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夢起飛的平民劇場《魚不會飛》
2月
25
2013
魚不會飛(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1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面對今日各色強勢紛亂的「吸睛」媒體,「劇場」這門古老的表現形式,到底還能怎麼表現?如何訴說?而當創作者們絞盡腦汁、使盡力氣地別出心裁、創新實驗的同時,可別忘記劇場擁有的豐富「歷史」寶藏。來自智利的年輕劇團「猴厲害」,於兩廳院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肢體物件劇場《魚不會飛》,就為我們精彩展現,那古老迷人的劇場形式,與恆古雋永的人性情感故事。

一進劇場就被那看似隨意擺放,原木色系老舊劇場桌椅、布景、道具…等等,所堆砌的舞台場域吸引,那無法立即捕捉的「意義」指涉,幽微且神秘,觀眾只能耐心等待。果然,當戲一開始五個演員登場,這些沈睡的物件和劇場空間,不但活了過來,並立即抓住了我們(及想像)。

演出的形式以肢體、物件、與扮演呈現,融合了物件偶戲、默劇、舞蹈與戲劇。演員們用流暢的肢體,與散落的道具物件,不時精巧組合了一幅幅靜止的畫面;於是當演員動作之時,展現的是物件與肢體的詩意想像,而當人物肢體、角色姿態與物件,拼湊成靜止畫面的時候,又成為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敘述開端。全劇以在天空飛翔的魚為主要意象,故事中的魚象徵想像與希望,魚是否能在天上飛?也代表劇中人物的希望能否抵達?

故事在一位作家在床上作夢開始,她夢見一群有著美好夢想人物的故事,然後她向出版社打來的電話說,她有一個新的故事構想,於是這個把自己(的夢想)也寫了進去的故事,便以「戲中戲」般的形式展開。舞台上的圓形旋轉小小舞台,是故事的主要演出空間,兩條故事線分頭進行,一對常吵架的姊妹與衰落中馬戲團父子,前者妹妹夢想自製飛行器飛翔,後者兒子夢想到大城市成為電影演員,兩者在一個誤會場景中墜入愛河,兩個人的愛情卻間接讓姐姐與父親的夢想破滅,最後雙雙身亡,於是兒子重返馬戲團,宣布要製作馬戲團最偉大的製作,全劇在妹妹的人力飛行器,終於飛過舞台(背幕)而結束。

這是一個充滿古老劇場元素的演出,無論形式還是故事,主題最後扣回的,還是關於劇場本身。衰敗馬戲班可以是今日劇場的隱喻,父親向兒子說,當你有夢想時是最富有的,而馬戲班是你夢想可以成真的地方,但兒子卻一心嚮往大城市的電影演員。另方面,來自於法國、西班牙、智利各國,畢業於智利聖地牙哥「拉曼查國際影像姿態學院」(LA Manch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Image and Gesture)背景訓練的演員們,在小舞台的周圍,一面暴露演出過程,一面以布景、道具、聲響…支援故事的進展,所以觀眾很自然地,看到了關於劇場可以成立的魅力,不僅眼前的「可見」,更是劇場性所啟發的「想像」。特別在演員精確並充滿能量的身體姿態(肢體與眼神表情),與劇場中物件的靈活運用,回頭看,這些並不新奇甚至老套的東西,卻能夠深入挖掘人性內在與情感,並表現了編劇意在言外,故事包覆故事、意象重疊意象、真實與虛構混合並進,一步步打開觀眾那更深層的心理感受,於是,劇場的力量為何?在此完全不言而喻。

上網查了智利猴厲害劇團官網,這齣創團戲(2009)在西班牙語系的智利與西班牙,上演了百場以上的場次(也包括臺灣及已經排定行程的法國),資料中並強調了這齣戲「以親近觀眾的平民劇場為本,尋求一個可以親密連結觀眾與演出本身的獨特語言」。所以,關於這個明確且成功的「平民劇場」概念,正是演出結束後,特別可以留給國內劇場界深思,並且學習之處。

《魚不會飛》

演出|智利猴厲害劇團
時間|2013/02/2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