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形相違的求道之路《流浪者之歌》
3月
04
2013
流浪者之歌(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35次瀏覽
葉根泉(特約評論人)

19年前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1994)首度演出時,台灣舞蹈界正盛行「東方的身體觀」──捨棄一向慣用以西方為師的技巧與形式,想創造有別於西方,屬於自身的表現系統。這股風潮台灣舞蹈界的代表由最早的林秀偉,後來的劉紹爐、陶馥蘭,甚至前一輩舞蹈美學的林懷民和林麗珍為代表。而《流浪者之歌》所呈現的印度東方的題材,配合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原著小說Siddhartha,將佛陀成道前的歷練過程轉化成舞作的內容。19年後,搭配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Ensemble Rustavi of Georgia)現場演唱,是否能將此一求道之路更臻完善,提煉出更深邃的意境,值得再三檢證。

身體做為一種表現的載具(vehicle),如何在舞台上彰顯可見(visible)/不可(invisible)見,可見的是以身體的技術與線條,外顯求道過程的艱辛痛苦掙扎;不可見是直指精神的內涵,求道的證悟與棄絕我執到重新找回一個原初完整的自我,終至涅槃的境界。林懷民在舞台上安排了一位從頭至尾始終站立、被從天傾洩的黃金稻榖拍打著身軀的修行者(或是直接映照佛陀的身形),彷若以他的觀點回溯這求道過程的總總。但整個求道的路徑在取其「形」的狀態下,是否能與其「神」相契合,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傳遞給台下的觀眾,就需像佛陀所言「不要盡信我」的話語,要一再檢證體悟,體察是否有誤;亦如赫塞原著中,悉達多(Siddhartha)與其如影隨行的戈文達(Govinda)兩人相互的辯證,闡明對於證道的領悟一般。《流浪者之歌》僅單一呈現求道的困苦,而非拉出對自身懷疑、思辯、理悟、矛盾、推翻、再建立的過程,最後悟道後的歡欣騰躍、將飛瀑般的黃金稻榖奮力撒向天空祝禱的力道,這般節慶般的印象只重複雲門舊作《薪傳》裡頭的彩帶舞獅,和找到解脫、與生命之流和諧共處的形體閃爍著光輝,相去甚遠。

先談到「形」。雲門舞者一現身在台,以低緩躬背來表達行者經長途跋涉才來到洗滌淨身的〈聖河〉之畔;但男舞者頂著現代人的髮型,即使無法要求要像苦行的沙瑪納一樣,削髮剃度,在視覺上,就難以讓觀者信服,進而更無法投射感同其旅途的艱辛,那樣的辛苦只是外相而已。這樣的只有外表形似,而內在空泛最明顯是出現在〈樹祭〉一段,要表現出神靈降臨乩身,用樹葉鞭笞苦行,舞者如無法拋掉日常生活的面具,進入狂喜(trance)高昂的精神狀態,這樣誇大的鞭笞自身的動作,只有虛張聲勢而已。

續論及「神」。陳雅萍在1997年一篇〈尋找東方──十年來台灣舞壇東方身體風潮之初探〉評論,便一針見血指出《流浪者之歌》的問題:「舞蹈家在追求內在的純淨時,往往無法割捨外在的裝飾。當身體應專注於存在與經歷時,卻又被要求擺盪在存在(being)與扮演(pretending)之間,而觀眾的心理在不斷地被迫抽離的狀況下,很難感受到真正的感動。」這真的是大哉問的問題!如何進入到存在(being)的狀態,又能展現(present)在舞台上,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提供了一個創作的門徑:在你自己裡頭發現某個古老的實質體 (ancient corporality),此實質體經由祖源關係與你密切相關,因此,你不在角色裡,也不在非角色狀態,那是召喚原初記憶的過程,我們必須往回走才能找到它。

而此次共同參與的魯斯塔維合唱團便提供了最好的實證。他們蒐集傳唱喬治亞傳統的民歌,既保存原有的特色,更發展出更細膩、純淨的合聲,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世俗與神聖的藩籬。就像《流浪者之歌》不再只侷限於佛陀悉達多求道的原型,經由赫塞的轉譯,再由林懷民以身體動作來詮釋,融合喬治亞深沈動人的民歌,應該可以進一步拋棄外在的形式,真正回歸到內在自我的源頭。

相信到那個時候舞者不再只是以一貫猙獰、極欲掙脫的表情來表達痛苦,而真的能將外在的技巧化為「不忮不求」,像王榮裕以低眉斂目、專注一致的「無表情」來表達臨在(being),如《心經》所述「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更臻神形合一、內外一致的意境。

《流浪者之歌》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13/02/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