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先行的閾限空間《Sucks in the Middle》
6月
20
2024
Sucks in the Middle(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0次瀏覽

文 蔣仁杰(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研究碩士生)

譜寫「中」的感受

導演洪唯堯近年以沈浸式劇場的形式在江湖掀起風雨,來到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這樣的空間也能以沈浸式的形式呈現,在空間運用上是新奇到令觀眾有著別有洞天的感受。隨著入場的入口跟一般觀眾席入口不同,已經期待會看見真實的「劇場」空間,來到入口不但有許多插座、燈桿、黑幕,工作人員也是直接在你眼前工作,這令觀眾有著不斷被提醒「我在劇場」的感受,然而來到看白色布幕搭建的帳棚空間,正中央有一攤土,一個形似懷有身孕的女人(蔡佾玲飾)起身,工作人員及劇場空間的真實並不妨礙我們期待即將開演的故事。

這整段開場沒有出現語言,然而演員身上攜帶的投影機映照在白色布幕上卻不斷投出資訊,彷彿導演想將觀眾的視線帶到這空間的上上下下,隨著投影機的四處移動,資訊也來到高潮時,帳篷外的聲響越演越烈,一瞬間所有布幕上升或下降,映入眼簾的是大約五層樓高的的黑色劇場空間,我們就身在其中。

接下來的演出是無語言的、多焦點的、同時並行的、感受先行的,劇場空間大致分為兩個區塊,一邊是鋪滿白塑膠布中間有一個堆滿土的地洞的演出區塊,另一邊擁有將近3層樓深的地洞,我們在這樣的劇場空間穿梭,拾荒老人、工人、消防員與消防員轉變的乩童、性工作者、皮條客、懷孕的女人等帶有台中在地傳說故事角色的外衣,在我們眼前用行動串起一段又一段小小的碎片,那些碎片是非常感受性的,像是看一場舞蹈,或是默劇,彼此連接彼此又並不完全相連,我們試圖跟隨場上發生的事件拼湊些故事,卻難以規整一個脈絡,或是說脈絡與我們所見的段落環環相扣又不相扣,思維「卡在中間」,完美詮釋了劇名。台中、中年、中度憂鬱、中介地帶,當這些關鍵字被演員的造型及表演搭上除去語言及非線性敘事的形式給清楚的敘述,我認為這樣的手法相當挑戰台灣觀眾;台灣觀眾的特點在於,相當在意自己是否「看得懂」故事,但誰說看不懂就不能成為好作品?或「卡在中間」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半懂不懂?而半懂不懂中,如果獲得了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感受」,那還能說自己半懂不懂嗎?我想這些都是導演洪唯堯想實驗的。

藉著逐漸擦亮的聽覺、觸覺回到真實世界

一場大火開啟下半場,下半場是有非常多語言的,在地的新住民演員(梁芯櫻飾)牽著患有軟骨症的演員(李秀芬飾)從貓道走進空間,肉聲在安靜的空間中顯現某種節奏,新住民演員不斷述說關於台中的歷史,我從碎片的關鍵字中抓取資訊理解了剛剛一切所發生的幾乎是有關台中的在地故事背後的原由,如火災是因為感情糾紛等等。

提到921地震時,演員邀請觀眾躺到鋪著白色橡膠布的地面,指示觀眾們閉起眼睛,燈光四射,音響啟動,從聽覺到觸覺的路徑可以被預想,卻格外震撼。音樂帶來的震動使躺在地板的我們體驗了傳至地板的龐大的波動,我偷偷睜眼觀看這一切,赫然發現我們躺臥的白布有一開場那個土洞的小碎土散落,我們仿若地震過境後的屍體,有股難受在心底掙扎。


Sucks in the Middle(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戲來到尾聲,被許多問句打動,我們是誰?來自哪裡?是不是真的清楚自己的血緣、祖籍,或家人的資訊,其實我們對於這些基礎又重要的問題並非全然了解,原來在日常中我們常常處於並非非常理解的「卡在中間」之狀態,而且我們不需要掌握這些知識也能繼續前行,而有時這樣的狀況也並非想處理就能有辦法處理的,如台灣政治現況。

閾限空間與中度憂鬱

閾限空間的定義為,變化或過渡的地方或狀態,可以涵蓋身體或心理層面。整齣戲可以說是這四個字的立體化,而「中度憂鬱」是這齣戲的中文名稱,在憂鬱症症狀中,無論從重度轉中度,或從輕度轉中度,都是最容易產生自殺念頭的階段。中度憂鬱,像是暗示卡在中間的危機四伏,那是一種很動態很有機的狀態。

藉著這樣的概念,我們身處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既非觀眾該出現的,也沒有正常觀演關係的舞台上,看著所有演員像是遊魂般的開啟不間斷的故事碎片。接著來到結尾,大幕拉開演員坐在觀眾席觀看台上的我們,我們鼓掌感謝坐在觀眾席的演出者,此時樂池上升,藏在樂池下方的是一排一排被曬龜裂的塑膠椅,中間夾著一顆球,一顆開場女人用來表現她懷孕的腹中的球。氣球處在一個要爆不爆的狀態令我感到巨大的難以言說的不舒坦,一直到演員出來謝幕我們才能理解一個扎實與確切的結束感。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Sucks in the Middle》

演出|洪唯堯
時間|2024/05/18 13: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間」的概念確實無所不在,但也因為對於「中間」的想法太多樣,反而難讓人感受到什麼是「卡在中間」、「不上不下」。捕捉這特殊的感覺與其抽象的概念並非易事,一不小心就容易散焦。作品中多義的「中間」錯落挪移、疊床架屋,確實讓整體演出免不了出現一種「不上不下」的感覺。
5月
31
2024
在實際經歷過70分鐘演出後,我再次確認了,就算沒有利用數位技術輔助敘事,這個不斷強調其「沈浸性」的劇場,正如Wynants所指出的預設著觀眾需要被某種「集體的經驗」納入。而在本作裡,這些以大量「奇觀」來催化的集體經驗,正是對應導演所說的既非輕度、也非重度的,無以名狀的集體中度憂鬱(或我的「鬱悶」)。
5月
27
2024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