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入大山探尋戲曲舞台視角的《大山客》
8月
22
2024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0次瀏覽

文 劉信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教育人員)

今年第一個侵臺的颱風也是八年來第一個登陸臺灣的強烈颱風「凱米」來襲,恰巧就挑在《大山客》的演出前夕,連續兩天颱風的停班停課,壓縮了舞臺技術的工作期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須在短時間內完成演出前置作業,舞臺布景、燈光等搭設,以及多媒體測試等前置作業,而如期不含糊的達成演出效果,實屬不易。

企圖心大卻難掌握細節

《大山客》係屬客家委員會今年的大製作,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擔綱執行演出。此劇創作意圖深具遠景,欲表現偏鄉山區的客家先民靠著堅毅精神,創造生命的價值,開創光明的希望;藉由劇中主人翁對自我身分思索的追尋及民族的認同。寓意所謂以「客者」為稱、或依山為居的「客家開路者」,對這些「客人」的認定,是漂泊流浪為「客」?抑是尊稱外來者為「客」?更從中反映族群的和諧問題,企以透過戲劇讓觀眾認識歷史文化。

然據節目冊所述創作發想來自客籍作家劉興欽個人傳記《大山背的野孩子》,其實應僅以其劉興欽所述祖父口傳早期客家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故事作為本劇故事題材的環境背景。而情節主架構發展,乃以日治時期下留學(日)返台的臺灣知識學子,所見臺灣偏遠地區知識貧乏,山區兒童學習的教育問題,而自願留於山裡教書;另以支線來闡述反映大山裡各族群的問題。然而,此素材早已常被引用為戲劇之題材,尚為通俗。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當然本演出為「客家戲」,故事的主人翁當以客家人為主。不外乎就是客家人為重心的呼應族群的共生與融合,而既以客家人為主體來反映偏鄉山區族群問題的宏大企圖心,卻忽略了對於情節事件的細節處理,諸如在情節裡的事件發展與解決過程中應突顯「客家人」,以更強化在山區裡的客家人對於處理各族群問題的重要性、或在當下山區裡教師之職與警察間的關係⋯⋯等交代。以致情節裡各「事件」無見因僅見果顯得瑣碎而含糊,彷彿每個事件裡都缺個交代,更難導引觀眾進入創作者所欲反映的戲劇效果。簡言之,創作整體上在在可看出創作者的企圖心,惟意圖雖大往往忽略了在背景環境細節的交代,易造成事件之跳脫,削弱了情節的聯結性。

現在的戲曲舞臺不論是人戲或偶戲廣為運用多媒體元素已漸成趨勢,戲曲舞臺有了多媒體影像的加入更豐富美化了舞臺畫面。《大山客》創作的處理,從舞臺、燈光,到多媒體影像設計上環節相扣,相互烘托。從多媒體的設計投射、軟景到「角面」設計的山體硬景製作,創造出層巒疊嶂的背景,營造主題「山」的環境與氛圍,順循著故事發展的脈絡,藉由燈光的變化呈現不同時空環境的立體視覺效果。在演出上無論是舞臺技術或是演員的表現均尚為流暢。

從「山頂」瞰視戲曲舞臺的新視角

《大山客》由旅法臺籍現代劇場及影視豐富經驗的薛如今擔任編、導,做了一些不同於一般傳統戲曲舞臺呈現上的嘗試,開創了另一種劇場舞臺欣賞的新視野。導演對於場面的調度亦頗具巧思,創造一個以「山」為主體環境,試圖讓觀眾的視野宛如「空拍機」鏡頭,在三度空間的劇場裡,感受到從天空「鳥瞰」大山裡的新視角。如:演員蘇國慶(飾陳志明)於山區裡一段崎嶇險峻的攀岩,雖以運用了傳統戲曲的身段,卻是修改成觀眾從人物頭頂看下的角度;又於第四場燈亮開場時,陳志明與其學弟中村清二人的抉擇對話,導演讓演員一腳踩於硬景的山面,讓人物呈現九十度的頭頂是面向觀眾的角度⋯⋯等,突破劇場觀戲的視野角度。


大山客(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除此之外,更運用影視的概念,藉以多媒體影像來同時呈現兩個不同時空裡的人物,誠如:兩段陳志明在閱讀愛妻梅子(陳芝后飾)的書信,以及巴尚(陳思朋飾)思念愛妻雪子(吳代真飾)的段落與唱段,大舞臺背景投射已事先錄好的女主人翁影像。雖表達意念清楚,卻又讓實際演員(角色)出場展現唱腔,即便此目的主要應是為了讓兩位女主角現身(場)展現戲曲唱功(反而預錄偌大的影像是不對嘴),如此影像的投影就嫌多餘,而且當投影的影像重疊到硬景的布景時,人物亦容易產生變形,反讓畫面顯得複雜而不乾淨,因此建議多媒體的投影與實際人物的出現應擇一呈現即可。

傳統戲曲向來是有一套嚴整、規範的傳統戲曲程式,然在戲曲舞臺上敷演現代故事題材,是不易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要如何將傳統戲曲的程式功法順暢而毫不違和地融入時裝的演出裡,此對於客家傳統戲曲演員也是嘗試另一種風格的表演語彙。然導演也是聰明的,大多迴避這些矛盾的爭議。除了前述人物陳志明入山攀爬山岩的一些戲曲身段及與古牯一段拉牛、騎牛的「虛擬性」身段外,大多避掉了一些傳統的戲曲身段。甚至於傳統基本的「走圓場」,連群眾場面的進出場都無圓場腳步的顧忌(設計了機械舞的方式)。惟在《大山客》裡所設計的兩段群眾場面「機械舞」,第一段眾村民的農作,似有嫌多餘,尤其當成為背景「定格」於主要演員之後,反而是一種干擾畫面、混淆了前面主要演員的戲劇動作;第二段日本兵的行進,或許由於機械式的動作安排,卻也釀成了少數幾位演員「同手同腳」。

綜觀本檔《大山客》的演出,在聽覺上也感受到音樂設計融合了客家、日本及原住民等音樂素材多元,深富跨域與創新,在曲調編腔上亦極為豐富,尚保有客家戲曲曲調之風味,宛如觀賞一齣現代舞臺劇裡唱著「客家曲調」的客家大戲。

《大山客》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4/07/2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作雖然融合了許多種族元素,但編劇顯然對各民族的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在某些地方表現出對原住民文化的刻板印象。例如,劇中描述巴尚的妻子僅因名字聽起來像日本名字就被殘忍殺害,這種情節顯示出編劇將原住民描繪成無法分辨人種、野蠻嗜血、不分是非的形象,這既不公平,也醜化了原住民。
8月
15
2024
「語言」始終是《大山客》中很重要的敘事角度,卻也成為全劇無法順利表述的系統。由於表演構成為「客家大戲」,所以劇中人物(無論是原住民、客家人、還是日本人)都講客語其實並無問題,但時不時加入的日語與原住民語,還是造成語言主體的混亂;同時,無法在其規則裡窺探出語言在內容與題旨的重要性,因此也更削弱《大山客》的敘事表述與內涵。
8月
09
2024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