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展示場《蕩寇誌》
Dec
22
2014
蕩寇誌(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4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蕩寇誌》敷演《水滸傳》七十二回以後。《水滸》是我的愛書,但每每讀到後半,總是稀哩呼嚕帶過。前半對眾家好漢的描述酣暢淋漓,他們橫眉豎目對抗朝廷腐敗社會不公,令人傾倒,而後半讀來總相對教人煩鬱不耐。張大春在節目單上說得好:「觀眾......明白英雄之所以末路乃是受到權力的誘使、瞞騙和欺壓。」這招安一事,怎麼看就是朝廷想讓四大寇自相殘殺設下的局,一廂情願想「從良」的梁山兄弟,自然搞得灰頭土臉,英雄氣短。

作為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系列最後一部,《蕩寇》之劇情(受限於原著)如張大春所自白的乏善可陳,但他仍寫出一些意思。像是浪子燕青與名妓李師師的對手戲,李師師好整以暇地逗弄著有求於她的燕青,販賣肉體的青樓女子反過來要求男人在自己面前寬衣解帶,大吃帥哥豆腐,燕青頓時成了不知所措的少男,像是為了兄弟情義而忍辱負重,傳統男女權力關係在此反轉,也調侃鬆動了水滸裡的陽剛氣概。

此劇最亮眼之處,莫過於人物的造型設計。主要角色幾乎每次上下場就換上新的行頭:織錦繡花、水鑽亮片、羽毛鶴氅,極盡華麗之能事;做工之細膩、設計之精巧不重複,每套服裝出場,都讓人在心裡讚嘆一聲,難怪舞台前方要延伸出一伸展台,分明就是服裝展示大會。各梁山英雄在宋江操演點名間的初次登場,其造型儼然值得收藏的漂亮公仔,更像是模特兒走秀般,颯颯而行,亮相擺弄姿態,令人熱血沸騰。此外,服裝設計上也以小地方的出格與混搭,造成落差趣味,像是李師師的古裝,配上黑色網襪與時尚高跟鞋;遼國公主的裝束抽取戲曲中番邦與刀馬旦服裝的概念加以變化,讓她上半身仍背上幾個(卡哇伊版)靠旗,下身穿上絨毛短裙與毛靴,年輕俏皮。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跳跳床的使用。跳跳床隱於伸展台下,在【坦蕩蕩】一曲中,幾位只著四角內褲露出上半身刺青的梁山兄弟們在泡湯洗澡,跳跳床的區域為水池,於是幾位兄弟像是在跳水,也利用跳跳床展露身手耍弄拳腳功夫,以戲曲身段為基底,玩出許多趣味。之後在剿寇征戰中,跳跳床一度是陷阱,一度又像是敵營的出入口,這裡靈活轉化了戲曲過門檻的程式概念,創造與定義出另一種表演程式,(除了一兩處的空間定義較為模糊之外),十分精彩。

看戲的過程我常想到台灣歌仔戲的胡撇仔。胡撇仔在上個世紀被詬病為「胡來一氣」,主要乃因對異文化元素的使用(流行音樂、西洋樂器、西服和服等)過於隨興隨意,欠缺一統整的美學邏輯。但在歌仔戲早年長期被國家藝文政策打壓之下,胡撇仔應理解為民間藝人以極有限的資源、土法煉鋼對現代化的因應與實驗,其長期的實踐下,也發展累積了一些程式,例如流行歌曲的使用取代了戲曲人物的上下場詩。在《蕩寇誌》中我也注意到這個現象,即,流行風曲調的出現,很多都在每一景的開始/結束。然胡撇仔近十餘年在藝文資源的介入挹注下,開始將異文化元素以合理的情境加以包裝,並(在文化場的演出中)有專職的編曲人員統合音樂風格。《蕩寇》在音樂方面的嘗試,相對仍還在初期階段,即,京劇的歸京劇,流行歌歸流行歌,似乎尚未設法嘗試如何進一步銜接或調和兩者。最有問題的是,流行樂唱的部分,幾乎都是預錄好的人聲與伴奏,播放時演員突然失聲,變成對嘴,然後到京劇唱作時又切回原音,對比現場演唱的聲音質感,兩者大相逕庭,而預錄的部分又不甘寂寞地開得震天價響,卻弔詭地顯得蕭索刺耳。

戲曲音樂的磨合與嘗試需要時間,本來就不容易,(中國樣板戲之加入西方樂器與西方編曲配器概念是動員集結了多少國家的人才與時間才完成的)。但音樂是定義戲曲的主要成分,不容小覷。放眼當今文化娛樂界,流行樂早開始走中國風,京劇出現流行樂曲、或流行歌出現京劇曲調也不致突兀。只是在執行上,上述問題若能解決,這搖滾京劇必能締造當代的另一則傳奇。

《蕩寇誌》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4/12/1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傳奇劇場所能做的,不再只是於「跨界」這個黃花塚上不斷徘徊,而拋棄不了「京劇」(戲曲)這個包袱與重擔,就像《蕩寇誌》一般,不斷來回走動、切換於戲曲與流行音樂間,成為彼此拉扯的繩索。(吳岳霖)
Dec
31
2014
新穎劇團如何走向當代?如何打造獨樹一幟風格?沉浸於民戲的演出形式進入高度美學化的現代劇場該如何拿捏?都是該團必須面對之挑戰。因此《湘江夢》作為該團進入現代劇場第二齣劇作,企圖嘗試回應疑問,展現潛力,開創特色。
Oct
21
2024
一個十八分鐘的故事,經過四次輪迴,劇情的順序被打亂,又長出了更多的參差,在觀眾情緒隨劇情熟練的反覆之下,表現形式得到發揮。
Oct
18
2024
需要解方的「瘟疫」則可被解讀為五〇年代與九〇年代藝文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死亡威脅」——戲劇透過瘟疫的隱喻,向觀眾提出了一個系譜學式的問題:五〇年代「改良」歌仔戲、九〇年代(小)劇場,以及今日所面對的「瘟疫」分別是什麼?
Oct
18
2024
既無語言,又是簡單「英雄救美」奇俠劇情,《源.緣》除了舞台空間調度精彩,最核心的表演內涵是什麼?與《巧遇姻緣》相同,就在掌上功夫——操偶技藝。
Oct
17
2024
光影變化不但營造出撲朔迷離的陰間之路,為兩尊戲偶射出前方路徑以及沿路遭遇的瞬息萬面,也隨著光束並無形體的介質特性,讓戲偶不受實體空間之框架所限。如此一來,既解放戲偶,使其在空間中享有更大自由,同時又始終有所支撐與憑藉。
Oct
16
2024
戲文在歌仔戲既有套路中擴大結構,修改原本上而下、男性主體的固定秩序,將其退為遠景,聚焦在劇中角色如何追尋愛情,將角色歷程融入傳統橋段,歌仔戲的世界觀因而擴張,擁有個人存在之地。選擇風花雪月為題不等於馴服,而是召喚共鳴的策略,以此呼應常民美感經驗。
Oct
16
2024
劇情仍回到以生旦相戀為核心的框架中,玫瑰少年的議題似乎僅成為這段奇情戀中的一抹點綴色,不免覺得有些可惜。
Oct
15
2024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
Oct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