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夢起飛的平民劇場《魚不會飛》
2月
25
2013
魚不會飛(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4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面對今日各色強勢紛亂的「吸睛」媒體,「劇場」這門古老的表現形式,到底還能怎麼表現?如何訴說?而當創作者們絞盡腦汁、使盡力氣地別出心裁、創新實驗的同時,可別忘記劇場擁有的豐富「歷史」寶藏。來自智利的年輕劇團「猴厲害」,於兩廳院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肢體物件劇場《魚不會飛》,就為我們精彩展現,那古老迷人的劇場形式,與恆古雋永的人性情感故事。

一進劇場就被那看似隨意擺放,原木色系老舊劇場桌椅、布景、道具…等等,所堆砌的舞台場域吸引,那無法立即捕捉的「意義」指涉,幽微且神秘,觀眾只能耐心等待。果然,當戲一開始五個演員登場,這些沈睡的物件和劇場空間,不但活了過來,並立即抓住了我們(及想像)。

演出的形式以肢體、物件、與扮演呈現,融合了物件偶戲、默劇、舞蹈與戲劇。演員們用流暢的肢體,與散落的道具物件,不時精巧組合了一幅幅靜止的畫面;於是當演員動作之時,展現的是物件與肢體的詩意想像,而當人物肢體、角色姿態與物件,拼湊成靜止畫面的時候,又成為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敘述開端。全劇以在天空飛翔的魚為主要意象,故事中的魚象徵想像與希望,魚是否能在天上飛?也代表劇中人物的希望能否抵達?

故事在一位作家在床上作夢開始,她夢見一群有著美好夢想人物的故事,然後她向出版社打來的電話說,她有一個新的故事構想,於是這個把自己(的夢想)也寫了進去的故事,便以「戲中戲」般的形式展開。舞台上的圓形旋轉小小舞台,是故事的主要演出空間,兩條故事線分頭進行,一對常吵架的姊妹與衰落中馬戲團父子,前者妹妹夢想自製飛行器飛翔,後者兒子夢想到大城市成為電影演員,兩者在一個誤會場景中墜入愛河,兩個人的愛情卻間接讓姐姐與父親的夢想破滅,最後雙雙身亡,於是兒子重返馬戲團,宣布要製作馬戲團最偉大的製作,全劇在妹妹的人力飛行器,終於飛過舞台(背幕)而結束。

這是一個充滿古老劇場元素的演出,無論形式還是故事,主題最後扣回的,還是關於劇場本身。衰敗馬戲班可以是今日劇場的隱喻,父親向兒子說,當你有夢想時是最富有的,而馬戲班是你夢想可以成真的地方,但兒子卻一心嚮往大城市的電影演員。另方面,來自於法國、西班牙、智利各國,畢業於智利聖地牙哥「拉曼查國際影像姿態學院」(LA Manch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Image and Gesture)背景訓練的演員們,在小舞台的周圍,一面暴露演出過程,一面以布景、道具、聲響…支援故事的進展,所以觀眾很自然地,看到了關於劇場可以成立的魅力,不僅眼前的「可見」,更是劇場性所啟發的「想像」。特別在演員精確並充滿能量的身體姿態(肢體與眼神表情),與劇場中物件的靈活運用,回頭看,這些並不新奇甚至老套的東西,卻能夠深入挖掘人性內在與情感,並表現了編劇意在言外,故事包覆故事、意象重疊意象、真實與虛構混合並進,一步步打開觀眾那更深層的心理感受,於是,劇場的力量為何?在此完全不言而喻。

上網查了智利猴厲害劇團官網,這齣創團戲(2009)在西班牙語系的智利與西班牙,上演了百場以上的場次(也包括臺灣及已經排定行程的法國),資料中並強調了這齣戲「以親近觀眾的平民劇場為本,尋求一個可以親密連結觀眾與演出本身的獨特語言」。所以,關於這個明確且成功的「平民劇場」概念,正是演出結束後,特別可以留給國內劇場界深思,並且學習之處。

《魚不會飛》

演出|智利猴厲害劇團
時間|2013/02/2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