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夢起飛的平民劇場《魚不會飛》
2月
25
2013
魚不會飛(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9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面對今日各色強勢紛亂的「吸睛」媒體,「劇場」這門古老的表現形式,到底還能怎麼表現?如何訴說?而當創作者們絞盡腦汁、使盡力氣地別出心裁、創新實驗的同時,可別忘記劇場擁有的豐富「歷史」寶藏。來自智利的年輕劇團「猴厲害」,於兩廳院2013「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肢體物件劇場《魚不會飛》,就為我們精彩展現,那古老迷人的劇場形式,與恆古雋永的人性情感故事。

一進劇場就被那看似隨意擺放,原木色系老舊劇場桌椅、布景、道具…等等,所堆砌的舞台場域吸引,那無法立即捕捉的「意義」指涉,幽微且神秘,觀眾只能耐心等待。果然,當戲一開始五個演員登場,這些沈睡的物件和劇場空間,不但活了過來,並立即抓住了我們(及想像)。

演出的形式以肢體、物件、與扮演呈現,融合了物件偶戲、默劇、舞蹈與戲劇。演員們用流暢的肢體,與散落的道具物件,不時精巧組合了一幅幅靜止的畫面;於是當演員動作之時,展現的是物件與肢體的詩意想像,而當人物肢體、角色姿態與物件,拼湊成靜止畫面的時候,又成為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敘述開端。全劇以在天空飛翔的魚為主要意象,故事中的魚象徵想像與希望,魚是否能在天上飛?也代表劇中人物的希望能否抵達?

故事在一位作家在床上作夢開始,她夢見一群有著美好夢想人物的故事,然後她向出版社打來的電話說,她有一個新的故事構想,於是這個把自己(的夢想)也寫了進去的故事,便以「戲中戲」般的形式展開。舞台上的圓形旋轉小小舞台,是故事的主要演出空間,兩條故事線分頭進行,一對常吵架的姊妹與衰落中馬戲團父子,前者妹妹夢想自製飛行器飛翔,後者兒子夢想到大城市成為電影演員,兩者在一個誤會場景中墜入愛河,兩個人的愛情卻間接讓姐姐與父親的夢想破滅,最後雙雙身亡,於是兒子重返馬戲團,宣布要製作馬戲團最偉大的製作,全劇在妹妹的人力飛行器,終於飛過舞台(背幕)而結束。

這是一個充滿古老劇場元素的演出,無論形式還是故事,主題最後扣回的,還是關於劇場本身。衰敗馬戲班可以是今日劇場的隱喻,父親向兒子說,當你有夢想時是最富有的,而馬戲班是你夢想可以成真的地方,但兒子卻一心嚮往大城市的電影演員。另方面,來自於法國、西班牙、智利各國,畢業於智利聖地牙哥「拉曼查國際影像姿態學院」(LA Manch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Image and Gesture)背景訓練的演員們,在小舞台的周圍,一面暴露演出過程,一面以布景、道具、聲響…支援故事的進展,所以觀眾很自然地,看到了關於劇場可以成立的魅力,不僅眼前的「可見」,更是劇場性所啟發的「想像」。特別在演員精確並充滿能量的身體姿態(肢體與眼神表情),與劇場中物件的靈活運用,回頭看,這些並不新奇甚至老套的東西,卻能夠深入挖掘人性內在與情感,並表現了編劇意在言外,故事包覆故事、意象重疊意象、真實與虛構混合並進,一步步打開觀眾那更深層的心理感受,於是,劇場的力量為何?在此完全不言而喻。

上網查了智利猴厲害劇團官網,這齣創團戲(2009)在西班牙語系的智利與西班牙,上演了百場以上的場次(也包括臺灣及已經排定行程的法國),資料中並強調了這齣戲「以親近觀眾的平民劇場為本,尋求一個可以親密連結觀眾與演出本身的獨特語言」。所以,關於這個明確且成功的「平民劇場」概念,正是演出結束後,特別可以留給國內劇場界深思,並且學習之處。

《魚不會飛》

演出|智利猴厲害劇團
時間|2013/02/2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