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身分思索之旅《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12月
04
2013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背包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1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背包客劇團成立於2012年10月,《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是編劇周力德以該劇本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之後,搬上舞台之作。劇情描述台灣背包客阿Wen前往北京,向當地人晶晶租了一間客房,在短暫居住三個星期之間,兩名警察上門檢查,因阿Wen與晶晶沒有辦理戶口短期居住,而遭警察帶走,自此打亂他的旅行步調。在這次中國的旅程中,阿Wen無可避免地面對國籍問題,無論是與晶晶的互動,或是與警察的周旋,對隔壁新疆人鄰居的揣測,同時透過對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回顧,京奧之旅成了一趟語言與身份的思索之旅。

整齣戲由兩條敘事發展而成,而語言是敘事的依賴。除了阿Wen北京旅程成一條場內的敘事線索之外,演出穿插了三場場間戲的場外敘事,透過 Monday的現身說法,跳出北京旅程敘事與鏡框,一方面回顧小時候與求學時的往事,另一方面直接與現場觀眾對話。場內的阿Wen就是場外的Monday,也就是「星期一」的京奧之旅。編導讓身份不斷在語言的符號中變換,從阿Wen的本名「尹啟新」,到以名字「新」翻成英文的「new」,再到「new」的倒反「wen」,或是「尹啟新」的倒反「新啟尹」的諧音「星期一」,再從「星期一」到「Monday」。編導的命名轉換試圖辯證身份與認同的絕對性。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可能具備多種身份(命名與被命名),認同卻往往要求同一種身份。

晶晶一口連珠砲的北京「普通話」,不斷對照阿Wen字正腔圓的「國語」。晶晶與阿Wen的對話中多次觸及關於身份的問題,看似快要引起衝突,但卻從未真正發生。劇中沒有看到晶晶對阿Wen國語的質疑,也沒發生阿Wen對晶晶「標準」普通話的好奇,我們只有看到兩人不斷在詞彙的使用好奇地互相翻譯。真正的身份的衝突點出現在當國家介入的時候,在警察要求阿Wen填寫國籍欄時,阿Wen的遲疑(而最終還是妥協了)讓阿Wen花了更多的時間留置警局。

就空間安排而言,北京旅程除了警察將阿Wen問訊時使用下舞台的一張桌子之外,從頭到尾只利用阿Wen向晶晶所承租的客廳一景,透過阿Wen與晶晶的對話呈現發生的事,而觀眾則必須透過兩個演員所構築的語言空間想像「事實」。在牯嶺街小劇場的濃縮空間與高密度的語言裡,北京旅程的敘事線不斷引導觀眾一同經歷阿Wen與晶晶的認知、臆測、困惑與衝突。

鄰居新疆人的支線讓整齣戲的身份與認同有了更清楚的對照。阿Wen被警察的強制檢視身份的來由,與警察對隔壁新疆夫婦的高度警戒有關。京奧期間,在北京城內的新疆人、台灣人都成了北京當局高度敏感的「潛在風險」。因為警察的盤查,晶晶與阿Wen也一度懷疑鄰居正是策劃新疆爆炸案的主使,但場上從未出現的新疆人鄰居,一舉一動與「恐怖份子」的形象卻在語言與想像中帶領觀眾勾勒出來。劇末看似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新疆鄰居子虛烏有的懷疑,卻再次深刻反諷了語言、身份與認同間的荒謬。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以看似小品的格局,卻在形式上與內容上,以語言深刻觸及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身份與認同問題。編導試圖以輕鬆與友善的角色互動中(甚至警察最後輕易地放了晶晶與阿Wen一馬)超越國家作為身份的唯一認同。但我唯一的疑惑是,國家恐怕從來不這麼輕描淡寫。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

演出|背包客劇團
時間|2013/12/01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力感,正是當事人無法輕易劃分是非黑白的身分認同命題。這趟旅程似乎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太大的衝擊,但這道身分認同的申論題,僅能留待觀眾去玩味解析了。(陳志豪)
12月
10
2013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