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晶體,也該有話要說《巷弄微晶》
4月
25
2012
巷弄結晶(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3次瀏覽
鄒欣寧

近年台灣劇場蔚然吹起一陣「我家/小店家就是劇場」的小小風潮,從再拒劇團連辦兩屆的公寓聯展、飛人集社主辦的親密小戲節等,演出不追求高人次和最大值效益,卻能讓為數不多的觀眾近距離獲得親密無間的劇場經驗,這波潮流將為「表演」、「觀看」帶來何種刺激與質變,頗值得長期觀察。

在此私人/小空間展演的風潮中,舞蹈終於也沒置身其外,成軍於2009年的「舞蹈生態系」,將舊作《結晶體》搬到公寓的頂樓加蓋,易名「巷弄微晶」,空間感受從個人私有住所擴大至密度極高的永和巷弄,身體與環境進行何種對話關係,格外令人期待。

從走出頂溪捷運站、隨舞團嚮導穿越永和路、信義路開始,我視為劇場體驗的一部分。行經錯落無序的水泥公寓與夾雜其中宣稱「拉近自然的人文豪宅」建案工地,來到靜謐的公寓頂樓,映入眼簾的是拆掉輕隔間天花、鋼架裸露的典型加蓋屋,然在重重黑布裹覆下,陽台竟也成為觀眾席,屋內則變身成黑盒子般的迷你小劇場。

但觀眾並未真與表演貼近。一透明幕隔開台上台下,是投影需要,也隱喻結晶凝成固體的瞬間。開場時,一名女舞者蜷曲如臥母體子宮的影像疊映著市街屋舍空拍照片,隨後女舞者現身,似悠悠醒轉的有機體,在一系列斷續的肢體動作中展開進化旅程。

隨著演化,兩名男舞者先後加入,三位舞者在四坪左右的空間中舞動,令人想起生殖、複製、繁衍等生物課辭彙,其中也間雜著舞者與影像裝置的即時互動,例如,當三位舞者的動作漸趨激烈,有如結晶遭受高壓、生成瞬間的躁動,他們來到舞台前緣輕觸屏幕,引發幕上陣陣漣漪……我禁不住想,如果把這樣的表演搬進生物或理化教室,絕對比要學生看老舊呆板的教學影片有趣和過癮得多。

然則這也是我的不安之處。由一群具專業科學背景的創作者組成的舞蹈生態系,以奠基於自然/環境研究的創作風格,在舞蹈劇場和純舞蹈兩條路線外另闢蹊徑,絕對值得鼓勵;然而,即使編舞者和設計群在創作陳述中反覆強調,舞蹈或科技應用最終仍須回到人身上,「用科學概念去發展舞蹈並非讓人去模擬物品」(引述自舞團部落格文字),但多半時刻我仍只看到擬態式的演出,無論是舞者的肢體動作或編製結構。

結晶在自然界是美麗的奇觀,但,人究竟要從形式的美感中萃取出什麼精神性的存在?如果碳結晶的顛峰極致造就了鑽石,那麼我們不只想看到結晶過程的巔峰和極致,還得有賦予鑽石永恆價值的「什麼」,而這個什麼,卻在《巷弄微晶》中缺席了。

另一個遺憾則是「巷弄」終究只出現於觀眾的來程和歸途,與演出並無所涉。我們確實見證了頂樓加蓋改造成黑盒子劇場的潛力,但我更想看到的,毋寧是創作者對於外在環境和身體的更多思考和辯詰,否則,觀賞演出間,不免感到所謂環境,竟然近到遙不可及。

《巷弄微晶》

演出|舞蹈生態系創作團隊
時間|2012/04/22 14:30 
地點|舞蹈生態系館(新北市永和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