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先行的閾限空間《Sucks in the Middle》
6月
20
2024
Sucks in the Middle(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8次瀏覽

文 蔣仁杰(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研究碩士生)

譜寫「中」的感受

導演洪唯堯近年以沈浸式劇場的形式在江湖掀起風雨,來到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這樣的空間也能以沈浸式的形式呈現,在空間運用上是新奇到令觀眾有著別有洞天的感受。隨著入場的入口跟一般觀眾席入口不同,已經期待會看見真實的「劇場」空間,來到入口不但有許多插座、燈桿、黑幕,工作人員也是直接在你眼前工作,這令觀眾有著不斷被提醒「我在劇場」的感受,然而來到看白色布幕搭建的帳棚空間,正中央有一攤土,一個形似懷有身孕的女人(蔡佾玲飾)起身,工作人員及劇場空間的真實並不妨礙我們期待即將開演的故事。

這整段開場沒有出現語言,然而演員身上攜帶的投影機映照在白色布幕上卻不斷投出資訊,彷彿導演想將觀眾的視線帶到這空間的上上下下,隨著投影機的四處移動,資訊也來到高潮時,帳篷外的聲響越演越烈,一瞬間所有布幕上升或下降,映入眼簾的是大約五層樓高的的黑色劇場空間,我們就身在其中。

接下來的演出是無語言的、多焦點的、同時並行的、感受先行的,劇場空間大致分為兩個區塊,一邊是鋪滿白塑膠布中間有一個堆滿土的地洞的演出區塊,另一邊擁有將近3層樓深的地洞,我們在這樣的劇場空間穿梭,拾荒老人、工人、消防員與消防員轉變的乩童、性工作者、皮條客、懷孕的女人等帶有台中在地傳說故事角色的外衣,在我們眼前用行動串起一段又一段小小的碎片,那些碎片是非常感受性的,像是看一場舞蹈,或是默劇,彼此連接彼此又並不完全相連,我們試圖跟隨場上發生的事件拼湊些故事,卻難以規整一個脈絡,或是說脈絡與我們所見的段落環環相扣又不相扣,思維「卡在中間」,完美詮釋了劇名。台中、中年、中度憂鬱、中介地帶,當這些關鍵字被演員的造型及表演搭上除去語言及非線性敘事的形式給清楚的敘述,我認為這樣的手法相當挑戰台灣觀眾;台灣觀眾的特點在於,相當在意自己是否「看得懂」故事,但誰說看不懂就不能成為好作品?或「卡在中間」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半懂不懂?而半懂不懂中,如果獲得了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感受」,那還能說自己半懂不懂嗎?我想這些都是導演洪唯堯想實驗的。

藉著逐漸擦亮的聽覺、觸覺回到真實世界

一場大火開啟下半場,下半場是有非常多語言的,在地的新住民演員(梁芯櫻飾)牽著患有軟骨症的演員(李秀芬飾)從貓道走進空間,肉聲在安靜的空間中顯現某種節奏,新住民演員不斷述說關於台中的歷史,我從碎片的關鍵字中抓取資訊理解了剛剛一切所發生的幾乎是有關台中的在地故事背後的原由,如火災是因為感情糾紛等等。

提到921地震時,演員邀請觀眾躺到鋪著白色橡膠布的地面,指示觀眾們閉起眼睛,燈光四射,音響啟動,從聽覺到觸覺的路徑可以被預想,卻格外震撼。音樂帶來的震動使躺在地板的我們體驗了傳至地板的龐大的波動,我偷偷睜眼觀看這一切,赫然發現我們躺臥的白布有一開場那個土洞的小碎土散落,我們仿若地震過境後的屍體,有股難受在心底掙扎。


Sucks in the Middle(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戲來到尾聲,被許多問句打動,我們是誰?來自哪裡?是不是真的清楚自己的血緣、祖籍,或家人的資訊,其實我們對於這些基礎又重要的問題並非全然了解,原來在日常中我們常常處於並非非常理解的「卡在中間」之狀態,而且我們不需要掌握這些知識也能繼續前行,而有時這樣的狀況也並非想處理就能有辦法處理的,如台灣政治現況。

閾限空間與中度憂鬱

閾限空間的定義為,變化或過渡的地方或狀態,可以涵蓋身體或心理層面。整齣戲可以說是這四個字的立體化,而「中度憂鬱」是這齣戲的中文名稱,在憂鬱症症狀中,無論從重度轉中度,或從輕度轉中度,都是最容易產生自殺念頭的階段。中度憂鬱,像是暗示卡在中間的危機四伏,那是一種很動態很有機的狀態。

藉著這樣的概念,我們身處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既非觀眾該出現的,也沒有正常觀演關係的舞台上,看著所有演員像是遊魂般的開啟不間斷的故事碎片。接著來到結尾,大幕拉開演員坐在觀眾席觀看台上的我們,我們鼓掌感謝坐在觀眾席的演出者,此時樂池上升,藏在樂池下方的是一排一排被曬龜裂的塑膠椅,中間夾著一顆球,一顆開場女人用來表現她懷孕的腹中的球。氣球處在一個要爆不爆的狀態令我感到巨大的難以言說的不舒坦,一直到演員出來謝幕我們才能理解一個扎實與確切的結束感。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Sucks in the Middle》

演出|洪唯堯
時間|2024/05/18 13: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間」的概念確實無所不在,但也因為對於「中間」的想法太多樣,反而難讓人感受到什麼是「卡在中間」、「不上不下」。捕捉這特殊的感覺與其抽象的概念並非易事,一不小心就容易散焦。作品中多義的「中間」錯落挪移、疊床架屋,確實讓整體演出免不了出現一種「不上不下」的感覺。
5月
31
2024
在實際經歷過70分鐘演出後,我再次確認了,就算沒有利用數位技術輔助敘事,這個不斷強調其「沈浸性」的劇場,正如Wynants所指出的預設著觀眾需要被某種「集體的經驗」納入。而在本作裡,這些以大量「奇觀」來催化的集體經驗,正是對應導演所說的既非輕度、也非重度的,無以名狀的集體中度憂鬱(或我的「鬱悶」)。
5月
27
2024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