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政治與性別《愛的兩國論》
9月
30
2015
愛的兩國論(讀演劇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5次瀏覽
鐘煒翔(政治大學法律系學生)

政治與愛情,如何證明兩者相等,是這齣戲的主軸。我很佩服編劇兼導演周翊誠將政治與性別這兩個議題綁在一起,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摔個粉身碎骨;正是兩者絕不相等,所以觀眾期待創作者給一個說法,至於觀眾接受或不接受,既重要也不重要:重要在於創作者的政治主張是否被觀眾認同,不重要則是觀眾並非被動而是能藉由發展自己的感受,達致這齣戲的所期待的效果。

戲中將民族國家這一個近代產物化為一個又一個的人,當然透過擬人化再製一種國家想像不是新鮮事,好幾年前即有Axis Powers Hetalia在台灣的動漫圈形成一股風潮的先例,此文化現象混合了同人誌文化、腐女粉絲、cosplay愛好者等各式群體,在將國家擬人化的過程中產生3D世界與2D世界的特殊關係與想像,比如性別設定、個性、家族關係等。只是不同於在動漫社群裡讀者可以自由選擇各國家之間的「配對」(某些基本設定如性別則是共識,但也可能「性轉」),在本劇中基本而言觀眾看著劇場中的一切,所見皆是創作者的主張透過演員「演算」出來,創作者像個走鋼索的人在說教與闡明立場之間搖搖擺擺地,舞台設定成教室裡的黑板則產生另一種權力關係的遐想。

無論在APH或是本戲中,台灣都是一個女人,而中國/大陸則是一個男人,設定本身承載的政治意義,反映國際關係與性別政治的相似之處。林子恆與賀湘儀兩位演員在「扮演」狀態的進進出出更是有趣,其中的後設性足以讓觀眾理解所有的外在都是被建構的,沒有真實。只是當國家被擬人化時仍然複製社會對於性別的既有印象,無論是將美國和日本比喻成乾爹或金主,中國成為一個亟欲擺脫的恐怖情人前男友,種種簡化的國族性格與性別權力對應國際現實的僵化想像,忠實反映父權思想對台灣社會的深刻影響。

戲裡女性(台灣)永遠無法自主獨立,是個強烈的象徵,悲哀在於金錢所隱喻的資本主義世界讓國家與女人受困在結構(國際政治、父權社會)之中;而性在戲裡仍被視為女人生命中無可挽回的重大傷害,那是將現實政治中某些作了即收不回的政治決定比擬成「女人的性」,社會上男賺女賠邏輯依然成立。

創作者小心翼翼地不讓民族主義氾濫(雖然對於男人的刻畫反映台灣的集體焦慮),卻在性別政治上超越不了既有框架。弔詭在於政治現實盡量符合島內現況,結果使得既有的性別強弱關係沒有被翻轉,男人掌握話語權甚至鞏固對解離症的污名;但《愛的兩國論》確實走在鋼索之上,因為退出這層扮演後是由賀湘儀來設定演算規則,只是這規則產生的壓迫是無差別的。

故事的結局,雖然嘴巴裡說是個妥協的結束,但那個被描繪出來的政治進程對我而言是個美好的未來(我認同關於台灣終將獨立的政治立場)。真正的世界沒有結局,下了課,聽完了故事,關於性別的抵抗,關於國際現實的抵抗,仍然要繼續。

《愛的兩國論》

演出|讀演劇人
時間|2015/09/19 14:30
地點|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島嶼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角色基礎不全的狀況下,兩國並未因演員的肉身、呼吸、行動而被賦予主體,反而因全戲概念先行,結論預先取代過程,兩人被迫成為政治象徵的載體。甚至,純就國家/際政治角度而言,簡化了政治──不僅簡化了「性別的政治」,也簡化了「政治的政治」。(吳政翰)
10月
19
2015
從前面那些脈絡而來,直接貼著台海兩岸的狀態去理解,最後的最後,這終究是一個編造的、想像的結局,無論再怎麼樣的美好,現階段而言,只能用編造、假裝的方式,才能夠讓結局得以圓滿。(林立雄)
10月
01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