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田納西的棉花成了劉守曜的洋娃娃《我的洋娃娃》
5月
27
2015
我的洋娃娃(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4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每回搬演經典翻譯作品,總會出現「究竟要忠於創作背景、創作精神,還是要回應當前時空環境」、「要如何找到原作精神與當代背景之間的平衡」、甚至是「該用何種距離面對當代背景」這一連串值得再三斟酌拿捏的問題。而對於劇評來說,該不該回溯原點,該不該以原作眼光看待改編新作,還是該以「作者已死」之準則斬盡任何來自作品前世的記憶,又成了另一個問題。

2014年參加日本利賀藝術節亞洲導演單元所創作的《我的洋娃娃》,遵守了藝術節「不可更動情節」的遊戲規則,讓我們看見作品意欲在原著精神與當代時空中取得平衡的創作初衷,以及兩邊都不想放手的強大野心。如今回到台灣演出,又為劇中文化痕跡、社會背景多添上一層:既有田納西.威廉斯原著《滿滿二十七輛車的棉花(27 Wagons Full of Cotton)》(以及與《我的洋娃娃》標題更為接近的電影版《Baby Doll》,由劇作家本人親自改編)之性別、階級關係;又有劉守曜依演出場地(利賀藝術村之「利賀山房」)量身訂做的空間規劃,接近能劇傳統的舞台結構,以及一抹風格化的表演痕跡;最後,當然還有因著導演與觀眾之共同文化記憶,而被輕易拾起的當代全球化/資本化/台灣現代化隱喻,如女主角總是在尋找的可口可樂、Hello Kitty,洋娃娃出口加工廠,又或者是台詞中三不五時出現的新聞話題與時事政治梗。劇情雖未有明確的時空背景指涉,劉守曜也並未選擇將原作完整地移植至另一特定文化場景,但這些若隱若現的線索、痕跡,卻以一種點到為止的方式,給予觀眾更多詮釋自由。

儘管編劇石婉舜曾在節目單上表示六十年前田納西.威廉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下女性與階級的刻畫,已不符合今日的權力與慾望關係。現代社會資本主義更深入人心,而女性也因著教育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如此的社會轉變,讓編導決定以此做為改編的切入點。但若我們只是將《我的洋娃娃》視為《滿滿二十七輛車的棉花》之古今對應之作,以當前(以台灣為主要背景的)全球化政治、社會、勞工、女性處境,回應六十年前美國農業城市的政治、社會、勞工、女性處境,想要在如此非寫實、風格化的視覺場景與表演身體中抽絲剝繭,勾出換了個面貌的核心精神,那麼也許《我的洋娃娃》並無法滿足這樣的意圖,在編導的野心與企圖下更顯得空虛。我們既已無法將其置放於六十年前的美國,但對於作為全劇主軸的性別、勞工處境,以及時不時在台詞間影射的當代背景,卻又是重重提起,輕輕放下。資本主義所賞賜的訂單、被時代淘汰的加工廠、陷入生存危機的勞工──儘管在火災案過後,我們一一瞥見這些線索浮現,但它們始終在劇中沒有任何重量,只是角色隨口帶過,立即被其他荒誕場景、台詞所蓋過的名詞而已。至於那些信手捻來的新聞時事,更是可有可無,以太過貼近社會現實的關鍵字,錯亂了從戲開演前兩名演員端坐舞台兩側、等待觀眾進場就已建構的異時空、非寫實氛圍。

不過,即使如此,《我的洋娃娃》七十分鐘緊扣了某種算計過的「恐怖平衡」,卻成了我對於這齣戲最深刻的感受。在拋下任何(無論過去或現在、美國或台灣)政治、社會意涵後,反而更能以「舞台上的當下」來理解這齣戲。有著方正格局的東亞式梁柱飛簷,對應著舞台後方不規則堆疊、大量複製、直往上衝的工業泡泡,木質建材之古樸也對應了塑料、泡棉之化工質感。舞台上另一醒目道具,是最常用來處理權力關係的翹翹板,但此處卻也成了情慾戲的主要場景。兩位男主角各自與女主角在翹翹板上,有時親密、有時疏離,有時誘惑、有時抗拒,有時在同側依偎、有時在兩側對立,彼此在進進退退間找尋平衡。這般有來有往的流動關係,同樣也出現在幾段如探戈的舞步、走位中,搭配著看似平淡日常的台詞,腳步卻是場暗潮洶湧的勾引與角力,以腳尖畫圓在地上勾出的迂迴黑印痕,不但為說過即忘的話、轉瞬消失的時間、眼不可見的情慾,留下真切存在的證據,也再度以一個又一個的圓弧,再度對應了舞台立面梁柱的方正格局。就連三位演員穿著紅藍綠黃的基本原色系,似乎都有著各自鮮明、卻也彼此對應的可能性。

去除了情節鋪陳與場景指涉,對我而言,這種精心算計、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的微妙平衡,正是《我的洋娃娃》劇中角力最獨特之處。破除了過往探討弱勢族群(無論是勞工或女性)常見的二元對立,以「反抗vs.壓迫」作為唯一的角力形式,正像是劇本中原本對立的男女關係,被加入了另一名男子,三人之間各有心計、各取所需,時而結盟、時而對立,原本弱勢的角色有了一絲施展空間(特別在呂曼茵的表演上更是發揮地淋漓盡致),強勢的角色同時卻又有著弱勢的身分(如縱火者一度失去訂單,工廠經營也陷入危機),像是流動交錯的翹翹板、舞台上相對應卻又彼此平衡的視覺元素,不禁也令人好奇著:這是否才是編導隱而未明的「當代回應」?以一種更複雜,且彼此牽連的眼光,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當然,劇中「翻轉女性自主權」之企圖,不免讓觀眾對於這位參雜著純真、荒謬、心計的女主角有了更多的期待。《我的洋娃娃》以女主角之獨舞開頭,也以女主角之獨舞作結。有趣的是,劇中女主角看似在兩個男人間陷入類似的關係模式,想要擺脫卻只是再度乖乖交出(或是刻意算計換取)自身自主權,但開頭真正的一人獨舞與結尾時抱著娃娃獨舞,似乎又暗示了某種心境上的轉換。只可惜,正如同全劇諸多細節線索,並未多加著墨,反而是在其獨舞姿態中,切斷了與外在世界的一切連結,沒有了可口可樂、沒有了Hello Kitty、也沒有了就某種程度而言像是道具一樣配合演出的兩個男人,完全深陷內在自我中。或許這正是這齣戲之結論。相較於零碎散落、等待被破解的時空背景線索,《我的洋娃娃》寧可更聚焦於人性內在,而非外在時空點綴,在那與外界隔絕的時間,試圖與半世紀前的原作相連──只是卻又放不下,無法徹底地隔絕。

《我的洋娃娃》

演出|創作社劇團(劉守曜)
時間|2015/05/16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劇一方面如實描寫現代社會架構下更加複雜的性別權力結構,另一方面卻用風格化、符號化的表演過度僵化、簡化這些模糊曖昧的關係。(吳旭崧)
5月
22
2015
五O年代的舊文本比起現今改編的「新文本」,早已企及編導所想要表現女人自主不受命運操弄的形象,反觀新的改編文本,加入馬英九、選舉、「敦親睦鄰」等時事話題,引起觀眾訕笑外,對於文本的內在意涵是否真有加分的效果?(葉根泉)
5月
18
201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