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違和的絕妙組合《璀璨留聲》
4月
01
2016
璀璨留聲(歐普思音樂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8次瀏覽
賴志光(音樂人)

經常出現在流行與爵士音樂的薩克斯風、與常見於歐洲民族與街頭音樂的手風琴,似乎和古典音樂扯不上任何關係;乍聽之下的兩者就是南轅北轍,更別說是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種如何的聲響效果?

鋼琴的音色決定於演奏家的觸鍵,而音符的持續則是靠手指與踏板的運用,在鋼琴家按下琴鍵的瞬間,就決定了所產生的音響效果;不同於鋼琴,手風琴是靠演奏家對於風箱的控制來產生不同的音色、聲音大小、以及音符的長短,更勝於鋼琴的是手風琴對於持續的音,是可以藉由演奏家對風箱的控制而產生大小聲與音樂張力的變化,尤其是對於和弦的處理,藉由快速擠壓風箱而產生強力氣流所產生的聲響,有著如管風琴或交響樂般的效果,震撼著觀眾的聽覺神經。Duo Aliada充分運用了上述手風琴的特色,成功地取代了樂團與鋼琴的部分。改編自韋瓦第:G小調協奏曲「夜晚」,作品439(Antonio Vivaldi : Flute Concerto in G minor, Op.10 No.2, RV 439 ”La note”),手風琴完美地詮釋了樂團的和聲效果與音樂張力,雖然聲響無法與整個樂團所產生的效果相比,但與取代長笛的薩克斯風搭配,在音量上卻和諧許多,對於細膩的和聲變化也處理得更加精緻,令觀眾耳目一新。而在改編自貝爾格給豎笛與鋼琴的四首小品,作品5(Alban Berg : Vier Stuecke Op.5)中,手風琴不但取代了原有的鋼琴部分,更在音色與音量的變化上更加細緻與多元,與薩克斯風的配合也天衣無縫。

同樣是單簧樂器,薩克斯風給人的印象多為爵士或流行音樂中那滄桑又及富金屬摩擦感的冰冷尖銳聲響;但在整場音樂會中,完全聽不到熟悉的薩克斯風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單簧管溫暖、柔和且細膩的聲音,若非仔細聆聽,很難發現不同於木管所產生的金屬管聲響,大大的顛覆了聽眾對薩克斯風的豪邁奔放的刻板印象。改編自法雅的七首西班牙流行歌謠(Manuel de Falla:7 Canciones populares espanolas),用Alto薩克斯風取代人聲,搭配上手風琴的聲響,馬上讓人聯想到熱情奔放的西班牙女郎,正伴隨著手風琴瞬間強氣流所產生強烈且富張力的節奏,翩翩起舞;而薩克斯風除了演奏出柔美如歌班的旋律之外,利用拍打樂器按鍵所產生如同響板般的聲響,更是神來一筆,為演出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氛圍。

東歐的解放與歐盟的成立,除了造成大量東歐人口湧入西歐外,也將東歐的音樂帶入了西歐,讓整個歐洲的音樂發展更加的豐富多元;除了音樂本身的變化外,對於音樂的態度與思維也悄悄地在變化中,而在既有的傳統古典音樂中,也有著更多的新興想法與嘗試正在歐洲醞釀與發展中。如同Duo Aliada般的新興音樂組合正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歐洲各地產生,他們在嘗試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創作之外,也勇於將經典作品用全新的方式詮釋,就如同現在的東歐一般,讓古典音樂從既有的框架中解放出來,除了對於音樂的重新詮釋之外,更期望藉此讓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與接觸音樂。面對國內古典音樂界的市場流失,或許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試著用新的、符合於這個世代的方式,找到適合台灣本土的古典音樂新譯與詮釋,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

《璀璨留聲》

演出|Duo Aliada 薩克斯風&手風琴二重奏
時間|2016/03/20 14:30
地點|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