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與「異」《下一個編舞計畫III「純.舞蹈」—發現創作新鮮人》
10月
15
2014
下一個編舞計劃III/異鄉(陳又維 攝,周先生與舞者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2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相較於上一屆「下一個編舞計畫」由策展人周書毅提出「編舞!還有什麼可能?」,這一屆的主題「純」,在概念到呈現上,無疑有了更清晰的聚焦。第一週節目,邀演的編舞者,謝杰樺《舞者與編舞者》有意模糊舞台界線,帶有實境意味地,坐在工作桌前與舞者邱鈺雯問答(主要圍繞在生命階段與舞者身體困境的問題)發展出動作,藉以提出「編舞」,究竟是存在於創作關係中的哪個位置,以回應「純」。田孝慈的《她們在眼睛的角落挖了一個洞》與林素蓮《邊緣人物》,前者延續其《旅人》(2012)以來濃厚的角色性,然而從過去獨舞的、內在幽微的探索,轉向藉一襲白長衫女子仨之間的隱微關係;林素蓮藉由素人舞者,融合其擅用的手式語彙、街舞,通俗文化元素,在一個散落滿道具服飾的舞台上,以樸實的身體,演繹社會的「邊緣性」、舞蹈的「邊緣性」。

三位編舞者就形式、角色,或身體,提出三種回應。第二週徵選《發現─創作新鮮人》的五位編舞者,卻呈現了更有意思的面貌。吳宜娟的《一一》題目來自楊德昌同名電影。電影《一一》中,男孩反覆持相機拍下的人物背面,像是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那一幅著名的《Not to be Reproduced》,無法再現的,如何藉鏡位的觀點,給出另一種觀看的視界。吳宜娟藉由回到身體性的影像的質地,開場時在舞台上短暫環繞,在台前三盞燈束投射下,至深處投上影子,由分裂到同一;細微腳步後,是手反覆黏附住衣服布料、既而脫開的過程,進入到長段的,雙手相互抵禦的主題動作。特別的是,因為這相互拮抗的、框限之力,使得身體在能量性的展開過程中,有了一個外與內的張力關係。燈色轉換,轉紅。《一一》結束在一段車軌風景的影像,並同樣從分割的畫面終至同一。吳宜娟繼上屆《見夫》中與張靜如雙人從形式之拆解呈現「規」的問題,這次轉而回到了劇場中身體狀態之尋索。

《異鄉》是蘇品文持續面對的題目。一雙高根鞋,高腳酒杯,桃紅光下,強烈的舞曲拍點中,編舞者的金色長髮披覆在盡已裸裎的背。以背面示人,不管是站立時或趴伏,上半身前傾埋沒;第一大段,幾乎僅見下半身的臀骨雙腿為動作的主題,腳步、延伸、彎曲,令你像是自一個人的底下,仰看之視角。蘇品文站起後向舞台深處走去,套上鞋,套上白色薄洋裝,開始在空間中款擺。《異鄉》調度性別符號,卻像翻轉一個「袋子」那樣令觀者既切近又遠離了符旨(「……形式與內容、包裹與被包裹住的東西其實是一體的。這個過程引導我小心翼翼地把真理從文學作品中拉出來,就像孩子用手將襪子從『袋子』裡拉出來一樣。」──班雅明〈長統襪〉):舞池中的女子與其意符背面,第二段在〈流浪到淡水〉歌曲中的顛盪搖擺,進而,在突然轉過身來之後,那遮蔽在頭臉上,像服喪者的那一層黑色頭紗,所隔去的臉容所指。

王玟甯的《手》和林修瑜《一刻》同《一一》相對地回到身體性的感官性的表現。王玟甯藉由手,輕觸、推移著台前一個浸濕有水的睡枕,令水漬痕跡慢慢地留下,不時有安慰安撫的姿態像嬰孩,繞過台前、再對角折返來到舞台深處光暈籠罩住,長段透過抱擁擠壓枕頭而湧濺起水花下,身體釋放動作能量。《一刻》的林修瑜開場時則在懸掛的光下將自己成為大塊的陰影,而後集中於胸和肺腑間的移動,狀態之蓄積。這樣的對於身體性的探索曾在上一屆《創造下一個風景》中余彥芳作品《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Ⅱ》,看見精采的呈現。而在這屆「純」的提問中,不約而同地成為了幾位年輕編舞者之所嘗試。最主要的挑戰,會是身體在作品之中的層次展開,與表演時的能量掌控上;但的確,她們進入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領域。對我來說,其中又以吳宜娟的《一一》在劇場的整體營造上最為完整。

最後一齣《再見吧!!兔子》則是編舞者劉彥成今年中曾赴西班牙Beta Publica發表的作品。一如作品所挪用德語「Tschüss!! Bunny」與其音聲的中文語意的詼諧衝突,這一支開始於男女舞者(10/5晚場女舞者簡紫婷)身著西裝襯衫與洋裝推開一捲綠色草皮起,在舞台前橫置的草地上,在〈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團結的人民永不被擊潰)的澎湃歌唱中,跳著極不相襯的滑稽的舞步;男女翻滾捲起了鋪墊唯露出雙腿,像繾綣又像相互壓制而後再次翻開,手勢仿造兔子跳過了綠地,偌多默劇般的動作過程,劉彥成走進底處黑暗之中,燈再亮起臉上盡塗抹著白色的粉末。《再見吧!!兔子》帶有的濃厚舞蹈劇場風格,可見編舞者對於形式語彙的調度掌握,藉由輕盈的戲劇效果,扞格政治性的隱題;透過草地橫置、到最終朝向觀眾的空間轉換,男女舞者來到台前,褪去全身裝束,作為最終諧諷的方式。從《一個房間》(2013)到《兔子》轉換學習截然的風格與形式,如何得以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語彙和關懷命題,我想是編舞者持續在摸索形成的。

作為帶有策展形式的創作發表平台,2014年的「下一個編舞計畫」顯得其製作面上愈加地精采。尤其一提的是燈光設計莊知恆,在某些編舞表演者的侷限之處,有效透過了光的調度補足。對我來說,一個有意思的觀察是:如何在回應策展的主題與進入製作工作之際,呈現其「純」之中、之外的「異」?第一週呈現較多種回應,但近年作品中,在探索編舞、尤其權力位階關係的《舞者與編舞者》前,已有布拉瑞揚的《搞不定》(2013);而身體邊緣形式、挪用現成物或通俗文化的《邊緣人物》前有李銘宸《Dear All》(2013)到《擺爛》(2014),如何對話與超越?而《發現─創作新鮮人》除去最後一支(《兔子》相對來說是編舞者在其創作脈絡下進入到發表平台,而非在平台上所展開),無獨有偶都是獨舞,《一一》、《手》和《一刻》又有其近似的形式和試驗走向。林素蓮受訪時提到的一段,可作為註解:「一開始書毅(策展人)找我說明主題是「純舞蹈」,我想說,嗯,那大概是自己獨舞,找自己身體這樣。〔……〕我排非常多其他編舞者的舞,每次編舞者都會說,找一個什麼樣的感覺,我就去旁邊想,每天都在找自己身體的感覺。後來就想,那幹嘛還要一直做同樣的事情?」如此,如何在策展機制中,進一步追問、提出「異」的可能性;對我而言,蘇品文的《異鄉》或是在這兩週作品中,呈現與個人創作思考、同時與這屆「編舞計畫」最有意思的對話。回到那一個轉身過來的背面,那藉由藝術創作才得以再現,無法再現之觀視之點,一個翻開的符號口袋,「下一個」觀看的方式將會在哪?這些差異的問題,會不會其實也是一個「純」的問題 。

《下一個編舞計畫III「純.舞蹈」—發現創作新鮮人》

演出|吳宜娟、蘇品文、王玟甯、林修瑜、劉彥成
時間|2014/10/05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二館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