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月對唱,唱出溫暖人情及美麗部落——南王姐妹花鐵花村音樂演出
9月
30
2021
南王姐妹花,由左到右為陳惠琴、李諭芹、王美花(施靜沂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8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中秋佳節前夕也是連假第一天,台東鐵花村邀集了學生時代曾隨同陳建年表演、今日號稱「中古美少女」的南王姊妹花前來演出。這是一個卑南族樂團,【1】開場卻由三首台語歌拉開序幕,並由擁有諸多翻唱版本、在台灣紅過一時的英文情歌《Fly me to the moon》接續之。當歌者慢慢進入陶醉的演唱狀態,來自各地的觀眾也逐漸被不同語言的「老歌」帶進時空隧道。

雖然串場時團員以「KTV很多新歌都不會唱」的話題歡樂自嘲,但聽歌時仍感受到英語、國語、圍繞月亮的「老歌」具有的某種老派魅力。當歌者、樂手以較輕盈、略帶爵士風味的編曲詮釋這些我們都聽過的旋律時,彷彿也帶著聽眾回顧走過的時光歲月,也吻合中秋節——家人、回憶通通團圓的感性時光。

即使歲月催人老,聽歌、唱歌的心仍可繽紛、微醺且輕透。當團員們熱鬧又平靜地回味〈上弦月〉的少女心,〈月夜愁〉、〈城裡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直白深情,聽歌的人也在樹影裡,月光下「很慢很靜」【2】地追憶這些歌被琅琅上口的年代。當思念的音符慢慢繚繞出人間有情之感,我們也不自禁跟著哼上幾句關於月圓、圓夢、圓滿的念想,「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她心房;看透了人間聚散,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3】

誰知這種追憶似水年華般的懷舊,到了下半場竟搖身一變,在團員紛紛換上卑南族服、戴上花環,以族語華麗獻唱後煥然一新。團員先是演唱陳建年創作的族語歌〈美麗的情懷〉——據其介紹,是首描述部落生活如何美麗的歌曲。樂曲中有不少段落以此起彼落、合唱、重唱的「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繽紛、和諧地組成,營造出部落特有的悠遠、輕快與閒適。

尤其演唱時,歌者進一步將「Vali~qa kauikaui」(微風、樹林)、「qa ttalun qaput」(草原、野心)等歌詞拉長,使得一種待在部落、好好生活的感覺愈加鮮明。若再搭配陳建年為此曲所畫之三名女孩在高處眺望部落山河地景的素描,【4】也讓未能親蒞創作者部落的我們,仍能在歌聲、畫作、歌詞的層層演繹及團員陳惠琴「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蟲鳴鳥叫」【5】的妙評中,逐漸有所想像與憧憬。

在演唱下一首歌阿美族語的〈海邊撿貝殼〉前,團員有先提到,徐美花是三人中唯一的阿美族人,因此她想「收復失土」。雖然這番旁白相當俏皮,但藉此過程及接下來阿美語、卑南語歌曲的穿插演唱,則可見其欲透過演唱來對照二族音樂文化的野望與嘗試。事實上,雖然台東有許多阿美族、卑南族人,族群文化也有相似處,但藉著音樂會的編排,聽眾便能感受到二者語言、文化的諸多差異。

在這首海邊採食的歌曲中,相對於前曲「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營造出的悠哉閒適,此曲的配樂、編曲更為熱鬧,節奏更重,且有些許華麗的鋼琴變奏及許多「na lu wan」、「ho hai yan」等虛詞的合唱。因而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在歌者解釋說,有好多海膽、章魚等豐富收穫時,好像也略能想像與領會眾人穿梭海潮、海浪間,快樂忙碌地拾貝的豐足心境。

在團員形容這首阿美族歌曲「像海浪一樣」後,接續的卑南族歌曲〈唱我故鄉〉與〈媽媽的花環〉聽來像是接續的組曲。〈唱我故鄉〉如團員所說,也是形容族人生活的部落如何美麗,但透過格外優美的女聲唱腔、漂亮自然的轉音、合音,很快就發現這首歌和〈美麗的情懷〉視角與調性的不同;一者宛如純真小孩徜徉風中,在部落快樂、自在地生活;一者宛如幾位風姿綽約的卑南族女子以不同音頻、富韻味、微柔媚的歌聲自信展示出美好的自我及美麗的家園。

尤其,「muarikan a gung kaddi mi-ara-ar dda talun(田野茂盛,綠草放牧著牛群雖然都是在形容部落之美);lumai na vulai mungalungalun qi vinalian(美麗的稻穗,迎風揚起波浪)」【6】更彷彿透過部落土地與農作的豐美隱喻自身的美好,使得女性、土地、家園、孕育的意象環環相扣,交織呼應。到了最後的「masiverver na qapui palakuan kiattevung dda puabiau(聚會所升起熊熊營火,族人們迎接祭典到來),senai da qina-qina-qan temarvetheteng kaddi nirangran(母親傳唱的歌曲,依舊在心中迴盪)可謂以營火、祭典加強期盼人丁興旺與歌謠傳唱直到永遠的想望。

接續的〈媽媽的花環〉,先以吉他前奏營造出如在營火邊唱歌的溫暖感,恍若呼應前曲末尾的營火印象,爾後團員以字正腔圓的華語合聲演唱主旋律,並於副歌時回歸前一曲富女性韻味的唱腔;主旋律第二次則以族語演唱。整首歌相較前曲,凸顯戴花環歌唱在卑南文化中珍重的意涵:「我要戴上花環和媽媽一起參加慶歡(parenang mi kan nanali kurenang masangal);手拉手 心連心 齊跳舞 大聲來歌唱(madikedikes mukasa muwarak a pakireb semenai)」;【7】接著,透過「na lu wan I ya na ya o hoi yan na lu wan I ya na ya o-I」等不斷重複的虛詞來表達族人歡聚、一同歌舞的情景,進而呈現出一種整體的和諧感。

最後,若說這兩首歌為卑南族女兒之聲,接下來的〈姐妹花〉與阿美語版本的〈蘭嶼之戀〉(因重新填詞而名為〈月夜思郎〉)或可視為心中有愛的阿美族媳婦之聲。團員介紹此曲時說到,其部落有許多阿美族媳婦,而〈姐妹花〉一曲不僅融入了阿美族的節奏感與歡快的氛圍,更在主旋律的填詞加入愛情的美好甜蜜;最後一曲〈月夜思郎〉曲調來自陸森寶,阿美語的版本聽來少了點哀怨,顯得輕快一些;思念愛人的餘韻繞樑也呼應音樂會上半場的〈月夜愁〉、〈城裡的月光〉等台語、華語老歌,藉此聽眾們也能在阿美族、卑南族人以音樂凝望彼此,進而交響、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到族群文化不同,以音樂詮釋愛情、歌詠家園的角度、氛圍也不一樣,這樣的參照令筆者感到相當有意思。

綜言之,此場音樂會表面上看似佳節前夕,隨興自然、輕鬆愉悅的演唱,實則蘊含縝密、熟稔的採編,把台灣不同族群、文化關於月亮的歌都納入其中,並以自己及自己族群文化的角度呈現出來。另一方面,透過阿美族、卑南族歌謠彼此的交響與對照,我們也能感受到此兩族群間密切、有如家人般的關係。同時,其他族群的聽眾也藉由這些歌曲中描述的部落生活與心靈世界,對媳婦、女兒、女性、婦女在部落的角色與姿態有了更豐富的想像與認知。的確,這些歌謠對女性、土地、家園的珍視與歌詠,頗值得做為漢人文化主導之當代東亞社會的借鏡。

註釋

1、團員中的李諭芹、陳惠琴來自卑南族南王部落,徐美花來自阿美族都蘭部落,丈夫為卑南族。

2、歌者們自抒,上半場的歌單「很慢很靜」。

3、摘自〈城裡的月光〉,許美靜原唱。

4、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452356078720546 (陳建年粉專)。

5、摘自團員旁白的台詞。

6、這段〈唱我故鄉〉的歌詞摘錄自《南王姐妹花》專輯,為陳建年作詞、作曲。

7、這段〈媽媽的花環〉的歌詞摘錄自同上,為陳建年作詞、作曲。

《南王姐妹花鐵花村音樂演出》

演出|南王姐妹花
時間|2021/09/17 20:00
地點|台東鐵花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