本人之間的衝突,涉及偏鄉及少數族群的教育問題,以及離家外出工作的男性如何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等議題,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劇情講述了一位台灣留日青年志明(由蘇國慶飾演),他拋下妻子梅子(陳芝后飾)、女兒、父親(連忠宏飾)和母親(陳怡婷飾),前往台灣客家山區推動教育。最初,志明因身穿日本軍服、腰佩日本軍刀而無法被客家村民接受,後來在山上認識了原住民朋友巴尚(陳思朋飾),在他的啟發下,志明脫下日式服裝,開始下地與客家人一同勞動,終於獲得村民的接納。巴尚的妻子雪子(吳代真飾)因名字聽起來像日本名字而被族人殺害,巴尚為此打傷兇手致死,隨後被村子排擠。雪子臨終前希望巴尚能讓孩子接受教育,因此巴尚一直關注志明,希望能讓自己的子女入學。最終,儘管志明與原住民及客家人達成和解,二戰爆發使得戰火蔓延至客家山村,日軍和村民死傷慘重。日本戰敗後,國民黨開始搜查山中的日本人,志明決定暫時離開村子,學會國語後再返回繼續教學。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正如筆者先前所述,本劇試圖處理的議題非常廣泛,如果處理得當,內容會十分豐富多彩,但若處理不當,則會使角色的動機與目的不明,讓觀眾感到困惑。此次《大山客》的演出明顯屬於後者,以下是幾個例子:筆者雖然知道志明將過去他人的死亡歸咎於自己,但這個理由難以支持志明遠赴客家山村教書,劇中也未說明志明對日本帝國強烈的愛國情感從何而來,這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強烈的違和感。此外,劇中並未交代雪子為何會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巴尚為何願意違背部落傳統,接受雪子的遺願,這些角色的內心變化在劇本安排上都未充分展現。由於人物形象設定的失敗,這部作品注定難以取得成功。

劇作雖然融合了許多種族元素,但編劇顯然對各民族的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在某些地方表現出對原住民文化的刻板印象。例如,劇中描述巴尚的妻子僅因名字聽起來像日本名字就被殘忍殺害,這種情節顯示出編劇將原住民描繪成無法分辨人種、野蠻嗜血、不分是非的形象,這既不公平,也醜化了原住民。

轉型正義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透過非主流視角理解和歷史和解,應該是劇作的目的。故在創作時,需標明史料依據,使觀眾可以對照表演與現實進行思考,然而,本劇最讓筆者詫異的是,劇中及節目冊上,未曾找到編導的史料來源,這樣不但有編造不存在的事件的疑慮,更容易加深了種族之間的誤解。劇末,日本駐軍進入客家山村,與村民一同被美軍的炸彈轟炸,並且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由客家村民帶領,逐村搜捕日本人。這些情節令人震驚。首先,雖然二戰期間美軍確實轟炸過台北等都市地區,但不太可能動用資源去轟炸無戰略價值的客家山區,更不用說派戰鬥機射殺村民了。這樣過度誇大戰爭情況,營造出「日本人將戰爭帶入客家山村」的錯誤印象,加深了觀眾對日治時期政策的誤解。其次,當時台灣並未真正遭受大規模戰火波及,局勢相對穩定,對日仇恨情緒也較低,是撤僑過程最順利的地區之一,劇中描述的情況在未有標明史料出處的情況下,變相地加深了日人、漢人、客家人與外省人之間的誤解。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從劇中為數不多的動作戲中,可以看出演員們具備不錯的身段功底,過去作品中也展現了他們深厚的唱功。但遺憾的是,這部作品中演員們並未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讓筆者對他們「有志難伸」的處境感到同情。儘管如此,筆者也能感受到榮興劇團嘗試讓作品更加多元的努力,甚至為此邀請旅法作家合作。雖然因編導對傳統戲劇及各民族文化的陌生導致了本劇的失敗,但筆者仍然佩服並鼓勵劇團求新求變的積極精神。此外,本劇中的多媒體設計與演員的互動也讓筆者眼前一亮,期待未來的表演能帶來更多的驚喜。

《大山客》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4/07/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言之,創作整體上在在可看出創作者的企圖心,惟意圖雖大往往忽略了在背景環境細節的交代,易造成事件之跳脫,削弱了情節的聯結性。
8月
22
2024
「語言」始終是《大山客》中很重要的敘事角度,卻也成為全劇無法順利表述的系統。由於表演構成為「客家大戲」,所以劇中人物(無論是原住民、客家人、還是日本人)都講客語其實並無問題,但時不時加入的日語與原住民語,還是造成語言主體的混亂;同時,無法在其規則裡窺探出語言在內容與題旨的重要性,因此也更削弱《大山客》的敘事表述與內涵。
8月
09
2024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