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速而漏接的笑《我是笑星—角逐夢想的小金盃吧》
8月
04
2016
我是笑星-角逐夢想的小金盃吧(果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6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果陀劇場在台北市百貨公司最集中之地信義計畫區,推出一系列的喜劇作品,類型包含音樂劇、漫才、輕喜劇等,命名為「爆米花輕鬆劇場」,並與異業合作,進場時手中拿了一疊各式各樣的折價券,如交通、香水、服飾等,票價則與演出時段搭配,推出週間折扣,試圖鎖定上班族的消費能力,將「爆米花輕鬆劇場」的作品再次行銷為(更)商業的活動。如果商業代表的意涵是更多觀眾的參與(與隨之而來的利潤),表演與觀眾的關係很可能與「商業」本來就關係密切;但商業不見得等同於簡單或廉價,精彩的表演本身就可以達到既商業(有利潤)又盡興(令人回味無窮)。可惜由達康.come所主導的「爆米花輕鬆劇場之三:《我是笑星—角逐夢想的小金盃吧》」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期待。

整場演出由阿達與康康兩人所組的搞笑漫才團體「達康.come」,結合日本吉本興業的亞洲長住藝人計畫在臺灣長住發展的團體「漫才少爺」,與馬克吐司與微笑丹尼組成的雙人漫才團體「馬丹娜」合作表演。演出內容模仿近年來電視常見的選秀比賽,以三組表演者輪流當評審,判定三組團體的搞笑表演是不是過關為架構,其中包含三個段子(桃太郎、來唱一段與愛情的騙子)加上兩場短劇(AdaGo反擊吧,拳王)。首先就表演的完整性而言,以漫才(來自日本的雙人逗耍表演形式)拼出各自的段子,段子之間缺乏聯繫關係,以致於整體顯得零碎,反而更像是帶狀電視綜藝節目的制式來賓的笑點演出。即使以評審之名試圖連結各段子,但評審並未帶出團體競爭感,亦未以評審作為試圖創造或考量「搞笑方法」的可能。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架構無法顯示出其表演演出時相稱的功用,那花大錢做評審台、評審燈,其實相當可惜。

就各組的表演而言,「達康.come」當然是主角,兩人在表演一開始就迅速炒熱氣氛,但自開始就過嗨的表演,讓兩人在後來的聲音、身體或是默契與互動上,都很快顯出疲態。雖然漫才有以快速度的言語互動作為賣點,但爆速的結果,在信義劇場長型的「舞台-觀眾」位置中,即使對於坐在前排的我,持續接收未處理完的笑點都顯得力有未逮,很難想像訊息如何完整又妥善地傳遞到後排。另外與其說「達康.come」是在逗耍語言搞笑(類似相聲的技法),不如說更像是團康主持人的風格。與台下觀眾對話、誇張的動作與表情等,都更像是以觀眾作為對話者,而非兩人互為對話者;因為顯得急促,反而笑點在還沒醞釀完整或觀眾尚未吸收前,就推動到下一個點,更有甚者,反而透露出表演者的緊張。「馬丹娜」嚴格來說也不是成功的表演,兩人在與其他組同台時,舞台影響力與表演效果不太讓人注意;獨自表演時逗耍內容或技巧又不夠完整,以〈愛情騙子〉來說,每一小段以三十秒到一分鐘的節奏替換,形式上的重複如果不能以內容賣點取勝,幾小段下來多少顯得乏味。

平心而論三組,「漫才少爺」最令人捧腹。他們倆以中文非第一語言的背景,卻絲毫不妨礙口語與笑點的傳達;精準的互動,以觀眾耳熟能詳的桃太郎故事作為基底,三木奮與太田拓郎的搭配完全掌握觀眾,前者負責裝傻,後者吐槽,節奏雖快卻不顯得急促;重新搬演桃太郎打鬼的經歷,老掉牙的情節卻翻新了所有角色的動機,完整賦予桃太郎新詮釋。最後兩場短劇也可惜不見精鍊,舞台上眾人一旦集體表演時,更顯混亂,口條也變得雜而無章,甚至有點搶話而令人應接不暇。

商業劇場對於培養劇場觀眾而言其實功不可沒,說唱、逗耍、喜劇、搞笑從來就是專業表演,整體而言必須留意結構,表演則必須掌握節奏、速度,在收放之間挑弄觀眾的神經,過之則壞了笑點,不足則無法點燃互動。期待商業劇場場場都能展現精彩表演。

《我是笑星—角逐夢想的小金盃吧》

演出|達康.come
時間|2016/07/24 15:00
地點|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11 6樓 信義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