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著跳舞的時空《跳舞的空間 泥壁》
12月
09
2014
跳舞的空間 泥壁(台灣海筆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6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寶藏巖的山坡上,空氣微寒,所幸橘黃燈光暖和了空間,雖隱約感受到城市微微喧囂,差事劇團的山城劇場卻如根於塵土卻駛離喧囂的一方小舟帶領觀眾航向未知,《跳舞的空間 泥壁》從一位衣衫襤褸的男子自遠方斜坡處蹣跚走來開始,一跛一拐、一跛一拐地就定位,他是Ryuseioh Ryu 龍,他的存在,讓我一頭溺進連黑盒子或鏡框式舞台都不易經歷的真切幻象中,跳舞的空間中。

然而,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演出前我已悉知龍的身體不同於所謂健康或正常的身體,這前提不時干擾著我投入感受,更在演後督促我檢視自己的所有感動。

當燈光染進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奇異的扭曲身體、自成邏輯的韻律與他那雙時而對視觀眾、時而不知看向何方卻意向性明確的目光,加上輕快、音質破舊的音樂(彷彿是以手風琴為主要樂器),更添些許怪誕荒謬的不真實感,我一直好奇他到底看見了甚麼?

龍的身體律動常會重複著幾種特質:漂浮、失重或奮力張/推開的狀態。有時,他會定定站在原地,安靜卻彷彿吃力地將雙臂抱一個圓,或是將雙手如一朵花即將綻放的瞬間,或根莖貫穿地面,努力張開直至末梢,也就是那最細微遙遠的神經與關節;又有時,他會以失重的狀態,遊走在木質舞台或中間被挖空處的邊緣,不只是遊走,更是奔跑、搖擺等快速移動,但在他的眼中,看不到一絲遲疑,他只是行動著,努力部署身體與重力,跌落又重起。常常,在一陣跌落重起或快速行動之後,他彷彿化身潛入海底的龍,反身衝向空中大口吐氣,發出毫不掩飾的聲音與氣息。也許正是在這樣危險邊緣的行動當下,努力與身體的抗戰或協調,透過身體的氣息、聲響、汗水、肌膚、唾液,浸潤著整個空間,充滿一種活生生的跳舞意志。

事實上,這種漂浮、失重或奮力張開的狀態,在當代舞蹈表演中並非罕見,甚至以色列知名舞團巴西瓦在編創與舞者訓練上強調的Gaga技巧,即是以身體內在或外在的「漂浮」作為動的基本設定。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斷發展,除了向外追求形式語言,也向內追求為何而動的動機,然而後者卻常常反向成為另一種形式語言。這時想想,為何龍以動詞「跳舞」的空間為名,而不以名詞的「舞蹈」的空間為名,大概有點意思了。因為龍的「跳舞」,雖似沒有固定的形式語言,但也不是自己爽的夢中囈語,而是一連串的行動過程。透過不時投向觀眾的目光、氣息與推向觀眾那稍顯瘦弱的雙臂,龍的在場,讓這些一再因漂浮而出現的奮力平衡、用力張開、邊緣搖擺又跌落重起,強烈地向觀眾展開他異於任何人的身體感與時空感,一種在因肌肉張力關係而產生身體結構錯位的狀況下,卻必須保持平衡與協調漂浮狀態,所耗費的專注力與精神力,得以讓龍自身的動覺空間彷彿產生時空放大或漸慢的錯覺,其意向性與精神力更進一步瀰漫形成了跳舞的空間。

此時回想前述「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演出前我已悉知龍的身體不同於所謂健康或正常的身體」,行文至此,我恍然大悟,這種因任何前提引發的感動,也許有必要意識到,卻沒有必要受其制約而壓抑了感受或感動的細胞。龍的存在,在我眼前開展了永遠無法進入的身體感與時空感,甚至是美好且具喻意的,身體的特異狀況又如何? 畢竟,任何人也無法進入任何人的時空感與身體感,所有人對所有人的身體來說都是特異的,只是理性世界的分類與範疇為我們製造了某些共同標準的假象。

在這山城劇場裡,透過龍的身體作為介質,放大了特異,也放大了感受特異的可能。他細膩且極大化其世界的時空感,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從縫隙中稍稍瞥見他眼光所投向那我們永遠無法到達的世界,一陣異次元的激盪之旅後,龍步履蹣跚、或爬或走地向斜坡回去,他的世界也跟著收束進屬於他的身體裡了。

《跳舞的空間 泥壁》

演出|Ryuseioh Ryu 龍
時間|2014/11/18 19:3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