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兩國和平論《愛的兩國論》
10月
01
2015
愛的兩國論(讀演劇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9次瀏覽
林立雄(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以黑板漆為材質,塗滿在長方、正方Cube上,演員更是穿梭在背板、地板即是黑板組成的舞台上演出著。鐘聲響起,《愛的兩國論》刻意地營造下課的狀況,賀湘儀、林子恆所扮演的女人、男人,在開場,從兩個黑板上所繪畫的女生、男生人形中,浮現出來,與觀眾分享他們對政治的想法。黑板上寫的大大的寫著「兩國論」,很明顯的,這個作品所觸及的就是政治問題。男女二者不滿於課堂的講解想要討論「兩國論」,女人卻堅決地在男人準備談論「政治」時說出「不要在課堂上談政治」、「政治是敏感的」等字眼,在「兩國論」之上,女人認為「愛」與「政治」之間是能夠畫等號的,於是男女二人在妥協之後,將兩國論三字加上了「愛的」二字,藉著男女關係,推演愛情與兩國政治關係。

戲中的結構由五個晚上的「戲中戲」,以及部分出戲狀況組織而成,一個一個晚上,一對男、女的關係在「演算」的過程中慢慢清楚,一開始,由女人訂定了規則,並相當有自主意識的,認為自己要離開男人,不需要男人就得以獨立生活,但在這個「競賽」和遊戲中,男人開始狡詐地在女人所在的空間中,開始設置滿自己所購置的物品,奪走經濟主權,而這正是女人離不去,一步步走向無法獨立的開始。遊戲一個一個晚上接著越演越烈,剛開始,就像是一場笑鬧劇,詼諧的、調笑的進行著,中間演員也會不斷利用出戲的方式,終止這場演算的進行,在推演的過程中,不斷出現一些敏感的詞句,例如「界線」、「獨立」等明確的詞句,還有名詞解釋諸如「國與國特殊關係」、「人格分裂」等等,一步一步在劇中揭穿男人只是恐怖情人,掌握了女人的一切,這個狀態完完全全地扣合在兩岸的關係之上,令人無不感到毛骨悚然。

在《愛的兩國論》當中,「戲中戲」並不是什麼創新的手法,不過,「戲中戲」的整體包裝卻成了這個作品最有趣之處。利用教室的黑板,在劃線、貼上國旗、黨徽標籤等過程中,形成一男一女之間的差異,發展出一系列的推演,尤其又一男一女,兩個相對的性別作為顯而易見的比喻,一開始看來最有自主意識,看似最有領導權的女人,最後在男人一步步的圈套設計下,只能夠成為一個「精神分裂」患者,分裂為渴望獨立以及繼續依存兩種心理狀態(有如台灣的藍綠惡鬥,面對統獨的兩種聲音),並從一開始的得以自主的控制自我,最後女人完全被男人掌握而無法自主的離去,而在第四個夜晚中,觀眾也能看到,在最後美好結局之前的嘗試,不過只是暴力、占有,所有的家具擺設都是男人欺騙女人換來的,四處翻找,到處都是繩子、刀子、鹽酸等等,無處不是個危險的所在。

第五晚,我以為這個故事已經必須做收尾了,畢竟這一切的男女之情,比喻的就是台海兩岸毫無解套的狀態,但在第五晚結束後,男子卻告訴女子他並沒有失敗,而是清楚地證明了愛情與政治其實還是能夠畫上等號,雖然就其中的問題意識與男女情愛的扣合,已經具有相當明顯的預設立場,但,在這個預設立場之下,利用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展演兩岸之前的關係,比擬相對是適切的。雖然劇中對於性別的刻板沒有相對好的處理,舉例來說女人為何又是一個見錢眼開之人?甚至是女人在劇中好像被當作是一個上了床就一切無事的人?但,或許這些可能就是預設好要來談論「兩國」的,可以不必在意,但也可能必須思考。第五個晚上的最後,當經濟、安全一切都被男人完全掌握之後,女人在最後一晚指控了男人帶給她的性病,兩人的衝突在一巴掌中結束。這個結束,像是在告訴觀眾,這對男女的關係有如海峽兩岸的關係,似乎沒有任何的解套方式。這個故事來到這裡應該怎麼收尾呢?

如果不是獨立就是統一了吧?

結局不是獨立,也不是統一。結局的一剛開始,我看見了編導似乎要給這部作品一道光,用了「編造」方式,給了男女關係一個和平的結尾。「男人發現自己不再穿紅色,女人發現自己也不再穿藍色、綠色的衣服。」在這個旁白之中,顯而易見的是,編導渴望在最後強烈的衝突之中,給舞台下的觀眾一個美好的結局,男人女人(兩國)之間有了自己的樣子,不再互相牽制。但,從前面那些脈絡而來,直接貼著台海兩岸的狀態去理解,最後的最後,這終究是一個編造的、想像的結局,無論再怎麼樣的美好,現階段而言,只能用編造、假裝的方式,才能夠讓結局得以圓滿。這個作品之中觸及的層面因為感情的模擬而讓情感太過彰顯,尤其是一個歡樂的結局,卻難以讓人展開笑顏,但對我而言,這個作品的精神或許就在於此,就是因為人們有想像,反而大大地凸顯了當下的無奈以及悲傷。演算結束後,男女又回到黑板上,這終究只是一場沙盤推演的過程,從劇情的剛開始就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場戲,一個想像的過程,只是,在這個具有傷痕的情感上儘管笑得再用力,不免又撕扯了傷口,讓兩岸政治現狀的無奈被對比得更加清晰明顯,更諷刺的是,這清晰明顯的只是模糊不清的答案。

不過,就是因為太過疼痛了,我們才應該去正視這一道刻意被掩飾的傷口。

《愛的兩國論》

演出|讀演劇人
時間|2015/09/26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角色基礎不全的狀況下,兩國並未因演員的肉身、呼吸、行動而被賦予主體,反而因全戲概念先行,結論預先取代過程,兩人被迫成為政治象徵的載體。甚至,純就國家/際政治角度而言,簡化了政治──不僅簡化了「性別的政治」,也簡化了「政治的政治」。(吳政翰)
10月
19
2015
創作者小心翼翼地不讓民族主義氾濫(雖然對於男人的刻畫反映台灣的集體焦慮),卻在性別政治上超越不了既有框架。弔詭在於政治現實盡量符合島內現況,結果使得既有的性別強弱關係沒有被翻轉。(鐘煒翔)
9月
30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