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跳舞性的歌劇《卡門》
1月
22
2018
卡門(創世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3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在充滿西班牙色彩的四幕歌劇中,佈滿舞蹈性的旋律與節奏,呈現出鮮明的角色與經典的場景,一切是雅俗共賞的。兩岸華人通力合作,一個由民間發起主辦的大型歌劇展演,在台上擔綱演出的聲樂家皆具相當的水準,喜見華人音樂界人才輩出。

這是創世歌劇團十年有成的鉅獻,在國內缺乏真正專業歌劇公司的狀況下,由團長鄭靜君帶領、策劃,幾乎年年挑戰全本歌劇製作,如2015年的《波希米亞人》、2016年的《女人皆如此》,到今年的《卡門》,他們深耕高雄,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十年來對推廣歌劇藝術的卓越貢獻,早已有目共睹。

台上的重要角色除了飾演荷西的Manuel Rodriguez Remiro之外皆為華人,而且以新生代的聲樂家居多,表現出色。除了有些小地方在音準上有點不穩定,但瑕不掩瑜,不會影響到整齣歌劇的完整度。Remiro為唯一的外籍聲樂家,格外引人注目,但或許是太年輕或是其他因素,此次演出的狀況並不能表現他聲音上的優點,反而讓華人聲樂家專美於前。

合唱團則是來自樹德葛利合唱團,整體表現的完整度已有一定的水準,但法文的咬字頗具挑戰性,在吐字及音樂的表現還可再磨練,必須將母音唱滿,再從容一點,呼吸與送氣必須與吐字的韻律搭配得宜才能讓音樂遊刃有餘的表現,或許多一點時間吸氣或是速度在可能的範圍下緩和一點會有所改善。高雄市立前金國小管樂班的聲音訓練尚需加強,很多細節之處恐怕更需要紮實的歌唱技巧,更須學習如何正確的使用聲音。

於2015年成立的寧波交響樂團,表現年輕樂團的可塑性,只是很多地方的音樂處理宜更加細膩,尤其是在第三幕的前奏曲是著名的《阿萊城姑娘》第二號組曲,由長笛與豎琴所引導的木管重奏,猶如詠嘆調般的優美輕柔,也是比才的音樂中最受歡迎的旋律,可惜樂器間的緊密度及細膩感略嫌不足。而與聲樂家及合唱團在聲量上的平衡度也不夠,台上的歌聲很多時候被樂團蓋過,很有可能是歌者有時是背對觀眾演唱,而導致聲響上的不平衡。但這也就考驗著導演是否可兼顧到舞台、劇場及聲響等多重因素。

節目冊內容的豐富性可再斟酌,光有劇情簡介似乎有些不足,如果製作上的人力及經費的條件許可,可酌量增加劇情簡介的篇幅,亦可在節目介紹與演出人員的簡介的篇幅比例上多做一些調整。譬如說歌劇中哪些著名的詠嘆調及舞曲出現在那些環節,可加以註明。若可能的話,能夠加上一篇一千至兩千字專文來介紹創作背景,劇中的角色刻劃如何激盪了人性的角力戰,音樂又怎樣濃化了劇情發展與特色,甚至多一點文本的介紹,如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的原著小說與哈維萊(Ludovic Haléry, 1834-1908)和米耶克(Henri Meilhac, 1831-1897)改編成歌劇的劇本有何出入? 為何被稱為喜歌劇(Opéra-comique)等等,筆者相信觀眾會對這出歌劇更為瞭解。

此外有一些更小的細節,如中文與原文的譯名在劇情簡介中可同時放置會比較清楚,可用中文譯名書寫並將原名放在括號中,如唐荷塞(Don José),在閱讀時會比較方便。同樣的,在演出人員介紹的頁面上也可考慮用此方法,比較不會受到中譯名稱上的差距影響。

此次的演出不只是創世歌劇團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華人聲樂史的一大貢獻,正如創世歌劇團長久以來所強調的結合國內優秀的人才共襄盛舉、發揮所長。在充滿舞蹈性的節奏中挑戰不朽的經典歌劇,舞出追求夢想幸福的真切及勇氣。

《卡門》

演出|創世歌劇團、寧波交響樂團
時間|2018/01/14 14: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創世歌劇團努力耕耘的態度,終於讓台灣多了一些歌劇上演的機會,這次藉由與大陸的團隊合作,不只促進了兩岸的交流,也拓展了聽者的耳界,期待日後能有更多團體朝著這個方向走,將更多好的歌劇,呈現於台灣、走向國際。(武文堯)
1月
22
2018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