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點劃在何方?2018新點子舞展《微舞作—林素蓮、劉彥成、劉冠詳》
6月
25
2018
微舞作之垃圾(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6次瀏覽
劉純良(專案評論人)

今年兩廳院的微舞作,勾出了一些微妙的情緒,或許沒有留下來聽座談的話,還沒有這麼難以釐清,但聽完座談以後,感受反而更加混亂了。先就結論說起,這次的微舞作,對我而言策展比去年成功很多,雖然號稱以《春之祭》為靈感或思考軸心這件事,是否真的被每一位編舞家接招是一個問題,至少對觀眾而言,針對三個舞作的內容是有個思考的出發點。劉冠詳好像在座談多多少少承認了他可能接到題目就擺到枕頭下(或者被別的策展人這樣形容),所以到底這個思考點可以往哪裡去,其實我也不確定。我想這大概也是造就我思考混亂的原因之一,不接招畢竟也是招,那到底要從哪裡去思考才好呢?

除了這一點以外,我想我對這次的微舞作還有一個印象,那就是編舞者似乎把想說的話都講出來了,或者想做的事情都做了,而演出之後,針對三個作品的感受或思考,是否能畫出某種光譜?這是另一個我感到混亂的地方。

扣掉我第一次觀看作品的林素蓮《小姐免驚》,劉冠詳的《酷刑姿勢練習》跟劉彥成的《垃圾》,其形式、身體質地,大致都在幾近可辨認個人風格的位置,而林素蓮的《小姐免驚》,儘管沒有看過她的編舞,但就網路上以及過往看「默默計畫」的印象,其節奏性與聆聽聲音/音樂的方式,也大致是在相當的路線上。就編舞者的個人風格、偏好來說,我覺得都算是相當清晰。

那麼剩下的就是使我感到混亂的思考層面了,因為三位編舞家接招(策展意圖)的方式不同,如果要就演出的時間限制來談論,三位編舞家也是態度有所不同,有覺得可以繼續編下去的《酷刑姿勢練習》,有覺得整排時剛剛好就三十分鐘的《小姐免驚》,也有偷了中場休息的《垃圾》。他們對這編舞的時間架構態度各自不同,假如從我的時間感去思考,事實上,我的身體也沒有真正感受到物理性的三十分鐘。

或許從我在不同作品的「三十分鐘」去回顧身體的感受,是一個切點也說不定。《酷刑姿勢練習》,於我而言是一個漸次疲乏的三十分鐘,疲乏的點主要來自聲音與身體彼此連動的慣性,以及四位舞者面對聲音的不同反應與能力。對我而言,開場的黑暗或聲音其實是很有身體感的,尤其是心臟與節奏之間彼此搏擊的動能。而燈亮後,前兩位舞者對聲音的反應,我認為也是敏感且有主體性的(但應該也會有人覺得聲音跟身體彼此之間沒關聯)。第一位舞者的身體強度非常高,此時採用低頻低音量的聲音其實是合理的,從動能必須高張時開始加強節奏,也是可理解的操作。燈光也打得有意思,讓實驗劇場的黑變得很有力量。第二位舞者,身體的使用方式與沈默並進也是好的沈默,但同時也讓我有點擔心場上舞者是不是快撐不住沈默的力量。後來音樂進來時,我覺得舞者找到了某種抗衡的力量,近乎像是因為不是幫助,而是敵手一般的表情狀態。到第三段時,相對短而把聲音的操作擺到場外,也是有意思的處理,大概也是這時候,我把《酷刑姿勢練習》的核心擺在了完全外在的身體形式上,第三段的笑聲與身體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像是外在被搔了癢似的。但也是到第三段結束至第四段時,我開始感受到了聲音刺激上的疲乏。第四位舞者的單部位身體震顫,其實也還是有些意思,但同時也開始進入了各自展示不同段落酷刑姿勢的程度。真正的疲乏點,是意義即將形成,卻無法壯大時。在第四位舞者開始背部示人、臀部示人時,配合著各種曲線的身體動作,應該是有潛力可以轉換身體作為工具的動能,不知道是因為舞者相對瘦小,總覺得那種有可能成為挑釁,有可能吸納觀眾的能量並未形成,於是身體還是在各種姿勢技巧的執行與展示裡。

當聲音越來越強,但身體無法跟上,又或者像這樣的強度已經到了心臟無感的程度,最後歸諸黑暗的節奏,對我而言就變成「只剩下合理」,但不是特別能激發感官或思考的處理。有點像是過度刺激後的麻痺,身體與聲音最後造成了疲乏。我不會說這些動作出現的順序沒有意義,是否有可能產生更大或更具關聯性的意義,我認為可能,但意義有沒有成形?我覺得沒有。這造就了看似完結而尚未完結的擱置狀態,觀看或聆聽的疲乏也已然成形,無論是在聆聽或者是身體狀態的關聯,其給予的空間都不大。

《垃圾》則又是另一個微妙的情況,同樣也讓我感到矛盾。從2017微舞作的《怪獸》到今年的《垃圾》,或者是2017年在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的《再見吧!!兔子》,劉彥成的路線,對物件的想法或動作裡面那種似做非做的質地,大致是相似的。《垃圾》跟《怪獸》也都找了李銘宸當構作顧問,想要去連結或者拋出(真空的)思考空間的意圖確實存在。這個思考空間,對我而言還處於曖昧或模糊的狀態,作品本身特意留下了某些曖昧與模糊,不過是否有可能在某些線索中找到清晰思考的線索呢?我自己也還沒有結論。在舞作中,有幾個對我而言是有趣但也難以判定的情況,其一是,劉彥成與田孝慈兩個人表演的狀態真的非常不同,幾乎像是兩條不同路徑,我不確定是否這是劉彥成想要的?其二是舞台技術人員把劉彥成與田孝慈手上的粉紅色塑膠袋拿走,此後的動作質感,讓我聽見了手上仍有塑膠袋的可能性。燈光與鳥語的配合加上木頭棧板,宛如民初裝扮的服裝,有點像是不同時間場景的拼湊,其實是有一些聯想的潛力。其三是動作的曖昧性,尤其是田孝慈的身體狀態,例如身體後翻時露出內褲來而又急急遮住的樣子,與一開始刻意往強力碰撞走,身穿白衣白內褲的樣子,也有比照的潛力,劉彥成在台上突然脫掉褲子也是另一個與此呼應的點。《垃圾》大致上走在舞蹈動作、日常動作兩者的曖昧地帶,以及動作與身體外型包含服裝帶來的社會意義之上。到最後兩個人站在高高的木棧板上以身體側邊的波浪作為完結,回想起來似乎也有一種一半表演一半社會的趣味,可能是因為這個動作本身令人聯想到早期派對排舞的樣態。

但我想這個作品對我而言比較有意思的部分,其實是身體分區表情的曖昧或衝突,尤其是田孝慈的身體表情似乎會有一種百分之九十在A狀態而百分之十在B狀態的區分,頭的角度、手的角度,都會帶來這種印象,身體的時間性也因此有種延長感。如果單純就動作來思考作品的潛力,這可能是我看到後續還覺得有很多力量可以發展的部分。至於物件或日常動作的關係,對我而言事後回想會感覺有趣,但是就開放思考空間而言還感覺過於模糊。

最後的《小姐免驚》則剛好跟整體而言非常安靜的《垃圾》很不一樣,有著相當幽默的節奏感,尤其是設計群上來踩爆一排台啤鋁罐,是我看到的最大亮點。語言、音樂、現場演唱等等的庶民元素,其實都是容易讓人感到爽的部分,包含像靈堂一般的口號,其中的政治性,也容易帶來演唱會式的驚呼。或許就像林素蓮在演後座談講的,她的目標是做出讓人看得懂的舞蹈。不過是不是真的大家到了陰間都免驚,或者是男生女生真的都免驚?我覺得這陳述有一種近乎天真的樂觀,但是,能夠看到洪佩瑜換上黑洋裝,大紅唇、唱著歌,確實會有一種痛快感。這種把靈堂一般的樂隊形式轉成歡慶的狀態很有趣味。整體來說,確實是節奏調配非常良好的作品,在混亂之中有著很多聲音與節奏的計算,一件事情承載著另一件事情向前走,我想這是這個作品在黑盒子裡面特別有力量的部分。

扣除了語言(儘管被視為「聲音」,但其實還是包含了許多意義),包含大字寫著收驚與靈堂輓聯的內容時,《小姐免驚》可以承載意義的部分似乎會相對變得稀薄。使用中指、衣著樣態,當然也是既有意義的運用,不過如果要討論意義的運用與意義的過渡或再生成,其聯想空間就不是那麼大了。做出可懂的作品,找尋既有意義的符號與身體,運用節奏去創造這些符號與身體的流動,是相當有意思的。雖然辨識出既有的社會意義,也感覺到各種小處的趣味、方向,我不確定這個作品是否期待當下立懂以後創造後續思考的空間,又或者是否有這樣的企圖,而我沒有接住?對我而言,當下的痛快是確實的,但也會有痛快以後的輕微空虛。當然,痛快也永遠都有潛力可以更痛快,那麼我們在這痛快中要去處理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必須傾巢而出?能夠有什麼從觀眾這裡傾巢而出的嗎?

此時回頭再檢視節目單,更加可以感覺三位編舞家對於策展的初始點《春之祭》採取的態度相當不同,但是,相同的條件是《春之祭》是一個如此有份量的題目,無論是輕輕放下收到枕下(劉冠詳),畫上刪除線(劉彥成),或者思考事件的之後(林素蓮),都很難跳脫與其並置或悖反的相對位置。要能從相對位置跳脫出來並不容易,要感覺「不相對」,非常困難。編舞家有編舞家自己想要講的話跟處理的事,對於關心的事情應當如何執行,三位編舞家也都有明確的態度。在聽完了編舞家想講的話跟想做的事情以後,能夠留下來給我(觀眾)這一方的空間相對稀缺,我不知道給定了題目是否有影響?但我想如何處理既有題目的重量,是個相當大的課題。

從已看過的劉冠詳與劉彥成的各支作品來看,兩者在給出空間或意義的明確化上,或許需要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如果不再以個人經驗作為編舞的出發點,那麼可明確指稱意義的稀缺,對劉冠詳而言是他正要去的方向,還是無法產出與經驗他人的結果?如果動作與時間性的模糊曖昧是劉彥成想去的方向,我想比起過往,他慢慢走出了比較明確的樣貌,但意義的開放與物件本身的社會性,或許還有可琢磨之處。而林素蓮,由於我只看過《小姐免驚》,單就作品來看,這種爽快挪用語言、身體姿態、流行音樂的態度,在良好的節奏與拼貼後,是否還有更多可以思考的餘地?如果有,會從什麼地方產出?這都是我好奇的點。目前,三支作品對我而言都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但這個完成止於編舞者意志的完成,其中欠缺了拋向觀眾時可能的意向(不代表他們都沒有,而只是目前這意向仍不直白)。三位編舞者預想的句點,劃在什麼時刻,什麼地方?對觀眾而言,何時作品真正完結呢?

《微舞作—林素蓮、劉彥成、劉冠詳》

演出|劉冠詳、劉彥成、林素蓮
時間|2018/06/1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