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身分思索之旅《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12月
04
2013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背包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背包客劇團成立於2012年10月,《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是編劇周力德以該劇本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之後,搬上舞台之作。劇情描述台灣背包客阿Wen前往北京,向當地人晶晶租了一間客房,在短暫居住三個星期之間,兩名警察上門檢查,因阿Wen與晶晶沒有辦理戶口短期居住,而遭警察帶走,自此打亂他的旅行步調。在這次中國的旅程中,阿Wen無可避免地面對國籍問題,無論是與晶晶的互動,或是與警察的周旋,對隔壁新疆人鄰居的揣測,同時透過對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回顧,京奧之旅成了一趟語言與身份的思索之旅。

整齣戲由兩條敘事發展而成,而語言是敘事的依賴。除了阿Wen北京旅程成一條場內的敘事線索之外,演出穿插了三場場間戲的場外敘事,透過 Monday的現身說法,跳出北京旅程敘事與鏡框,一方面回顧小時候與求學時的往事,另一方面直接與現場觀眾對話。場內的阿Wen就是場外的Monday,也就是「星期一」的京奧之旅。編導讓身份不斷在語言的符號中變換,從阿Wen的本名「尹啟新」,到以名字「新」翻成英文的「new」,再到「new」的倒反「wen」,或是「尹啟新」的倒反「新啟尹」的諧音「星期一」,再從「星期一」到「Monday」。編導的命名轉換試圖辯證身份與認同的絕對性。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能具備多種身份(命名與被命名),認同卻往往要求同一種身份。

晶晶一口連珠砲的北京「普通話」,不斷對照阿Wen字正腔圓的「國語」。晶晶與阿Wen的對話中多次觸及關於身份的問題,看似快要引起衝突,但卻從未真正發生。劇中沒有看到晶晶對阿Wen國語的質疑,也沒發生阿Wen對晶晶「標準」普通話的好奇,我們只有看到兩人不斷在詞彙的使用好奇地互相翻譯。真正的身份的衝突點出現在當國家介入的時候,在警察要求阿Wen填寫國籍欄時,阿Wen的遲疑(而最終還是妥協了)讓阿Wen花了更多的時間留置警局。

就空間安排而言,北京旅程除了警察將阿Wen問訊時使用下舞台的一張桌子之外,從頭到尾只利用阿Wen向晶晶所承租的客廳一景,透過阿Wen與晶晶的對話呈現發生的事,而觀眾則必須透過兩個演員所構築的語言空間想像「事實」。在牯嶺街小劇場的濃縮空間與高密度的語言裡,北京旅程的敘事線不斷引導觀眾一同經歷阿Wen與晶晶的認知、臆測、困惑與衝突。

鄰居新疆人的支線讓整齣戲的身份與認同有了更清楚的對照。阿Wen被警察的強制檢視身份的來由,與警察對隔壁新疆夫婦的高度警戒有關。京奧期間,在北京城內的新疆人、台灣人都成了北京當局高度敏感的「潛在風險」。因為警察的盤查,晶晶與阿Wen也一度懷疑鄰居正是策劃新疆爆炸案的主使,但場上從未出現的新疆人鄰居,一舉一動與「恐怖份子」的形象卻在語言與想像中帶領觀眾勾勒出來。劇末看似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新疆鄰居子虛烏有的懷疑,卻再次深刻反諷了語言、身份與認同間的荒謬。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以看似小品的格局,卻在形式上與內容上,以語言深刻觸及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身份與認同問題。編導試圖以輕鬆與友善的角色互動中(甚至警察最後輕易地放了晶晶與阿Wen一馬)超越國家作為身份的唯一認同。但我唯一的疑惑是,國家恐怕從來不這麼輕描淡寫。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演出|背包客劇團
時間|2013/12/01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力感,正是當事人無法輕易劃分是非黑白的身分認同命題。這趟旅程似乎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衝擊,但這道身分認同的申論題,僅能留待觀眾去玩味解析了。(陳志豪)
12月
10
2013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