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身分思索之旅《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12月
04
2013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背包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5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背包客劇團成立於2012年10月,《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是編劇周力德以該劇本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之後,搬上舞台之作。劇情描述台灣背包客阿Wen前往北京,向當地人晶晶租了一間客房,在短暫居住三個星期之間,兩名警察上門檢查,因阿Wen與晶晶沒有辦理戶口短期居住,而遭警察帶走,自此打亂他的旅行步調。在這次中國的旅程中,阿Wen無可避免地面對國籍問題,無論是與晶晶的互動,或是與警察的周旋,對隔壁新疆人鄰居的揣測,同時透過對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回顧,京奧之旅成了一趟語言與身份的思索之旅。

整齣戲由兩條敘事發展而成,而語言是敘事的依賴。除了阿Wen北京旅程成一條場內的敘事線索之外,演出穿插了三場場間戲的場外敘事,透過 Monday的現身說法,跳出北京旅程敘事與鏡框,一方面回顧小時候與求學時的往事,另一方面直接與現場觀眾對話。場內的阿Wen就是場外的Monday,也就是「星期一」的京奧之旅。編導讓身份不斷在語言的符號中變換,從阿Wen的本名「尹啟新」,到以名字「新」翻成英文的「new」,再到「new」的倒反「wen」,或是「尹啟新」的倒反「新啟尹」的諧音「星期一」,再從「星期一」到「Monday」。編導的命名轉換試圖辯證身份與認同的絕對性。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能具備多種身份(命名與被命名),認同卻往往要求同一種身份。

晶晶一口連珠砲的北京「普通話」,不斷對照阿Wen字正腔圓的「國語」。晶晶與阿Wen的對話中多次觸及關於身份的問題,看似快要引起衝突,但卻從未真正發生。劇中沒有看到晶晶對阿Wen國語的質疑,也沒發生阿Wen對晶晶「標準」普通話的好奇,我們只有看到兩人不斷在詞彙的使用好奇地互相翻譯。真正的身份的衝突點出現在當國家介入的時候,在警察要求阿Wen填寫國籍欄時,阿Wen的遲疑(而最終還是妥協了)讓阿Wen花了更多的時間留置警局。

就空間安排而言,北京旅程除了警察將阿Wen問訊時使用下舞台的一張桌子之外,從頭到尾只利用阿Wen向晶晶所承租的客廳一景,透過阿Wen與晶晶的對話呈現發生的事,而觀眾則必須透過兩個演員所構築的語言空間想像「事實」。在牯嶺街小劇場的濃縮空間與高密度的語言裡,北京旅程的敘事線不斷引導觀眾一同經歷阿Wen與晶晶的認知、臆測、困惑與衝突。

鄰居新疆人的支線讓整齣戲的身份與認同有了更清楚的對照。阿Wen被警察的強制檢視身份的來由,與警察對隔壁新疆夫婦的高度警戒有關。京奧期間,在北京城內的新疆人、台灣人都成了北京當局高度敏感的「潛在風險」。因為警察的盤查,晶晶與阿Wen也一度懷疑鄰居正是策劃新疆爆炸案的主使,但場上從未出現的新疆人鄰居,一舉一動與「恐怖份子」的形象卻在語言與想像中帶領觀眾勾勒出來。劇末看似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新疆鄰居子虛烏有的懷疑,卻再次深刻反諷了語言、身份與認同間的荒謬。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以看似小品的格局,卻在形式上與內容上,以語言深刻觸及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身份與認同問題。編導試圖以輕鬆與友善的角色互動中(甚至警察最後輕易地放了晶晶與阿Wen一馬)超越國家作為身份的唯一認同。但我唯一的疑惑是,國家恐怕從來不這麼輕描淡寫。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演出|背包客劇團
時間|2013/12/01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力感,正是當事人無法輕易劃分是非黑白的身分認同命題。這趟旅程似乎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衝擊,但這道身分認同的申論題,僅能留待觀眾去玩味解析了。(陳志豪)
12月
10
2013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