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夢起飛的平民劇場《魚不會飛》
2月
25
2013
魚不會飛(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7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面對今日各色強勢紛亂的「吸睛」媒體,「劇場」這門古老的表現形式,到底還能怎麼表現?如何訴說?而當創作者們絞盡腦汁、使盡力氣地別出心裁、創新實驗的同時,可別忘記劇場擁有的豐富「歷史」寶藏。來自智利的年輕劇團「猴厲害」,於兩廳院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肢體物件劇場《魚不會飛》,就為我們精彩展現,那古老迷人的劇場形式,與恆古雋永的人性情感故事。

一進劇場就被那看似隨意擺放,原木色系老舊劇場桌椅、布景、道具…等等,所堆砌的舞台場域吸引,那無法立即捕捉的「意義」指涉,幽微且神秘,觀眾只能耐心等待。果然,當戲一開始五個演員登場,這些沈睡的物件和劇場空間,不但活了過來,並立即抓住了我們(及想像)。

演出的形式以肢體、物件、與扮演呈現,融合了物件偶戲、默劇、舞蹈與戲劇。演員們用流暢的肢體,與散落的道具物件,不時精巧組合了一幅幅靜止的畫面;於是當演員動作之時,展現的是物件與肢體的詩意想像,而當人物肢體、角色姿態與物件,拼湊成靜止畫面的時候,又成為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敘述開端。全劇以在天空飛翔的魚為主要意象,故事中的魚象徵想像與希望,魚是否能在天上飛?也代表劇中人物的希望能否抵達?

故事在一位作家在床上作夢開始,她夢見一群有著美好夢想人物的故事,然後她向出版社打來的電話說,她有一個新的故事構想,於是這個把自己(的夢想)也寫了進去的故事,便以「戲中戲」般的形式展開。舞台上的圓形旋轉小小舞台,是故事的主要演出空間,兩條故事線分頭進行,一對常吵架的姊妹與衰落中馬戲團父子,前者妹妹夢想自製飛行器飛翔,後者兒子夢想到大城市成為電影演員,兩者在一個誤會場景中墜入愛河,兩個人的愛情卻間接讓姐姐與父親的夢想破滅,最後雙雙身亡,於是兒子重返馬戲團,宣布要製作馬戲團最偉大的製作,全劇在妹妹的人力飛行器,終於飛過舞台(背幕)而結束。

這是一個充滿古老劇場元素的演出,無論形式還是故事,主題最後扣回的,還是關於劇場本身。衰敗馬戲班可以是今日劇場的隱喻,父親向兒子說,當你有夢想時是最富有的,而馬戲班是你夢想可以成真的地方,但兒子卻一心嚮往大城市的電影演員。另方面,來自於法國、西班牙、智利各國,畢業於智利聖地牙哥「拉曼查國際影像姿態學院」(LA Manch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Image and Gesture)背景訓練的演員們,在小舞台的周圍,一面暴露演出過程,一面以布景、道具、聲響…支援故事的進展,所以觀眾很自然地,看到了關於劇場可以成立的魅力,不僅眼前的「可見」,更是劇場性所啟發的「想像」。特別在演員精確並充滿能量的身體姿態(肢體與眼神表情),與劇場中物件的靈活運用,回頭看,這些並不新奇甚至老套的東西,卻能夠深入挖掘人性內在與情感,並表現了編劇意在言外,故事包覆故事、意象重疊意象、真實與虛構混合並進,一步步打開觀眾那更深層的心理感受,於是,劇場的力量為何?在此完全不言而喻。

上網查了智利猴厲害劇團官網,這齣創團戲(2009)在西班牙語系的智利與西班牙,上演了百場以上的場次(也包括臺灣及已經排定行程的法國),資料中並強調了這齣戲「以親近觀眾的平民劇場為本,尋求一個可以親密連結觀眾與演出本身的獨特語言」。所以,關於這個明確且成功的「平民劇場」概念,正是演出結束後,特別可以留給國內劇場界深思,並且學習之處。

《魚不會飛》

演出|智利猴厲害劇團
時間|2013/02/2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